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的名实考证

2019-07-23 11:42朱忠华
中成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黄檗黄柏本草

罗 超, 朱忠华,2∗

(1.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430064;2.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4)

黄柏作为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冠名以“檗木”,列为中品,其名称在宋代及以前本草中为“檗木”,自宋代至明代本草中出现“檗(或蘗) 木”“黄檗(或蘗) ” 之名,2015 年版《中国药典》 收录黄柏、关黄柏2 种不同中药。 《中药志》[1]曰: “历代本草只有黄柏记载,而无关黄柏记载”,甘晓东[2]也提出此观点,故在文中未对关黄柏进行考证。

我国本草中有“檗木” “蘗皮” “黄檗” “黄蘗” “黄栢” “黄柏” “蘖木” “黄蘖” 字形名称,给相关深入研究带来困难。鉴于当今中医药工作者对本草中“黄柏” 之名有质疑,本文利用我国古籍辞书与本草对“柏” “檗”“蘗” “栢” 字义训诂、名称、产地、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品质评价等进行考证,以确定该药材的名实关系。

1 辞书中“柏” “檗” “蘗” 的字义训诂

1.1 “柏”

1.1.1 战国至西汉 郭璞注解的《尔雅》[3]云: “柏、椈,[礼记] 曰鬯臼以椈,音匊”,指出‘柏’ 就是‘椈’,其中鬯是古代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用于祭祀的酒,臼是盛物的器物[4],因为,柏树木质坚硬、有芳香味,故用于制造这种器物,至今也是盛行的木制器物。

1.1.2 东汉 《说文解字》[5]云:“柏,鞠也。从木白声,博陌切”,与《尔雅》 的释义相同, “陌” 在《玉篇》 为莫百切,从韵音学来说,文中“从木白声,博陌切” 与bai或bo 音接近。

1.1.3 南朝梁代 《玉篇》[6]云: “栢,补白切。木名,诗曰汎彼栢舟”,书中未收录‘柏’ 字。由于该书籍为宋代刻本的影印本,故推测宋代“栢” 与“柏” 可能是互用字,其读音与《说文解字》 一致,文中“汎彼栢舟” 中的“栢” 是指松柏纲植物。

1.1.4 北宋 《广韵》[7]云: “柏,木名。 [五经通义]曰,诸侯墓树柏。又姓,晋赵王伦母曰柏夫人,亦作栢”,明确说明“栢” 与“柏” 为互用字,并指出“诸侯墓树柏”,而目前所见古代帝陵边种植的皆为松柏纲植物,至今人们还有在墓旁种植松柏纲植物的习惯,故“柏” 绝非指现在中药黄柏植物;《集韵》[8]云:“柏、栢,木名。[说文],掬也。或从百”,可断定宋代“栢” 与“柏” 已是互用字;《类篇》[9]云: “柏、栢,博陌切。木名, [说文],掬也。或从栢,柏,有薄陌切。……”,进一步说明宋代“栢” 与“柏” 互用字,同时又引用《说文解字》 释义,“柏” 与前面所说一致,即是指松柏纲植物。

1.1.5 明代 《字汇·字汇补》[10]云: “博麦切,音百。[尔雅] 柏,椈也。陆佃云:‘椈柏性坚致有脂而香,故古人破为臼,用以捣郁。’ [五经通义] 诸侯墓树柏……[六书正讹] 从木白声,俗作栢,非”,但目前黄柏不具有“性坚致有脂” 的植物性状特征,从整个释义来看, “柏”是指松柏纲植物;《正字通》[11]云: “……柏有数种……侧柏……竹柏,又方书柏子仁,肝经,气分,药也。味甘而补,辛而能润,不寒不燥,道家所服食……直柏,良器又药……”,柏子仁是柏科植物,柏树为脂材,材质优良,纹直,结构细,耐腐,是建筑、车船、桥梁、家具、器具等用材,与文中“良器” 相应,同时文中所说“柏有数种”可能指松杉纲植物,而不是现在芸香科黄柏基源植物。

