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8病区,上海 201206)
耳源性脑脓肿为耳部炎症播散至脑组织,导致颅内脓液聚集形成脑脓肿包膜,约占脑脓肿发病的80%[1],为神经外科常见急诊之一。耳源性脑脓肿因其病情发展迅速,术前可出现脓肿破裂,脑疝;术后因为脑水肿易导致脑疝发生,危及生命。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给予对症治疗护理。我科于2018年10月收治一例耳源性脑脓肿患者,术后出现小脑幕裂孔下疝,经过积极脱水降颅压治疗,抢救成功,顺利出院。报道如下:
患者男,54岁,2018年10月7日主诉阵发性头痛两周,伴全身乏力,呈进行性加重,MRI检查示:病灶边界清楚,5cm×4cm,周围明显水肿,呈环状增强。入院诊断:右侧颞叶脑脓肿。患者有中耳炎病史,反复发作。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20%甘露醇脱水治疗,于10月10日在全麻下行右颞叶脑脓肿切除术,术中留置头部负压球、腰穿引流管、深静脉留置针和导尿管各一根,术后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10月11日患者返回病房,双瞳等大等圆,0.25cm,光反应灵敏,GCS评分13分(3’6’4’);10月12日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头颅CT示手术部位周围水肿明显、中线左偏。10月12日至10月14日,患者的瞳孔、GCS评分、生命体征的变化,详见表1,此为脑疝前驱症状。积极脱水治疗,给予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5mg——甘油果糖250ml+托拉塞米20mg——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5mg——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5mg,交替静滴(时间点为9:00-15:00-21:00-3:00),13:00时静滴人血白蛋白10g,留置鼻饲管,监测血浆渗透压和电解质Qd、记录24h出入液量,鼻导管给氧3L/min、监测CVP。经过积极治疗护理,10月23日患者体温正常,四肢肌力正常,神志清楚,顺利出院。
①患者入院后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给予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物为主,增强抵抗力。②避免增加颅内压力:保持心情平和,大便通畅,告知患者不可用力打喷嚏和剧烈咳嗽。③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重视疼痛的主诉;时刻警惕患者有无出现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生命体征改变,头痛加剧等脑疝前期表现;注意有无高热、昏迷,抽搐等脓肿破溃的临床表现,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做好急诊手术的准备。④药物治疗:给予20%甘露醇250mlQ8h静滴脱水治疗,静脉补偿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⑤心理护理:患者起病急,进展快,心理紧张焦虑,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对患者的问题给正面、明确的答复。配合医生告知治疗方案,向患者说明保持情绪的稳定对疾病的意义,并帮助患者寻求家庭成员的支持。
表1 10月11日至10月14日患者瞳孔、GCS评分及生命体征变化
2.2.1 病情观察[4]
患者脓肿位于大脑半球,连续观察意识、瞳孔、氧饱和度、脉搏、呼吸、GCS评分,每小时1次,连续6次,以后每2小时1次,共12次。血压每小时1次共6次,以后每2小时1次,共3次。观察重点是意识和瞳孔,同时注意患者四肢肌力变化。术后24~48小时易发生颅内出血,术后3~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在血肿和脑水肿期间,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动态判定患者的GCS评分,护士每进行一次治疗,在核对患者的身份时,让患者回答自己的名字,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对答,嘱其张嘴或握拳,由此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小脑幕裂孔下疝的先驱症状:神志由清醒转为混乱或嗜睡,瞳孔不等大、光反应灵敏度发生变化,出现呼吸慢、脉搏慢、血压升高,对侧肢体障碍等表现,此为脑疝代偿期,应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
2.2.2 脑疝的急救
①药物脱水治疗:20%甘露醇、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属于渗透性脱水药,托拉塞米属于利尿性脱水药,地塞米松为类固醇激素类药,这些临床上常用的脱水剂,其药理作用不同,脱水的效果、持久性及副作用也不同,通过联合应用,可加强脱水效果,降低颅内压,保持其持久性。②一般处理:做好急诊手术准备: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给氧3l/min,改善脑缺氧;绝对卧床休息,搬运患者时动作轻柔。去除各种可引起颅内压骤然升高的因素,如环境嘈杂、剧烈咳嗽、情绪激动等。
2.2.3 用药护理
①脑脓肿的手术治疗易导致感染在颅内的播散,抗生素应保证足够的疗程和剂量。本组病例脓液化验显示致病菌为变形杆菌,选择三种敏感的抗生素,量程定为3周,观察患者有无腹泻等菌群失调的表现。②由于脱水剂和抗生素都采用联合应用,种类较多,为了保证脱水和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性,输液顺序的安排尤为重要,不同时间段输入不同液体,有严格限制,做好交接班。③观察脱水效果,注意观察尿量,24小时出入量和CVP变化。注意患者有无腹胀、乏力、食欲减退、精神淡漠等低钠、低钾的临床表现。血渗透压降低可加重脑水肿,血渗透压升高可引起高渗性昏迷,因此应准确、及时采集血标本,了解血电解质、渗透压的变化。
2.2.4 高热护理
体温每降低1℃,脑血流量下降6.7%,脑脊液压力下降5.5%,故控制发热有助于减轻脑水肿和脑的继发性损害[3]。采用合理的降温措施,高热寒战时注意保暖,体温升高后给予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嘱患者多饮水,避免因大量出汗导致虚脱。
2.2.5 导管护理
患者术后留置有头部负压球、深静脉留置针、导尿管、腰穿持续引流管、胃管、氧气管。遵循无菌、通畅、固定、观察、记录十字护理方针。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如头部负压球引流液量增多、颜色鲜红,警惕颅内出血。控制腰穿引流液的量,引流速度过慢或过快,可造成颅内压骤升骤降,诱发脑疝或颅内出血。患者于术后第二天拔除导尿管,第7天拔除导尿管、腰穿引流管,有研究发现[5],各种导管留置会提高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脑脓肿术前术后均易发生脑疝,如果病情观察不及时,延误了急救的最佳时机,预后较差,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动态进行GCS评分测定,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配合医生的用药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有助于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