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阐释满族传统旗袍的接受过程,分析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而现代旗袍“在其成长过程中,先效满妇男子,后效西式装束,自主力不强,再加上新生活运动等政治规训与约束,因而变来变去,莫衷一是,而每一次变化的具体诱因,当时已惘然,今日更迷糊。”然则,旗袍成为国际服饰的演变过程,本质上体现着中华民族融合创新、传承优良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一直推动着当代旗袍的发展。
【关键词】旗袍;民族精神;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旗袍”
满族历史悠久,从史书上记载,由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族发展而来,经过多次分化与融合才形成后来的满族,当然,满族也无可选择地继承了其先祖的文化精神。满族服饰包括肃慎服饰、挹娄服饰、勿吉服饰和女真服饰,这些服饰的融合借鉴不断丰富和变化,才有了后来的满族服饰。
“勿吉时期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肃慎和挹娄的服饰特点,又有其进步发展的一面。”[1]这时期女性都穿着布帛做成的服装,男性则穿兽皮。由此可见,勿吉时期的服装面料同时兼具兽皮和布帛;并且这个时期的服装还分季节不同而不同,并融合了简单的纺织品裁剪工艺。由此可见,满族的先人们在传承自身服饰的基础上,还增强了服饰的功能性特点,为后来的服饰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基础。
靺鞨时期,渤海国建立以后,与唐、日本交流日益紧密,服饰发展迅速,满族服饰迎来全新的时代。面料从其他民族中吸收了棉、罗、缎、纱、绸、丝等新新式的布匹,不再只是兽皮和布帛。
“女真自入关后长期与汉族杂居,金上京的出土文物中有夔龙、鸾凤、梅花、忍冬花等大量南方花草形象,可见金代女真人自进入中原开始,已大量接收汉族文化信息。”[2]女真时期的服饰,既保留了先人服饰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契丹人和汉人服饰的特点,服饰已分为官服和民服,但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服饰特点,民族性很强。此时期的男女皆喜爱首饰、佩饰,服装图案也趋于汉化,出现元宝、飞鹤、竹节等。
清代皇太极执政后,将族称女真改为满洲,朝代发展稳定统一,这为满族服饰的完善与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清代是满族服饰的黄金时期,服饰出现统一的式样,地域区别不明显。同时,清代文化上提倡儒学,吸收汉文化,满汉服饰便在交融中发展,而且每一次变化都反映着当时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满汉服饰一步一步交融发展,便形成了后来改良的旗袍。
二、改良旗袍的发展
到了近代,门户开放,辛亥革命后,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进入中国,女性争取独立和解放,反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旧思想,从服饰和人格都效仿男性,于是,传统和异国服饰文化元素得到碰撞和重组,新的服饰形态便在中国出现。从学生到贵妇,都争相穿戴当时的“文明新装”,以凸显中国城市女性特有的时尚性情与气质。
这种新装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兼具汉代袍服、满族旗服和西方服装三种设计特征的新式女性服装——改良旗袍。这种旗袍保留着中国传统元素,也有西方服饰的特征。旗袍袖口縮小,滚边改窄,衣长仅过膝,与以前相比更为称身合体、轮廓修长,穿着者体态婀娜多姿,被当时的各界女性所接受。
至30年代,改良旗袍受西方立体裁剪的影响,造型更合体,款式也变化多端,兼收并蓄。领子先是流行高领后又流行低领 ,最后甚至把领子全部去掉,露出整个脖颈;袖子越改越短,甚至无袖。这个年代的改良旗袍,设计“露”的同时更讲究“遮”,即裸而不露,既遮掩了身体的曲线又显现出玲珑突兀的女性美;既时尚又传统;既含蓄端秀又“露”而不“妖”。中西两种服饰文化融合贯通在一起,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的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40年代,战争后期,受西方文化影响,旗袍的形式感减弱,除了在领、袖、下摆处的变化外,更多的是在旗袍工艺上、装饰细节上有不小的改良,成熟的装饰手法和工艺技术令现代旗袍更加完美,更加现代化和具有实用性。
到了当代,旗袍的造型依据流行的审美理想与需求而不断变化,丰富多彩。这些流行的元素受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社会因素、国际趋势的影响,令旗袍造型的美感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尺,对当代旗袍精神文化的解读和研究渐渐出现“道不明”的暧昧状态;在文化研究上,使之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学上总是配上具体的旗袍图片,分析其图案和做法。但是,当代旗袍的演变仍然是传承传统的同时融合着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它不是纯粹的形式,而是能够代表中国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动态的文化符号。
至此,近代以来已经继承满汉传统的改良旗袍,继续吸收持续发展的民族元素;基于民族服装不断革新,旗袍吸收世界流行元素,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并得到了世界认可,被称为“Chinese dress”。