1.1.6 清代 《康熙字典》[12]云: “柏……[六书精蕴]柏,阴木也。木皆属阳,而柏向阴指西,盖木之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西方正色也。……诸侯墓树柏……与伯通……又逼也,与迫同……俗作栢,非”,文中“与迫通”,‘迫’ 在[说文解字] 读音为博陌切,与现在拼音bò 是相近的,这也与檗的读音相近,同时文中最后也提到‘栢’是‘柏’ 的俗字;《说文解字注》[13]云: “柏,鞠也。……经典相承亦作栢,” 该书提及了“柏” 亦作“栢”。

1.1.7 现代 《汉语大字典》[14]云: “柏(一) bǎi①木名,柏科植物的泛称。②通“伯”。③通“迫(pò) ” ④古国名。⑤姓。(二) bò[黄柏] 木名,即黄檗”; 《汉字源流字典》[15]云: “柏,甲 篆 ……甲骨文从木,从白(象征鞠形柏果),会结球果的柏树之意,白也兼表声,篆文将白移到右边并整齐化……②用作‘黄柏’,指树名,即黄檗……”,这2 本现代辞书都提到“柏” 指“黄檗”的释义,可能受现代中医药书籍的影响所致; 《字源》[16]云: “柏……新中国成立后, ‘栢’ 作为异体字并入了‘柏’ 字”,明确说明“栢” 为“柏” 的异体字,但未提及“柏” 指“黄檗” 的释义。

1.1.8 小结 在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 到清代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 中, “柏” 只是指松柏纲的植物,如竹柏或柏子仁的基源植物侧柏等; “柏” 古假借为“伯(bò) ”,“柏” 与“迫(pò) ” 通,明确提及 “栢” 是“柏” 的俗字,这可能是后人把“黄柏” 又书写为“黄栢”的缘故。虽然现在辞书(如《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中) “柏” 字下皆收录有“黄柏”,而且释义为“黄檗”,但这是受现代中医药书籍的影响所致,而中药黄柏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故“黄柏” 之名与其基源植物不合。

1.2“檗” “蘗”

1.2.1 东汉 《说文解字》[5]云: “檗,黄木也。从木辟声,博厄切”,文中“黄木” 与现在中药黄柏的性状特征相符,现在很多中药黄柏产区人们对“黄柏” 仍有“黄木” 的称呼。

1.2.2 南朝梁代 《玉篇》[12]云: “檗,补革切。黄木也”,与“1.2.1” 项下结论一致。

1.2.3 南唐 《说文系传》[17]云: “檗,黄木也。从木辟声,臣锴曰即今药家用黄檗也,出金州。八麦反”,文中“即今药家用黄檗” 表明“檗” 就是指“黄檗”。

1.2.4 北宋 《广韵》[7]云: “檗,黄檗。俗作蘗。博厄切”,而《说文解字》 和《玉篇》 皆未收录“蘗” 字,表明“蘗” 是“檗” 的孳乳字; 《集韵》[8]云: “檗、蘗,[说文],黄木也。或从薜”,把“檗” “蘗” 并列,表明此时“檗” 与“蘗” 已是互用字,由于当时人们对草木植物名称有加艸字头的偏好,故宋代至清代本草中“黄蘗”比“黄檗” 的字形多; 《类篇》[9]云: “檗,博厄切。 [说文],黄木也。又蒲历切,槃也……”,其释义与前一致,没有新增内容。

1.2.5 明代 《字汇·字汇补》[10]云: “檗,博麦切,音伯。黄檗,黄木”,又云: “檘,同上”,首次提出“檗”有“檘” 的异体字;《正字通》[11]云:“檗…徐曰即今药家黄檗……[史记] 讹作蘖,旧本草部蘗注黄蘗与檗混并。非,”又云:“檘,同上”,“檘” 在古代文字的书写中是右下行,为了排版美观,很多左右结构的字被书写为上下结构,如“印” 字,故上下结构的“檗” 字形被书写为左右结构的“檘” 字形是可以理解的,另外“蘗” 与“蘖” 在字形上非常相近,极易写混,而文中又提到“黄蘗” 写成“黄蘖” 是错误的,同时也指出本草中 “蘗” 与 “檗”混用。

