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雷
摘 要:语文学科不但要理解、记忆文本内容,也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掌握语句以及构篇章法等等。在小学阶段,针对散文类课文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读出浓郁的语文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散文;品味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2B-0061-02
在小學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各种文体的课文,散文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散文具有题材广泛的特征,再加上灵活的结构以及独特的题材,提升了学习难度。王荣生教授认为:和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中的课文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学科更强调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以及记忆,但对语文学科而言,不但要理解记忆文本内容,也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掌握语句以及构篇章法等等。所以,语文课文的阅读更需凸显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就是使阅读者可以体会潜藏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在阅读时将其融入语句,实现情感与章法有机融合。在小学阶段,针对散文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出浓郁的语文味。
一、在读中品味散文“语言美”
散文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大多会融入个人的所思所想,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而言,不但语言精美,而且具有个性化特点,特别关注多感官以及细致入微的体验。因此,针对散文类课文的教学,应关注对学生个性化思想的引导,应立足于细微之处,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散文的内涵,领悟个性化语言以及构篇章法等等,这样才能读出语文味。朱自清先生认为:文字实际上是思想的表象。对于一篇优秀的文章而言,思想必然融于字里行间。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思想,触及文本内涵,使学生可以在字里行间充分体悟语言文字之精妙,从而基于对文本的细读和作者展开更深层面的对话,触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某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特殊句式,例如“愿意……就……”“祖父……我也……”并就此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分析,这种分析特殊句式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在文本中融入的思想和情感,教学实录如下:
1.在实际朗读时,大家有没有感到作者的描述有些啰嗦?如果有,尝试画出这些语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2.在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非常特别,大家可以尝试反复朗读,还要指明它存在哪些特别之处,完成背诵。(学生组织自由朗读和背诵。)
3.很多特殊的修辞手法大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这篇课文同样如此,萧红反复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大家可以尝试读一读、说一说。特别是当你读到“倭瓜、黄瓜、玉米”时,你会生发怎样的感受?
4.再一次朗读全文,寻找是否还存在与此类似的段落?(默读)
5.特殊的写法大都蕴含着极为细腻的情感以及深厚的内涵,完成这段话的阅读之后,你能从中体悟到什么?
6.结合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体悟,再次朗读课文。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选择了文本中的特殊句式以及修辞方法,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帮助体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将其再次代入朗读。这种教学方法展现的正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实现了对阅读方法的有效引导,也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保证了阅读效果,更赋予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展开思考,体悟语文味。
二、在读中品味散文“意境美”
很多专家都有这样的认识:语文味往往会更多地体现于文本中,特别是字里行间。针对散文类文本的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赏析文本意境,而“意境”,所指的就是作者创设的艺术境界,其中,不但包括作者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也包括作者的主观思想,饱含深厚的意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紧扣文本中的典型词句并就此展开细致分析,引导学生仔细反复品读,这既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融入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促进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开发,体会作者描绘的深远意境,感悟优美的画面,读出语文味。
以《窃读记》一课为例,作者使用的“我的眼睛”一词,从表面上看非常普通,实际上极为巧妙,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以及情感。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我们找东西都是用手,为什么在文中使用的却是“我的眼睛”呢?使用这一词究竟会存在哪些特别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某位教师通过此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结合自主活动发现其中的奥秘。
1.完成此段话的阅读之后,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这段话是否存在特别之处?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找东西还是找书,你会使用怎样的方法?(链接学生生活经验,自主思考问题的答案。)
3.引发矛盾冲突:我们找东西时大多使用双手,为什么作者在这篇课文中并没有说使用手,而是使用“我的眼睛”?
4.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能否自主找到原因?说出你的想法。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使用的是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基于生活经验,自主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拥挤的人群中,一个小女孩仔细地关注书架上一排排的书,偶尔还会扫视人群和店主,她紧闭嘴巴,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学生能够想象这个场景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走入了文本,仿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这种充满真实感的情感体验,既能帮助学生拉近和文本的距离,也能和作者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融入作者内心,体悟文本情感,感悟语文味。
三、在读中品味散文“内涵美”
不管什么散文,描绘的对象都具有个性化特征,可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是作者基于此展开的想象和思考,根植于文本中的思想和情感,大都会体现在文本的个性化语言以及特殊句式等方面,可立足于此全面掌握。只有学生亲历和作者的深入对话,才能忘却时空的局限,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的云纹,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被赋予语文味。
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为例,某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此感悟文本画面和意境,同时还编排了一个特殊的专题板块:感受人生经历,体悟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学实录如下:
1.质疑:完成这篇文章的阅读之后,你会生发怎样的感想?
2.猜测:结合文本内容,猜一猜作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3.验证:结合教师出示的资料,验证自己的猜测。
林海音在台湾非常著名,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作家身份,还包括她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出生于日本,但是在5岁时随同家人来到北京,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30岁时辗转去了台湾。在台湾,她不仅创作了大量佳作,还给予很多文学青年以帮助。她在台湾所获赞誉极高,甚至被称为“祖母级人物”。
对于林海音而言,虽然北京并非她的故乡,但是她对北京充满着眷恋,甚至将其看作第二故乡。在她很多的作品中都谈及了第二故乡的人和事,她将这些故事集结于《城南旧事》这本小说中,而我们今天学习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实际上就是她在42岁那年为这本书写下的序言。
4.激励:所谓相由心生,文如其人!这是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道理,通过反复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也能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和作者展开更深层面的对话,体悟文本内涵,把握作者情感。
总之,针对散文类课文的教学,应将重点放置于把握文本内涵这一层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进自主学力以及学科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作为教师应紧扣简洁的语言、特殊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基于咬文嚼字体会语用之精妙;基于寓情于景感悟文本意境之美;基于寻根溯源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之源。由此可见,对于散文阅读教学而言,应当严格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顺序,这样才能逐渐触及文本核心;通过反复朗读,体味文本中的特殊句式;通过反复品味,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科的综合素养,而且可以感悟语言文字之美,读出语文味。
参考文献:
[1]丁美君.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8,(11).
[2]黎静芬.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策略[J].教育观察,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