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崇左,532200)
在经典风险模型中,总是假设保险公司在单位时间内收到的保费是某一固定常数.但在保险公司的实际业务中,可能跟一些投保人签订协议,在每个单位时间内收取固定的保费,除此之外在单位时间内还会收到不同保费的保单,这可用服从某一分布的随机变量来表示.文献[1-3]将保费推广为服从某一离散分布的随机变量,建立随机保费的风险模型;文献[4-5]提出了带有随机保费收入和随机支付红利的离散风险模型;文献[6]提出了带有随机支付红利的双险种复合二项模型,运用鞅方法讨论了该模型盈余过程的性质,给出了最终破产概率的表达式和Lundberg上界;文献[7-8]将双Poisson风险模型推广为带干扰保费混合收取的风险模型,利用鞅方法讨论了其破产问题.在以上的文献基础上,本文建立混合保费收取下带有支付红利的风险模型,该模型在固定保费收取的情况上,考虑保费的随机化和支付红利,并且随机保费到达过程和理赔过程分别服从参数为λ,μ的Poisson过程,支付红利过程是服从参数为p∈(0,1)的二项随机过程,运用秧方法,研究其盈余过程及调节系数R的性质,进而得到破产概率的表达式和破产上界的Lundberg不等式.
设u>0,c>0,λ>0,μ>0,σ>0.在给定的完备概率空间(Ω,F,P)上,保险公司的盈余过程为
(2.1)
其中,
(1)u为初始准备金,c是单位时间内保险公司收到固定的保费,{W(t),t≥}是标准布朗运动,表示不确定的收付,σ为干扰系数;
(2){M(t),t≥0}表示在时间区间(t-1,t]内保险公司随机收到的保单数,是参数为λ的Poisson过程,且M(0)=0;Xk表示第k次的索赔额,{Xk}k≥0独立同分布且取正整数值,E(Xk)=μx,且存在二阶矩;
(3){N1(t),t≥0}表示在时间区间(t-1,t]内保险公司发生的理赔次数,是参数为μ的Poisson过程,且N1(0)=0;Yk表示第k次的索赔额,{Yk}k≥0独立同分布且取正整数值,E(Yk)=μy,且存在二阶矩;
(4){N2(t),t≥0}表示在时间区间(t-1,t]内保险公司支付红利的保单数,是服从参数服从参数为p∈(0,1)的二项随机过程,即保险公司在时间区间(t-1,t]内支付红利的概率为p,不支付红利的概率为q,且p+q=1;Zk表示第k次支付的红利额,且当盈余大于或等于给定的非负整数红利界时,保险公司才支付红利,{Zk}k≥0独立同分布且取正整数值,E[Zk]=μz,且存在二阶矩.
(5)假设保险公司收取保费、进行赔付及支付红利均在时间区间(t-1,t]的始端进行,且{Xk,k≥0},{Yk,k≥0},{Zk,k≥0},{M(t),t≥0},{N1(t),t≥0},{N2(t),t≥0}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记盈利为
定义破产时刻为:T=inf{t:t≥0,U(t)<0}(infφ=∞),破产概率为:
ψ(u)=P(T<∞|U(0)=u).
引理1[8]盈利过程{S(t),t≥0}具有如下性质:
(1){S(t),t≥0}具有平稳独立增量;
(2)E[S(t)]=(c+λμx-μμy-pμz)t>0;
(3)存在正数r,使得E[e-rS(t)]<∞.
证明
其中MX(-r)=E(e-rX),MY(r)=E(erY),MZ(r)=E(erZ)分别表示个体保单额、理赔额、红利额的矩母函数.
引理3方程g(r)=0存在唯一正根R, 称之为调节系数.
证明根据引理2,对g(r)求导得
再求导得
由施瓦兹不等式知p2E[Z2erZ]·E[erZ]≥p2E2[ZerZ],因此g″(r)>0,所以g(r)是严格下凸函数.又因为g′(0)=-c-λμx+μμy+pμz<0,g(0)=0,所以存在唯一正数R,使得g(R)=0.
证明对∀v≤t, 有
定理1风险模型(2-1)的最终破产概率满足Lundberg不等式:
ψ(u)≤e-Ru,
其中,R=sup{r:g(r)≤0}.
证明因为T是ξs停时,对任何t0≤∞,t0ΛT仍是ξs停时,由引理4及停时定理,有
e-ru=Mv(0)=E[Mv(t0ΛT)]=E[Mv(t0ΛT)|T≤t0]P{T≤t0}
+E[Mv(t0ΛT)|T>t0]P{T>t0}≥E[Mv(t0ΛT)|T≤t0]P{T≤t0}
=E[Mu(T)|T≤t0]P{T≤t0}.
(4.1)
因为当T<∞时,有u+S(t)≤0,故
定理2风险模型(2.1)的最终破产概率为
其中R为调节系数.
证明在(4.1)式中取r=R得
e-Ru=E[e-RU(T)|T≤t0]P{T≤t0}+E[e-RU(t0)|T>t0]P{T>t0}.
(4.2)
以I(A)表示集合A的示性函数,则
0≤E[e-RU(t0)|T>t0]P{T>t0}=E[e-RU(t0)I{T>t0}]≤E[e-RU(t0)I{U(t0)≥0}].
由于0≤e-RU(t0)I{U(t0)≥0}≤1,根据强大数定理可知,当t0→∞时,U(t0)→∞a.s.
故由控制收敛定理知
在(4.2)式两端令t0→∞,即得定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