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敏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体育锻炼意识是锻炼者对体育锻炼活动的普遍认知。不同的锻炼者,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不同,因此他们的锻炼意识也有很大差异。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对锻炼者的体育锻炼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通俗来讲,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能产生正确、持续的体育锻炼行为;反之,则产生错误、短暂的体育锻炼行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依然不尽如人意,其导致整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高校忽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也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
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锻炼意识是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基础。意识决定行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才能让他们以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另外,体育锻炼意识是大学生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保障。大学生能否持续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需要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大作用。在体育锻炼意识的推动下,大学生才能克服自身懒惰的毛病,才能忍受体育锻炼给身体带来的伤痛,才能逐步增强体质健康。除此之外,体育锻炼意识是大学生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重要前提。体育锻炼意识能引导大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正确地参与体育锻炼,能够让大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运动水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进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
当前,我国高校都非常重视体育教学,但这种“重视”仅仅局限在学生的体育技能发展方面,而很少关注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对学校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现今的大学生在对待高校体育课程的态度非常随意,缺乏对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重要意义的正确理解,并且体育锻炼意识不够成熟。诸多学生将自己的学习重心都放在专业课程、文化课程的学习上,认为只要专业课和文化课学的好,未来就会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体育锻炼对其自身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并且也忽略了新时代对现代体育人才强健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要求。总之,过于轻视体育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我国很多的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仍然存在着重视体育技能的示范而忽略体育理论知讲授的情况。然而,促使学生理解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操作、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要素,恰恰就是向学生教授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高校体育的教师通常会将体育教学的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上,但是他们往往忽略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一般都比较少,靠课上的时间来帮助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是非常困难的,并且师生之间在课下并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因此学生在课下大量富裕的时间里也并不能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与此同时,对于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来说,数量少、频率低、没有活泼有趣的体育项目作为支撑,学生自然会减少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这也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其次,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仍然是凭借传统的教学项目为主,并且教学内容也非常的乏味和死板,缺乏趣味性。而且,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基础都较为薄弱,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能够寻求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改善学生体质。再次,高校的传统体育教学中,大都会以教师教授并示范给学生体育动作、技能方面的内容为主要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自身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真正兴趣爱好,从而就致使学生不够重视体育学习,影响其体育学习的效果,并且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最后,高校体育的软硬件设施及其教学氛围都在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以及高校体育综合素质等软件措施阻碍着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都面临用于开展体育教学的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资源匮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就阻碍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展开以及学生课外锻炼的运行,也会阻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其综合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前,高校体育教师不足,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无法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没有有效地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工作,并且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地做到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为本。例如,男生和女生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在体育训练中,就要从生理健康角度分别选择不同的运动内容,否则,就会降低体育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发展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平台,加大对高校大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也是当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构成内容之一。高校体育教学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各项体育文体活动以及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且为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体育锻炼意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高校体育教学使学生更为注重自身的身体状况,并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来更加健康地成长,锻炼出更为强健的体格来充沛精力,应对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路径,主要包括如下几条。
一方面,要积极指导学生改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白体育锻炼不只是简单的课程,也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而进行,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日后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校体育人才的需求做好铺垫。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从而使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收获更为丰富,更重要的是参加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还应改变自身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合理安排体育课程的时间,在非常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依据学生自身的需要传授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掌握不同的体育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体育锻炼中逐渐形成自我锻炼意识。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深入研究体育课程教材的内容,并且通过优化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来促进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丰富、灵活的体育教学方式来调动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运动技能,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其次,高校体育教师要学会借助高校的信息技术,用大数据对学生实际体育课程学习的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的结果对体育教学的内容来进行多元化、灵活化、趣味化的设置,真正做到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打好基础。最后,高校体育教师还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一方面,教师应注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验证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运用的体育锻炼方法是否适合以及有效,探讨交流学生自身真实的心理感受,从而为体育锻炼内容和模式来进行合理的安排;另一方面,增加富含趣味性和艺术性、以游戏为主的体育锻炼项目,配合相应的竞技环节和奖惩措施,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首先,高校需要将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作为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例如,增加新设施、充分利用现有体育教学设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挖掘各项体育设施的多种适用方法,并且通过使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以及寻找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方式,获得建设及维护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资金。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对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来强化体育教师的体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要求教师到社会上的各种俱乐部进行学习,掌握一些相对简单的拓展训练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将拓展训练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最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需要高校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例如,可以通过校报、黑板报、广播传媒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来促使学生关注高校体育锻炼,使其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价值。同时,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欢乐有趣的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并通过这些体育活动的开展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能够极大丰富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是满足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高校领导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领导,规划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和战略。
体育教师要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梳理体育运动文化发展史、树立优秀运动员典型、广泛开展体育文化教育和推广工作。另外,要丰富校园体育赛事的文化内涵,突出校园体育赛事的文化功能。通过在体育赛事中举办体育美术、体育摄影、体育集邮等文化活动,强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与理解,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新体育教学的观念,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兴趣,并且通过优化体育教学的内容、模式和体系,提升体育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