三、旗袍的民族精神
由上可见,自满族入关清朝建立到辛亥革命,从孤岛上海的文化形成再到近些年的“中国风”“民国热”,旗袍三百多年的发展史不仅仅是一种女性服饰的历史,更是一部跨族群传播、跨群体传播和跨国际传播的文化融合历史。
在不断的发展中,满族对自身优秀的文化选择了固守和保护,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地接受着时间所带来的考验。不管是在满族入关前还是在入关之后,都始终坚持着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并在历史发展中对传统服装原有的形制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融合和创新——对内吸收多民族服装文化,对外接受西方的思想。
每一次的朝代更迭, 民族成分和民族风俗都会发展变化,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总是相互吸收、借鉴和融合,这种融合的文化当然也要受新的科学文化的影响,服饰的发展和变化也不例外。从旗袍的发展过程来看,任何古老而传统的文化元素只有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和他民族相互吸收和融合,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满汉服饰的融合证明,任何一种文化都要保持独特的民族精神,才能和其它文化进行自然融合和吸收创新,才能化合到各种文化中,碰撞出新的观念和独特的精神。传统旗袍融合了满人骑射猎的风俗,积淀了兼具融合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使满族旗袍吸收汉族服饰的特点,融入汉族的刺绣工艺,得到民族的认同,也能融合西方世界服饰特点。就是这种多元一体、和谐融合的民族精神,几百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华民族,才最终使旗袍融入中华和世界的生活,传播着中华之精神。所谓“旗袍精神”,其意象就是带着象征和隐喻意味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当旗袍这样的民族服饰和大同文化的服饰相融合的时候,一种具有鲜明的非语言符号就已经传播出去了,这种精神就是让世界了解到中华民族能向优秀文化学习融通的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文化自信心显著提高,不再盲目跟风潮流,而逐渐选择最能衬托中国新时代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当代旗袍最能衬托中国女性的含蓄婉约、神秘性感,让在不同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人们认识到了中国旗袍之美,所以,旗袍被称为“国服”。
因为她让中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自信,总能使传统与创新和谐交融,与其他国家的服饰文化兼容贯通。“文化自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3]作为中国文化元素,旗袍已经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被世界所接受,它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代表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和与世界融合的精神,代表中国文化要与不同文化中沟通融合,建立包容并蓄共同发展进步的新价值观。
四、当代旗袍的文化价值
当代旗袍在面料、装饰、长度及开衩方面的设计和创意更加突出。20世纪末出现了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这种旗袍多见于接待礼仪时,款式端庄而时尚,色彩艳丽,图案喜庆。还有日常设计的旗袍,这种休闲意味的旗袍没有正规的旗袍那么严谨,满足各方面女性的着装需求。国外很多设计大师将中国旗袍的元素融入他們的作品中,出现了中国旗袍和欧洲晚礼服相结合的服饰,体现着当代旗袍特有的风情。
另外,当代许多影视作品都和旗袍产生了联系,其中不泛有经典的作品,如《花样年华》《旗袍》等,这对传播旗袍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感染和冲击着国内外服饰文化。
当代旗袍流畅的线条,如中国书法的行云流水;“衣襟的设计、纽扣的缝制、衣料的花纹甚至裙摆袖口的镶边,都吸收了中国工笔画精致细微的特点,可称为典型的中华民族服饰。”[4]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用在当代旗袍的设计中,凸显出当代职业女性温文儒雅的淑女气质,这种气质正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女性气质,温良恭俭。利用这些隐含寓意、传统的图案和含蓄的色彩,给人藏而不露的美的感受,让人可以主动关注和认识中国文化。
总之,当代中国继续继承先人的智慧和精神,将外来的优秀服饰文化元素引入进来,将其和旗袍融合,产生了当代流行的旗袍式样,让旗袍继续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温科学.满族服饰文化刍议[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07(2):415.
[2]满懿.萨满视角下满族服饰个案文化探源[J].满族研究,2018(3):121.
[3]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8.
[4]许净瞳.儒家精神复归与旗袍的流行[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8(1):83.
作者简介:何玲(1985-),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