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李军,贾顺华,杜海坤,祁海峰
(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放射科,青海 西宁 810000)
妇科盆腔肿瘤作为妇科临床常见疾病,以子宫肌层、卵巢、宫颈、输卵管等部位最为常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及社会压力的增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妇科盆腔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该病起病隐匿,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使早期诊断的难度增加,延误患者治疗,导致女性不孕等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CT由于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定位准确,在妇科盆腔肿瘤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而MRI作为一种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利用磁共振现象,明确盆腔恶性肿瘤的位置、大小、肌层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两种影像技术均可用于妇科盆腔肿瘤的早期诊断,为进一步探讨CT联合MRI的效果,本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妇科盆腔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妇科盆腔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A组年龄37~68岁,平均(44.8±6.2)岁,B组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43.5±5.9)岁,C组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5.5±6.4)岁。经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A组患者于检查前1~1.5h口服500~1000 mL 2%~3%的水溶性泛影葡胺,使盆腔肠道保持充盈。患者取平卧位,采用CT平扫+增强扫描,仪器为德国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 AS64排螺旋CT,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2 mA,准直宽度为0.65 mm,螺距为1.0,由骼峭到耻骨联合处采用6 mm层厚连续扫描,从而初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进行定性诊断,若为恶性肿瘤需分期。B组患者采用GE SIGNA HDE 1,5T型MRI进行行横断面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以及矢状面T2加权成像,视病情增加冠状面扫描。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定性诊断。C组患者采用CT联合MRI检查,具体的检查方法与A、B组患者相同。三组患者均于检查后1~2周内进行手术,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分为相符与不相符两类,并统计肿瘤类型。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组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C组的总检出率为93.3%,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
表1 三组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
近年来,CT、MRI已广泛应用于妇科盆腔肿瘤的诊断当中。CT将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连接而显示整个器官,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还可通过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较为清楚得显示盆腔肿瘤的位置、大小、数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在空间信息方面优势较明显[2]。
MRI可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诊断,由于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不仅能明确盆腔恶性肿瘤的大小、位置,还能观察到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周围组织浸润情况,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等,使影像学检查更准确和直观[3]。
本研究结果显示,将CT和MRI联合应用于妇科盆腔肿瘤的检查中,检出率显著高于单一使用CT或MRI,由于MRI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比CT高很多,因此能更早期、有效地发现较小的癌灶和病变,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MRI扫描时间较长,患者依从性相对较低,另外,MRI对钙化灶和骨骼病灶的显示也不如CT敏感和准确,且CT的高分辨力对于盆腔腹膜后淋巴结的评价,及对网膜、肠系膜、盆壁的观察也更为准确,为术前盆腔肿瘤定位、定性、分期、腹膜癌肿播散、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提高较大的帮助。因此,CT和MRI联合应用能够取长补短,对各类妇科盆腔肿瘤的早期及晚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