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杰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了很多年,发现其实转换法用的地方比控制变量法还要多,不管是在概念教学、规律教学,还是在解题中。
关键词: 科学方法 研究 转换法
无论是在探究未知领域还是去发现未知事物,遇到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时,我们都会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去处理。初中物理教材中各章节都渗透有各种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熏陶与科学方法的训练,从此逐步掌握了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了很多年,发现其实转换法用的地方比控制变量法还要多,不管是在概念、规律教学上,还是在解题中。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探究问题的物理方法。所以对学生进行转换法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就来谈谈转换法:[1]
一、转换法的概念
物理学中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量,难以用仪器、仪表直接测量;物理学中还有很多问题根据所提供的情景很难分析出结果来;这种情况下对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就可以用一些较直观、易观察的现象或利用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去认识;对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先测出易测量的物理量,然后根据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把不易测量的物理量求出来,对于难分析的问题情景可以转换对象、角度、思维等方式把问题简单化来,在物理学中,这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可称之为转换法。[2]
在初中物理概念、规律学习、实验中和解题中经常应用到这种方法。下面我们就分类来分析转换法在各领域的应用。
二、转换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
1.应用转换法进行物理概念、规律教学
物理学中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量,难以用仪器、仪表直接测量;物理学中还有很多问题根据所提供的情景很难分析出结果来;这种情况下对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就可以用一些较直观、易观察的现象或利用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去认识;对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先测出易测量的物理量,然后根据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把不易测量的物理量求出来,对于难分析的问题情景可以转换对象、角度、思维等方式把问题简单化来,在物理学中,这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可称之为转换法。
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有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不看概念真的很难说出力是什么,所以对于初中生,我们可以利用力所能产生的效果来反映力的存在,比如弹簧发生了形变,那是因为有物体把力作用在弹簧上让弹簧发生形变的效果,足球在水平面上突然往前滚,那是因为有物体把力作用在足球上产生的效果。把一个普通的物体举高,然后松手,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由于受到力的作用动了,且是往竖直方向落下,由此可知物体受到了重力的作用且其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摩擦力也看不见,但是被砂纸摩擦过的物体上面留有痕迹,刷子在桌上滑动,可以从刷子变形的方向判断出摩擦力的方向。
2.应用转换法巧解物理题
(1)角色的转换
我们在审题目时,往往会先确定研究的对象,即主角,然后以这个主角为中心,找出与此有关的其他角色作为研究对象,但是有些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做下去就会碰到很多的困难,甚至解不出来,如果采用转换角色的方法,将主次对换一下,先来研究次要的角色,再反过来判断主要的角色,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解题过程也就有根有据,学生容易理解,易于接受。
例如1: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中,要测的是滑动摩擦力,但是先观察的却是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拉力的示数,当然前提是它们相等。
例如2:以下这道电学中常见的题目:
如圖1所示当滑片向右移时,
电压表示数如何变化?
如图可知电压表测的是滑动变阻器R1的电压,当滑片向右移动时R1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小,因为是串联电路,所以整个电路的电阻变小,在总电压不变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大了,根据U1=I1R1,其中I1变大,R1变小,两者相乘判断不出此时电压的变化情况。如果采用转换研究角色的方法,我们先来研究R2的电压(U2=IR2),马上可知U2变大了,再由U1=U总-U2,可知U1变小了。
(2)把情景转换为平面图形
物理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尤其是力学和电学部分,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有些学生就是理解不了,而对于一些抽象性、复杂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学生更是望而却步。如何将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就显的很重要了。我们可以在具体解题时把立体空间的物理情景转换为平面问题,特别是以物理作图的形式展现,其中常用的物理作图包括受力分析图、过程示意图、电路图和光路图。正确的物理作图,能展示物理图景,提示物理规律和解题思路,易于使物理问题与数学方法联系起来,是实现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关键。
例如3:用羊角锤撬钉子,手握在柄那里同一个位置,力的方向往那边最省力呢?
如图2所示将情景转换为平面形,由图可知力F1对应的力臂L1大于力F2对应的力臂L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 L1= F2 L2可知,此时F1< F2,同理可证明当力的方向和杠杠垂直时,力臂最长,最省力。
再如在电路题型中引进了电路图为电路的研究极大提供了方便。
从长远的利益看,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也为今后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提供帮助,为终身学习服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这个方法的使用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对它们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学忠,杨晓红.《中学物理(高中版)》 2011.8.
[2]邢海根.《中学教与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