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

2019-07-17 02:21胡岩王健
价值工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增收社会公平收入分配

胡岩 王健

摘要:农牧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增收问题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黄南州为例,采用2006~2017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当地农牧民的收入现状,分析农牧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Abstract: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s the core of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nd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minority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aking Huangn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come status of local farmers and herdsmen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6 to 2017,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slow increas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增收;农牧民

Key words: income distribution;social equity;income increase;farmers and herdsmen

中圖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11-0005-04

0  引言

黄南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海和甘肃交界处,东南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为邻。全州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63%,辖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4县,共有35个乡镇。截止2017年底总人口为27.91万人,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18%,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67.41%,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3.81%,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黄南州农业属于半农半牧,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经济较为滞后,在青海省地区排位也仅高于玉树、果洛两州。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表明:2006年黄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3元,经过11年发展,2017年人均纯收入翻了4番达到8164元,但同期相比下,201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423元,青海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46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差525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也要少1298元。可见,黄南州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与其他地区的农牧民收入差距拉大。所以应当加快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他们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新发展。黄南州农牧民增收问题是全省实现精准扶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黄南州农牧民收入现状

从1978年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特别是2000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黄南州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牧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习惯有所改变,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当地人均纯收入自2006年的2003元提高到2017年的8164元,年平均增幅达到13.47%。然而,最近几年,黄南州农牧民增收不突出,2012年到2017年,人均纯收入年基数的增长速度开始回落,不再保持高速增长,这不仅会减缓他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了农村市场开拓的不确定性,严重降低了当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进程,挫伤了当地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所以,要把努力提高农牧民收入作为当前自治县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黄南州农牧民收入水平分析

为了揭示黄南州农牧民收入水平变化,文章根据相关资料,以农牧民收入为对象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黄南州农牧民增收问题。

黄南州从1978年开始便与全国各个地区一样,人均收入逐渐提高,整体呈增长态势。从2006年-2017年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年平均增幅13,47%,但相比较全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2.59%来说,虽然高于全国平均增幅,但整体的增速依旧不乐观,增速缓慢,倘使去掉货币实际购买力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等因素,黄南州农牧民收入增长率还会再降低,而且稳定性差,呈阶段性特征。

通过对黄南州农牧民收入情况分析(如表1),发现自治县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增长困难阶段(2006年-2008年)、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2011年)、巩固增长阶段(2011年-至今)。在不同增长阶段影响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的因素是不一样的。

1.1.1 2006年-2008年收入增长回落阶段,农牧民收入缓慢增长

这一阶段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特征主要表现:总量整体呈上升状态,增速出现负增长。2006年黄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3元,到2008年增长到2369元,两年增加了366元,年均增长9.45%,然后增长速度由2006年的10.85%下降到8.27%,出现了负增长。这一阶段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黄南州农牧业本身生产基础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受到环境影响因素较大,同时农牧民自身资源匮乏,严重影响其对农牧业的投入,尤其在资金与现代设施方面,生产单一,产业链条短,基本靠天吃饭,抵御风险能力差,从而使得农牧民收入增速放缓。

1.1.2 2008年-2011年,收入增长上升阶段,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

这一阶段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特征主要表现:总量整体呈增长状态,增速快速上升。从2008年到2011年间,黄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369元增长到3649元,3年时间增长了1.54倍,平均每年增长13.73,属于快速增长时期。总体而言,2008年-2011年间黄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1.1.3 2011年-2014年,巩固增长阶段,农牧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并出现波动

这一阶段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特征主要表现:农牧民纯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增速呈下降回调,负增长状态。2011年到2017年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3649元增长到8164元,收入增长明显,但增长速度由2011年的20.35%下降到9.51%,平均年增长15.28%。2015年出现较大增长波动是由于青海省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攻坚战略,青海省是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区域,党和政府对青海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从中央到省再到自治州、自治县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这极大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而2016-2017年,增速出现下降后的平稳增长是由于我国大方针下的环境决定的。这是由于当前农牧民收入基数变大,增长放缓,同时受到我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政策的影响。

1.2 黄南州农牧民收入结构分析

①从黄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占比情况分析,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旧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如表2、3)。

近几年,黄南州农牧民收入总体趋势呈现较快增长,在结构上面来分析,结构变化趋势呈多元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家庭性经营纯收入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工资性收入比重处于逐渐上升趋势。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特征。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2017年间,家庭经营性收入虽然从80.21%下降到49.15%,但仍然占主导地位。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和工资性收入占比虽然每年差距逐渐缩小,但差距仍然很大。财产性收入近年有所上升,但在占比方面,比重一直不高,这和当地地广人稀,人均资源禀赋所占丰富有关。在转移性收入方面上,除2013年较高外,基本保持逐年稳定增长。

黄南州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而家庭经营收入中,养殖业、种植业所占比重大。这种农牧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过小的收入结构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农牧民收入的增加面临更多风险。这种收入结构模式严重抑制了他们对养殖业、种植业的投入,对农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减缓农牧民增长速度。

1.3 黄南州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区域比较分析

黄南州农牧民收入区域性差异显著。近几年来,区域性的差异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缩小,而是呈现扩大趋势。本节重点以两个方面为基础,对黄南州农牧民收入进行区域研究:一方面分析黄南州4县地区的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分析黄南州与其他五个青海省藏区的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差异。

