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虚琴,马莉,史俊
(1.溧阳市人民医院功能科;2.功能科;3.神经内科,江苏溧阳 213300)
急性脑血管意外时,常引起心脏功能及心电图的继发性改变,通常我们描述这种现象为脑心综合症,ST-T改变是脑心综合征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1],但ST-T改变的变化形式较多,因此,本研究通过对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特点。
1.1 对象 纳入2017年11月-2018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202例,年龄47岁-88岁,平均年龄(65.2±10.6)岁。纳入标准:(1)窦性心律;(2)头颅CT或MRI示有急性梗死灶。设备与方法:入院时采用纳龙aECG-18U心电图仪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ST-T改变定义[2]为:(1)ST段抬高:以R波为主导联ST段抬高>0.1 mV(V1-V4导联抬高>0.4 mV)。(2)ST段下移:以R波为主导联ST段压低>0.05 mV(III、aVL导联压低>0.4 mV)。(3)T波改变:低平:T波振幅低于同导联R波振幅的1/10(III、aVL、aVF、V1-V4导联除外);倒置:I、II、V4-V6导联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不一致。通过NIHSS评分判断梗死严重程度。依据心电图表现,将纳入的患者分为无ST-T改变组(116例)和有ST-T改变组(86例)进行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1.2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ST-T改变特点 分析2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无ST-T变化者116例(57.4%),有ST-T改变者86例(42.6%)。在有ST-T改变者中,表现为ST段压低伴T波改变者有40例,占46.5%;表现为单纯T波改变者36例,占41.8%;表现为其他类型ST-T改变者较少,ST段抬高伴T波改变者仅5例(5.8%),单纯ST段压低者仅3例(3.4%),单纯ST段抬高者仅2例(2.3%)。
2.2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与无ST-T改变的患者相比,有ST-T改变的患者中女性居多(35.5%vs65.1%,P=0.001),年龄较大(69.86±11.39vs73.18±10.51,P=0.03),NIHSS评分较高(3.74±2.96vs5.90±4.35,P=0.001)。见表1。ST-T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校正了患者性别和年龄因素后,对纳入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HCY、NIHSS评分等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ST-T改变与血压、血糖、血脂、HCY等无明显相关性,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
目前认为脑心综合征心电图异常的主要原因是脑部损伤导致神经-体液的调节障碍。心电图ST-T段反应的是心室复极的过程,通常ST-T段压低代表的是心内膜下心肌损伤,ST-T段抬高代表的是心外膜下心肌损伤(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在排除室内传导阻滞和左室高电压后,ST-T段抬高主要见于心肌缺血,而脑心综合征时心肌缺血非主要因素,因此发生率低。ST段压低伴T波改变的发生率较单纯的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高。
对无ST-T改变和有ST-T改变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比较,发现有ST-T改变组年龄大,女性多见,NIHSS评分高。年龄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高危因素,老年患者自身调节功能减弱,各项研究都表明老年人ST-T改变发生率高。除年龄外,本研究中ST-T改变还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发生率高,这可能是由于女性心电图T波改变除了心肌缺血外,还与女性激素分泌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3]。
综上所述,ST段压低伴T波改变及单纯T波改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ST-T改变常见表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ST-T改变与性别、年龄、卒中严重程度相关。观察和了解急性脑梗死后心电图ST-T改变临床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发病机制的探讨,对病情的评估和积极干预。同时,对于其中不常见的心电图ST-T改变,提醒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动态观察,避免疏漏。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Mean±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