1.2.6 清代 《康熙字典》[12]云: “…… [本草]:檗,或作蘗。司马相如[子虚赋]:檗离朱杨。张辑曰:檗,皮可染者。又小檗。 [本草] 陶弘景曰:子檗,树小状似石榴,皮黄而苦……”,又云: “檘,同上。”,明确指出本草中“黄檗” 也写作“黄蘗”,文中“皮可染者” 与现在中药黄柏的性状特征一致;《说文解字注》[13]云: “檗,黄木也。[本艸经] 之檗木也。一名檀桓。……俗加艸作蘗。多误为蘗字”,值得一提的是,文中首次指出“黄檗” 写成“黄蘗” 是错误的。

1.2.7 现代 《汉语大字典》 云:“蘖(一) niè①树木被砍下或倒下后再生出来的芽……②植物的芽……③旁生……④邪恶……⑤姓” (二) bò 同‘檗’ ……以蘖为檗,相传写刻讹……”,可看出有些古籍中“蘖” 指“檗” 是人们在书写或刻板时的错误所致, “黄蘖” 字形大多出现在明清本草的抄写本中,同时[14]又云:“……木名,即黄檗。也称黄柏、檗木、黄柀椤。芸香科,落叶乔木。树皮厚……茎可制黄色染料……亦可入药。宋曾慥[类说·雌黄]:古人写书皆用黄纸,以檗染之,所以辟蠹,故曰黄卷”; 《汉字源流字典》[15]云: “本义为黄檗,也叫黄柏、檗木……bò 本义为① ‘黄檗’ ……bi 用作 ‘蘗’,同‘薜’,指②草名,即牡赞……”,指出“黄檗” 是指现代中药黄柏,但其又受现代中医药书籍影响,强调“黄檗”又称“黄柏”。

1.2.8 小结 东汉《说文解字》、梁代《玉篇》 中未收录‘蘗’ 字,表明这段时期尚无该字。丁福保编纂的《说文解字诂林》[18]云:“檗,黄木也。 [本草经] 之檗木也,一名檀桓……俗加艸作蘗,多误为蘗字……”,与《说文解字注》 观点一致,即“蘗” 为后来字,而“檗” 才是正字,这种情况属于我国汉字中的孳乳字,比如灯心草常有人写成“灯芯草”, “芯” 乃“心” 之孳乳字。由此可知,“黄檗” 被写成“黄蘗” 是错误的,同时“蘗” “蘖” 的字形相似,人们又进一步把“黄蘗” 写成“黄蘖”,故只有“黄檗” 字形才是黄柏的现代正名。

