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

2019-07-19 20:18闵捷
教育界·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闵捷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很多专业技术性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输出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文章介绍了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市场就业出现饱和现象,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专业化需求。高职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改革问题,在人才的培养上就要基于市场需求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来进行改革。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需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相匹配。将实际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相结合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但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而且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电脑操作、专业英语以及其他通用技能。但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由于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比较偏向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通用技能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毕业进入职场后,对通用技能很陌生,从而使得自身专业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也不能在岗位上进行创新实践。因此,在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上,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既要让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所延伸,又要对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这样的创新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具备创新能力。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与实际的市场经济变化相符合,这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创新实践教育,将学生所学的专业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践创新的必要环节。通过创新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提升学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力。将企业文化引入专业学习中,让学生在开始接触专业学习中就能将企业的职业意识深刻地映入脑中,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将企业文化运用到日常的专业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这也便于学生充分了解书本知识,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市场的岗位定位进行准确把握,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住重点,加深对专业实际情况及未来岗位具体要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

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匠人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归根到底是一种工艺技能的学习,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匠人文化的氛围。全校师生应该秉承匠人精神来进行教育活动。创新是工匠精神中最具有发展意义的。对于工匠的作品来说,想要实现传承,就需要不断地创新。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都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这项技能与工匠精神的要义不谋而合,因为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开始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对我国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要求学生将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充分地用于社会实践中,不断追求突破。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初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对于自身专业的学习比较陌生。随着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范围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录取标准比较宽松,限制条件较少,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相差较大。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又不能实现单独教育,只能按照中等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授课。这就使得很多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够跟上学校的教育进度,专业学习面临的困难增大,很快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就现在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只是注重学生必要理论知识和简单应用操作的教育,对于学生专业实践的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较欠缺。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是除了学习基础的知识,了解该专业的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还需掌握通用专业技能。目前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得不到实践的机会,学校也缺少相关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无法真正了解专业应用中的操作案例。

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很多没有纳入创新实践教育,使得学生只是接受专业的知识技能,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之毕业后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面对就业选择时显得手足无措。在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时,很多都是流于形式的專家讲座和企业宣讲会,没有在学校的课程中加强创新实践教育,更没有体系化的创新实践教育流程安排,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意识薄弱,进入岗位后更是缺少创新活动。

(三)高职师资团队的教育观念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和学生虽然对现在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但是在开展系统规范的专业课堂时面临着一定的难度。教师也是一种社会职业形式,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就如同职工在企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一样。

就现阶段的学校教师而言,部分教师对于自身职业定位模糊,对于教师职业缺乏热情,这是对教师职业不尊重的体现。同时没有以高标准的要求来对待工作,从而在职业中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不能很好地保持对教师职业的专注。加上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对教学课程进行精益求精的创新设计,使得很多课程教学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更注重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三、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随着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学校的教学环境已得到大大的改善,高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如何改善并且创新教学形式,使其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是高职教师在新环境下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新的时代,高职教师要积极适应现代教学模式,引入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

微课资源丰富多样,很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门科目的不同需求。教师也会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需求开设不同的微课,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课时评价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使学生能学习到多样的专业知识,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新课堂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的人才,使他们能在社会领域或相关的技术领域中运用专业技能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可根据学生专业能力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对于所有的知识框架进行合理的规划。将技能型知识加强,有目的地进行日常教学,逐步形成有别于传统课程的独特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有用的技能,而且能进一步促进高职学生朝着多样化、高水平、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在专业的教学内容上,一定要调查清楚市场对不同专业的基本要求,按照市场要求来培养适合岗位的学生。以市场实际需要为方向,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提高职场竞争力。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建创新平台,课堂形式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学生的新思维和新构想要加以支持和引导,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教学形式

教师肩负着培育现代化人才的职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外,还需要考虑社会责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国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专业的培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学会利用新式设备来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以高度的教學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自身的工作热情去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优秀的工匠文化对人有积极的激励作用,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培育教师爱岗敬业、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及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发展到今天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各层次学生学习,同时引入新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庆峰,张春静.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与应对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6):162-164.

[2]张莉,张家林.基于学习能力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J].河北职业教育,2018(06):80-82.

[3]王建宏.高等教育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6):154-155.

[4]唐昌松,丁振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8(19):217-218.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