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义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300)
在儿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当中,静脉输液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因患儿的年龄比较小,输液期间往往会产生恐惧与紧张等不良情绪,有甚者还会出现拒绝治疗的心理,不利于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患儿的血管表皮比较浅、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穿刺的难度,从而增加了患儿发生反复穿刺与液体外渗等不良现象的风险[1]。此研究,笔者将重点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2016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接诊的静脉输液患儿200例,将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和对照两组(n=100)。研究组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为0.8-7岁,平均(4.2±1.1)岁;支气管炎者,24例;呼吸道感染者,43例;腹泻者,33例。对照组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为0.9-8岁,平均(4.5±1.2)岁;支气管炎者,25例;呼吸道感染者,44例;腹泻者,31例。所有患儿都在监护人的知情同意下接受诊治,有完整的病历资料,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的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予以全部患儿常规护理,研究组加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详细如下:(1)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利用温柔与合适的行为以及语言对患儿进行安抚,帮助患儿消除恐惧与紧张等不良情绪。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让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对于婴幼儿,护士要指导家属正确怀抱婴幼儿,确保输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2)为患儿选择最佳的静脉,针对需要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需为其制定系统性、科学性的静脉穿刺方案。若患儿需要输入具有刺激性的药液,需选择比较粗大的血管。在确保输液速率的前提之下,尽量选择小号的穿刺针,以减少穿刺针对患儿的血管壁造成的损伤。全面落实穿刺部位固定与拔针后正确按压等工作,待穿刺成功之后,需妥善固定针头,比如:选择内踝部大隐静脉、手背静脉亦或者是足背静脉进行穿刺时,要利用短胶布对穿刺部位进行良好的固定,与此同时,还应利用小夹板辅助固定。(3)为患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且干净的输液环境,可在病房中播放患儿喜欢的儿歌亦或者是动画片等,为患儿准备一些卡通物件和小玩具,通过转移患儿注意力的方式,缓解患儿的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
记录两组不良现象(外渗,反复穿刺等)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穿刺次数作出比较。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s),x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不良现象发生率为3.0%,明显比对照组的18.0%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不良现象的对比分析表 [n,(%)]
研究组的穿刺次数为(1.1±0.2)次,明显比对照组的(1.7±0.3)次少,组间差异显著(t=16.6410,P<0.05)。
对于儿科患儿来说,静脉输液是其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但因患儿的年龄比较小,在发病后通常伴有紧张、不安与恐惧等不良心理,使得其治疗配合度大幅度降低,甚至有些患儿还出现了拒绝治疗的行为,不利于临床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2]。此外,小儿血管表皮比较浅、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静脉穿刺的困难度,从而引发了外渗以及反复穿刺等不良现象,不仅给患儿造成了更大的痛苦,同时还影响了疗效。对此,临床需要注重静脉输液患儿的护理工作。
综合护理干预属于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护理方法,能够将病人作为整个护理工作的重心,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一系列有较高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干预,以帮助其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配合度,确保临床诊疗工作顺利开展[3]。诸多研究表明,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帮助患儿消除心中的不安和恐惧感,为患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输液环境,能够让患儿保持身心放松的状态,在病房中播放患儿喜欢的儿歌或者动画片,能够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轻穿刺疼痛感,缓解不良心理[4]。此研究中,100例研究组患儿经综合护理干预后,不良现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并且,研究组的穿刺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输液的不良现象发生风险、降低静脉穿刺次数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建议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