2 本草考证

2.1 名称及药用部位 黄柏以“蘗木” “檀桓” 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19],曰: “蘗木,味苦,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阳伤;蚀疮。一名檀桓。生山谷”; 《名医别录》 《本草经集注》中名为蘗木,根名为檀桓,而且《名医别录》 首次提出根名檀桓[20-21]; 《说文解字》 中未收录 “蘗” 字,只有“檗” 字,而《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本草经集注》原本早亡佚,现存皆为后人复辑本,故认为三者中原应为“檗木”,而非 “蘗木”。南北朝 《雷公炮炙论》、唐代《新修本草》、北宋《本草衍义》 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明代《本草原始》 和《植物名实图考》 中皆以蘗木为正名[22-27];明代《本草蒙筌》 中以“黄蘗皮” 为名[28];明代赵开美刻本的《金匮要略方论》 中“黄蘗”“黄栢” “蘗皮” 名称交互使用[29];清翻刻元大梅溪书院本的《千金翼方》 中“蘗木” “黄蘗” 名称交互使用[30];明代刊本的《外台秘要》 中“黄檗” “黄蘗” 名称交互使用[31];北宋《太平御览》、元代《汤液本草》、清代《本草崇原》 和《本草从新》 中以“黄蘗” 字形为名称[32-35];《说文解字注》 对此提出“俗加艸作蘗。多误为蘗字”;明代《本草品汇精要》 为官方编纂,书中以“黄檗” 为名;明代《本草纲目》 中以“檗木” 为名称,释名为黄檗,与《本草原始》 《本草崇原》 均提出“俗作黄柏者,省写之谬”[26,34,36];清代末期的《本草便读》 中以“黄柏” 为正名[37]。由此可知,中药“黄柏” 名称是错误的,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指出, “蘗” 与“蘖” 在字形上非常相近,前者易被错刻成后者[38];2007 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神农本草经》 (清代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 中为“蘖木”二字;1958 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本草从新》(清代吴仪洛撰) 中为“黄蘖” 二字,均应分别修改为“蘗木” “黄蘗” 较妥,见表1。根据《本草衍义》 中“蘗木今用皮” 之言[24],李时珍[36]曰:“本经言檗木及根,不言檗皮,岂古时木与皮通用乎?”,结合早期本草以“蘗木” 二字,可知最初的蘗木药用部位可能不是皮部,而是茎枝;《本草经集注》 中“轻薄色深为胜” 可推断是指植物皮部,故药用部位为茎枝应在陶弘景时期以前提出的。

表1 本草中黄柏名称、药用部位得演变过程

2.2 产地 在古代,黄柏分布于陕西秦岭以南,洵河以东,湖北郧西县、房县、竹山、保康、竹溪等县,四川合川、铜梁、武胜、大足、崇州、晋原、江源、永康、新津等县,湖南新化以南的资水流域,湖南泸溪、沅陵、辰溪、溆浦等县,云南西部地区,同时《证类本草》 提出以四川省崇州、晋原、江源、永康、新津产者为佳;在现代,该植物资源主要分布于陕西吕梁山、黄河以南地带,与古代相吻合[19-21,23,25,27]。 见表2。

表2 黄柏古今产地对照

2.3 植物形态及品质评价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纲目》 《本草原始》 《植物名实图考》 《本草汇言》 《本草蒙筌》 中所绘植物图皆为奇数羽状复叶,乔木状[25-28,36,39], 这与2015 年版 《中国药典》中黄柏基源植物川黄檗的形态一致。见图1。

《本草经集注》[21]云: “檗木……今出邵陵者,轻薄色深为胜。出东山者,厚重而色浅。其根於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之。又有一种小树,状如石榴。其皮黄而苦,世呼为子蘗,亦主口疮。又有一种小树,至多刺,皮亦黄,亦主口疮”,指出檗木的地道产地是“邵陵” “东山”;“轻薄色深” “厚重而色浅” 可能是指皮类药材,表明在梁代檗木是皮部入药;提及其根(即檀桓),表明它在梁代就退出中药历史舞台;首次提出了3 种基源植物,后2 种皆为灌木,其一植物形态状如石榴,其二有多刺,两者皆皮黄,《新修本草》 指出其皮白不黄,不是小蘗,而是刺檗,布日额[40]考证出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而《本草品汇精要》 指出它们在当时已经不入药或很少使用。 《证类本草》引《蜀本草》 所言“树数丈,叶类吴茱萸,亦如紫椿皮黄,其根如松下茯苓”,其植物形态特征与2015 年版《中国药典》 黄柏基源植物完全吻合,同时指出“鲜黄者上”质量评价方法;引《图经本草》 所言“木高数丈,叶类茱萸及紫椿,经冬不凋,皮外白,里深黄色,根如松下茯苓”,并提出“蜀中者为佳”,与现代黄柏基源植物和道地产区一致。《本草原始》 对该植物形态描述与《图经本草》一致。《本草纲目》 《本草蒙筌》 分别提出“蜀中出者肉厚色深为佳” “树尚蜀产,择內黄紧厚为优” 的质量评价方法, 与现代质量评价标准一致。 见表3[23,25-26,28,31,36]。