1.3.1 自治州各县之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去比较分析

为对比黄南州农牧民自身收入水平,本文选择了黄南州四县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四县它地区农牧民收入的差异(见表4)。

黄南州南北海拔、气温、土壤条件等差异较大,北农南牧,人均所占资源相差较大,受此影响,四县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南部牧区河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州第一,北部农区尖扎县、同仁县紧随其后,而南部泽库县常年居于末位。这是由于河南县人口相对较少,人均所占草场资源、人均资源禀赋较多,同时河南县是藏族自治州中的蒙古自治县,不仅享有自治州的惠民惠農政策,同时还享有单独的自治县惠民惠农政策,在相同的政策下,河南县取得更多的有利资源、条件,这样使得河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常年居于黄南州首位,而泽库县海拔较高、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气候环境恶劣,导致人均纯收入居于末位,并与其他县差距逐年扩大。

1.3.2 青海藏区六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区域比较分析

为深入探析黄南州农牧民收入在青海藏区的发展状况,查找了青海其余藏族自治州的相关统计资料,通过对比分析黄南州在整个青海藏区的农牧民收入水平(见表5)。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黄南州农牧民收入水平从2007年开始在青海藏区排名基本位于第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和海西州、海北州相比差距较明显。

经综上所诉分析可以得出:黄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水平与青海藏区比较,黄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低;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环境、市场环境、农产品价格、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牧民收入增速波动大;收入结构不合理加剧其中的不稳定性,各县发展不平衡,在不考虑人口基数得基础上,北部农区农民收入水平高于南部牧区水平。

2  黄南州农牧民增收缓慢增长的原因

2.1 高原高寒地区影响农牧业的发展

黄南州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四季不分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区,农耕期短,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州北农南牧,受地形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农牧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且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雪灾、霜灾、旱灾,这对机械化水平发展低的黄南州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威胁。

2.2 农牧民收入结构不合理

黄南州农牧民收入结构上,结构单一,过于依赖家庭经营性收入,从2006-2016年,虽然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高于50%,且农产品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同时因靠天吃饭受自然灾害影响,致使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效益低下。在财产性收入上,由于黄南州地广人稀,个人所占资源禀赋较大,很难有较大提升。受思想观念影响,外出劳动的人口较少,同时城镇化建设程度低,使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的转移,抑制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

2.3 农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

黄南州农牧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受到环境气候的影响,黄南州农产品出产量低,许多农户以自已自足为主要目标,把剩余的农产品拿到市场进行交易;在畜产品方面,牧民受思想、风俗观念的影响,农牧民市场意识不强,除自给自足外,很少把产品转化成商品,同时与市场信息不对等,在波云诡谲的环境中难以把握机会,使得商品转化率低,严重影响农牧民的增收。

2.4 农牧民自身素质低

农牧民不仅自身文化素质低,劳动力质量水平低,同时又受到陈旧思想、风俗习惯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科学技术,增加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掌握与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更是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在规模化发展上,不愿进行土地流转或不具备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能力,难以自发性的进行土地升级运用和产业升级,使其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非农产业中,主要从事体力活动(如:建筑、服务等),对技术型、能力型、科技型活动较少涉及,导致黄南州农牧民增收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增收也更加困难。

3  关于增加黄南州农牧民收入的对策

3.1 做好精准扶贫,用好国家政策

青海省是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区域,十三五"期间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人口一起迈入小康社会。黄南州作为青海省的一份子,州内既有国定贫困尖扎县,又有经精准识别的其他3县,任务艰巨。精准扶贫是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国家相关扶贫政策措施、支农惠农政策是重要的手段。做好精准扶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调节收入结构,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用好国家政策、相关惠农措施有利于农牧民的稳定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

3.2 加强黄南州基础设施建设

黄南州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地形复杂,生态脆弱,要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完善相关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交通、农田水利、草场围栏、日光温室、光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改善农牧环境、减少自然对农牧区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努力提高农牧业持续与稳定的生产能力。

3.3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生产

黄南州地广人稀,资源禀赋丰富,人均草场面积大小影响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政府应加快对土地的流转,促进有能力、有资本的农牧民进行规模化农畜产品的生产、养殖,从而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同时激励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移到非农生产,加快土地流转,促使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

3.4 調整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农牧民收入结构优化

根据黄南州农牧民收入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目前,种植业与畜牧业收入依旧是州内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与当地特色结合,大力发展农牧业,提高生产水平,调整生产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其产业化经营,这样才能够保证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为此,应当加快培育特色农牧产品,打造产品特点,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投入,推进生产现代化、精细化、专业化、绿色化的转变。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培育、带领小型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加快产业化进程。

3.5 着力提升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黄南州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在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传统农牧民的地位进一步被弱化,陈旧的思想观念阻碍了农牧民的发展。因此,农牧民自身素质对收入的增加极其重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根据当地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如远程培训、多媒体等。加强教育宣传,广泛展开技术培训。对于少数民族应当建立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如强化劳动技能、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农业政策,教学汉语等以此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2018-10-21.

[2]青海调查总队.青海统计信息网[EB/OL].2018-11-1.

[3]图登克珠.西藏旅游扶贫与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猜你喜欢
增收社会公平收入分配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浅析铁路机务系统增收创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