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导入语设计刍议

2019-07-19 06:11杨洪河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课高效小学数学

杨洪河

摘 要: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语犹如“凤头”,犹如乐曲的“引子”,电影、戏剧的“序幕”,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听课佳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导入语;设计;高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4B-0074-02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使小学数学新授课有个良好的开头?下面的案例也许能给我们启发:

一、 以旧知带新知

小学数学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就像一条长长的铁链子,一环紧扣一环,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教学时,由旧知引出新知,促进知识正迁移,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导入技巧。请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 (一年级数学    上册)(苏教版)

师: 昨天我们帮助大象数了花的数量。 但它不知道孩子们喜欢吃什么,买什么样的水果,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 我们可以做全班吃水果统计,这样我们就知道学生喜欢吃什么样的水果了。

师: 这个办法好! 怎么进行统计呢? 小组互相商量一下吧。

生1: 谁爱吃什么水果就去拿这种水果的图片,然后排成队,数一数每队有多少人就行了。

生2: 哪个小朋友爱吃哪种水果。只要在那种水果下做一个标记,就会知道吃每种水果的人数了。

生3:让小组长统计数据,首先让最爱吃苹果的举手,数数有几个;然后让最爱吃梨的举手,再数数有几个;接着让最爱吃桃子的举手… …

师: 小朋友的点子可真多! 现在让我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方法来统计吧!

以上案例是青年教师梁正海在执教一年级数学(上册)《统计》第二课时的导入语,它简单明了,同时鼓舞人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注意力。梁正海老师精心设计的“以旧知带新知”的导入语,可谓是架起了一座学生新旧知互相沟通的桥梁。用“大象”这一学生喜爱的动物,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唤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也使学生意识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数学新课导入语的成功设计,的确能起到“凤头”的作用,事半功倍。这节课上得很顺利,打造了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 讲故事巧导入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喜欢听故事,精彩动听的故事一下子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二: (三年级数学  上册)(苏教版)

师: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 (齐说)喜欢! (同学们情绪高涨。)

师:好!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吧。那就是“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 同学们想不想听呀?

生: (齐说)想,想‥‥‥

师:话说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正往前赶路,饥渴难耐,忽然,看见前面有一棵桃树,书上果实累累。师徒四人高兴极了,心想,这一下解渴有望了。可是,树旁有一位老大爷在看树,这怎么办呢?孙悟空急得抓耳挠腮,猪八戒嘀咕亂转,老大爷看着他们的样子说: “你们口渴了吧?”孙悟空、猪八戒连忙说“是的,是的”。老大爷说:“想吃桃子可以,但是我必须先对你们进行测试。”“行、行、行”,悟空、八戒迫不及待地说。老大爷手里拿着4个桃子,他说:“四个桃子分给你们两个人,平均每人分几个?”,两个人不假思索“两个,两个”,悟空、八戒很快回答出来了。老人每人给他们2个桃子,两人高兴得不得了。这时,老人又拿出1个桃子,说“你们两人平均分这个桃子,每人分多少个?”悟空和八戒连忙说:“我们每人分半个。”

师:半个桃子用一个数来表示,该怎么表示呢?

生: (都摇头)

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这样一个数字。

这个案例是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韩苗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设计的导入语。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听的,韩老师能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认真设计导入语,利用旧知识铺平道路,过渡到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为新知识的学习注入了兴奋剂。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听课者无不赞叹。

笔者在区级数学教学公开课活动中,听利国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感觉这位教师也特别注重新课伊始导入语的设计,他也是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再现了古代一则精彩故事,导入语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1:知道!

生2:老师,我读过这个故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那么,谁来给大家说说这个故事呢?

这时,很多学生举手想说,他让一个男同学站起来,完整地讲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讲得真好!(竖起了大拇指)

师:谁能告诉老师,在科学很不发达的古代,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身体庞大的大象的体重的?

生:曹冲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师:他把大象换成了什么?

生:石头。

师:把身体庞大的大象换成一块一块容易称重的石头,这就是“替换”的数学思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替换”的策略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学生们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发言积极,上得非常成功。

三、 设置悬疑导入法

法国著名剧作家贝克说过:“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向前冲、紧张和预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给学生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利用悬念所具有的强烈诱惑力,教师应激发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浓厚兴趣。新课伊始,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愿望,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案例三:我校教师单孟秋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数“143”,问学生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是”,他们都认为末尾有“3”的数都是3的倍数。师生共同计算后,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不是!”单老师接着说:“同学们,你们谁愿意在黑板上写个多位数,老师马上就能知道它是不是3的倍数。”这时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其中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很快地写出“581”。老师一下子说出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还有一些学生写出的多位数,被单老师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来了,这时,同学们感到非常吃惊。单老师进一步追问:“你们谁能不用计算,就快速准确地一眼看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学生们个个直摇头。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兴趣高涨。这节课上得通畅,效果极佳。

以上四位教师在创新导入语的设计上给我们作了榜样,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数学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上应该多用一些心思,使新课伊始就扣人心弦,“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当然,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例如猜谜语导入、背古诗、玩游戏、听音乐……总之,数学新课伊始,如果能设计出新颖的导入语,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芳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导入 [J].教师,2017,(1).

[2]邱荣英.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7,(3).

[3]李新梅.浅议如何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A]. 教育理论研究(第二辑)[C], 2018.

[4]张可可.数学建模融入高职数学教学的探究[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四[C] ,2019.

[5]莫文辉.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提升办法[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四[C] ,2019.

[6]田园.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A]. 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C],2019.

猜你喜欢
新课高效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构建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技校新课导入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