图1 黄柏基源植物及川黄檗

表3 本草中黄柏植物形态及品质评价

3 现代中草药书籍论述

1979 年《中草药炮制规范》[41]中以“黄柏” 为名称,但书中注明常用名为“黄蘗”。 《中药志》 曰: “历代本草只有黄柏记载,而无关黄柏记载”,1963 年版《中国药典》把关黄柏收载于黄柏项下,而2005 年版又把其从黄柏中分离出来单列。2015 年版《中国药典》 中黄柏基源植物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而1963 年版《中国药典》 中关黄柏基源植物为“黄蘗”,并且后版又把“黄蘗” 改为“黄檗”,可见“蘗” “檗” 在解放初期还是互写的字。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植物志》 中黄柏基源植物为黄皮树,而关黄柏为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两者存在交叉混淆现象。

《中华本草》[42]第四卷对“黄柏“进行了释名: “檗之言,襞也,襞者,衣褶也。其树栓皮厚,有纵向较深沟裂,故从木称檗。其内皮色黄,可以之染色,故合称黄檗。俗写取简而作黄柏”,并提及历代本草中的黄柏是现今川黄柏,而关黄柏是后起之药材。成年川黄檗的树皮呈褶皱状,外表面为黄褐色,内皮为黄色;未成年川黄檗的树干外表面为黄棕色,内皮虽然为黄色,但树干平坦且可见皮孔。另外, “檗” 是成年树的树皮才具有褶皱状的性状特征,可认为本草中的黄檗来源即为成年树,而且其质量较未成年树更优,与现代黄柏质量评价一致,但2015 年版《中国药典》 有关黄柏的性状描述包括成年树、未成年树树皮性状特征。见表4、图2。

表4 黄柏未成年、成年树及药典性状特征

查阅我国各省市地区不同时期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类书籍发现,除1962 年沈阳卫生局编制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43]书中以“黄栢” 字形为名外,其他皆以“黄柏” 字形为名。第一版 《中药大辞典》[44]中 “黄柏” 注音为huáng bǎi,是受“黄栢” 的“栢” 读音影响而发生错误,但第二版[45]已改正过来,为huáng bò,其基源植物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及黄檗。

图2 黄柏树干及药材图

在现代有关黄柏的考证文献[46-48] 中发现,我国历代本草所收载的是黄皮树及其变种,而不是关黄柏。日本学者松村任三在其所著《植物名汇·前编·汉名之部》中错误考订关黄柏是我国本草中的黄柏,而我国中药学专著一直沿用该错误的观点,导致药典中其基源植物为黄檗,而黄柏基源植物为黄皮树,两者交叉混淆。

4 结语

汉代以前本草中黄柏以“檗木” 字形为名,故当时其药用部位可能为茎木,然后逐渐以“黄檗” 字形为名。随着汉字演变, “蘗” 作为“檗” 的孳乳字出现,故在唐、宋本草中黄柏大多出现“黄蘗” “蘗木” 书写字形的名称,“蘗” “蘖” 在字形上非常相近,易被错刻;明清时期人们为了刻板和书写方便,把 “黄檗” 省笔为 “黄柏”,但“栢” 为“柏” 的俗字,故“黄檗” 又以讹传讹被写成“黄栢”;受到明清本草影响,现代中医药书籍大多以“黄柏” 为名,但也有极少数以“黄栢” 为名。

综上所述,“柏” 是指松柏纲植物,故现代以“黄柏”命名是错误沿袭;“檗” 是指黄柏基源植物黄皮树, “黄”反映了黄柏的黄色外观特征,而“檗” 是“襞” 之意,反映了其成年树的树皮形态特征。因此,按照我国中医药传承及命名习惯,建议把“黄柏” 恢复为正确名称“黄檗”。

猜你喜欢
黄檗黄柏本草
黄檗蜜源及其蜂蜜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的关黄柏及川黄柏差异性研究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甬优1540再生栽培留桩高度试验总结
放下肩上的“柴”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美丽的黄柏山
一包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