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梅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空间形式的理解與认知,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但抽象的东西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以准确把握的,因而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联系实际生活,合理运用模型
对小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就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准确辨别几何图形,而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这些图形。在教室里,随处都可以见到立体几何图形,如课桌、粉笔、粉笔盒、篮球等,这些立体几何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有关长方体的内容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长方体。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个小组要确定自己研究的对象,对象既可以是字典、橡皮,也可以是文具盒、粉色盒,然后记录下每个人的见解与想法。之后,学生需要讨论并总结出长方体棱的条数,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到答案。长方体有八个顶点,每个顶点处有三条棱,那么就可以得到3×8=24条棱。但需要注意的是,每条棱都是相交于两个顶点的,也就意味着3×8的计算中每条棱是多算了一遍的,因而需要再除以2,由此可以计算出长方体棱的条数为:3×8÷2=12条。
二、动手测量物体,增加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的实践活动,例如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等,这些实践活动都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实现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概念、转换方法等,能够学会比较大小,可以估算出实际物体的长度等,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空间感”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去估算课桌的长、宽、高,将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就需要利用尺子去测量,以此来判断自己估算的准确性;或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实际测量跑道的长度、足球场球门的高度、两地之间的距离、楼的高度,慢慢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绘制几何图形,巩固空间观念
小学生认识几何图形,通常都是依赖于观察与实际操作,从而逐渐了解并掌握每个几何图形的基本特性,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教师要想巩固学生已经形成了的空间观念,就需要利用绘制几何图形的方式。小学数学对学生的绘画能力要求不高,学生能够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即可。而空间几何就需要学生从几何体的正面、上面、侧面去观察,并绘制出对应的平面图形,这就需要学生多练习。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画图的技巧,提高学生绘图的规范性,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绘图习惯。
四、强化互译训练,建构数学模型
在数学学科中,有三种基本语言,那就是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成这三种语言的互译,那么就非常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
很多学生畏惧应用题,难以理解题目内容,无法理解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训练,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转换三种语言。例如,教师在教学几何体的应用题时,可以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标注出来,将题目转变成图形,将条件标注在所画图形上。
五、巧用多媒体技术,打开思维阀门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教材中静态、抽象的立体图形变得更加生动与形象,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几何体,从更多的层面来感知图形。
例如,教师在教学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后,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研究以下题目: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cm,将正方形一条边的中心与相邻边的中心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三角形,如果将这个三角形减去,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将会变成多少?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说,用原来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观念,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观看这一过程,之后学生就会根据这个过程得到该题的计算方法:4×4-2×2÷2。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空间现象能力,就需要合理运用生活中的物体,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互译训练,巧用多媒体技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最终实现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