叶艺兰,朱晓霞
(1.韶关学院医学院临床系儿科教研室,广东韶关 512000;2.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广东韶关 512000)
小儿腹泻主要是由病毒、细菌感染所致,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患儿发病后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还常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引发水电解质紊乱与全身中毒,对小儿生长及发育具有不良影响[1]。为探寻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我科对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部分腹泻患儿采用补锌疗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腹泻患儿纳入研究小组,共计88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女患儿分别为46例、42例;年龄在5个月-2.5岁,中位值为(1.3±0.4)岁;入院时体温为37.8oC-40.1oC。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实验组(n=44)与对照组(n=44),两组患儿的资料数据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儿予以常规治疗方案,对于呕吐患儿,需禁食4 h-6 h。所用药物病毒唑(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274),静脉滴注,单次剂量为10 mg/(kg·d),1日1次。口服蒙脱石散(四川维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01),年龄超过2岁者,3袋/d;1岁-2岁患儿,2袋/d;1岁以下患儿,1袋/d。实验组:本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80003),1支/d。两组患儿均7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2]经治疗,患儿的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恢复正常,则为治疗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明显好转,则为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变化或加重,需改为其他治疗方案,则为无效。以(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统计治疗总有效率。
1.4 评价指标 止泻时间、住院时间。
1.5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χ2检验,P<0.05为差异明显。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73%、84.09%,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病情康复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儿的止泻时间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止泻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2);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见表2)。
小儿腹泻属于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以夏秋季为多发季节。该病多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待病原体潜入小儿肠道小绒毛处,会附着在上皮细胞并快速繁殖,导致上皮细胞出现变性、坏死,从而引发腹泻。长时间腹泻会对小儿的营养摄取产生影响,不利于其发育成长。目前临床中,多为患儿采用蒙脱石散、病毒唑、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通过去除病原微生物、改善肠道环境来进行治疗,可使患儿的腹泻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但也有研究指出,患儿因腹泻丢失大量肠道营养后,会出现缺锌症,而锌作为多种酶的组成成分与激活因子,在细胞及体液免疫、能量代谢过程中、核酸及蛋白质合成中均有所参与,因此提出通过补锌来对腹泻患儿进行辅助治疗。为腹泻患儿补充葡萄糖酸锌口服液,锌可直接参与氧化还原、蛋白质及核酸合成等过程,能够抑制细胞因子分泌、减小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从而对肠道黏膜进行保护,以提高小儿的肠道防御能力。在腹泻患儿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锌剂进行辅助治疗,在改善腹泻症状、控制病情的同时,还可维持肠渗透压与肠黏膜稳定,这对杀灭病毒、抑制细菌增殖有一定作用,有助于降低小儿腹泻的复发风险。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的止泻时间快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也充分凸显出了补充锌剂的重要性。
表1 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表2 两组患儿的病情康复时间比较
综上,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补充锌剂,对提高患儿疗效、加快病情康复具有积极帮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