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成型工艺的创新研究
——紫砂与钧瓷的完美结合

2019-07-17 07:17高跟长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钧瓷成型紫砂

高跟长

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器窑变位列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对于钧瓷艺术的创作来说,型为其根本,一坯之际在于型。近年来钧瓷的成型工艺主要是采用模具和手拉坯制作,手拉坯因其固有的成型原理的限制,拉制的作品均为圆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钧瓷的造型,尤其是对于茶具来说。说到茶具,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宜兴的紫砂壶,他的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紫砂壶一直统领着高端茶壶市场的天下。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在梳理钧瓷制作和紫砂拍打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研究,把紫砂的手工拍打技艺应用到钧瓷之中,让紫砂的陶制作技艺和钧瓷的烧制技艺得到完美的结合,更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钧瓷成型工艺

钧瓷的成型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传统手工制作成型和借助模具。其中传统手工制作成型又分为手拉坯和徒手捏制成型,借助模具就是印坯成型和注浆成型。

《吉庆有余》

1、手拉坯成型

手拉坯成型一般适用于圆形规整器物,如盘、盆、碗、罐、瓶等。钧瓷手拉坯的精绝之处在于钧瓷瓶器为手拉一气呵成,而并非由部分拼接而成。其中需要力量控制、熟练、精准,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技艺。手拉坯技艺的高下,是判断个钩瓷传承人水平的个“硬指标”。手拉坯是最古老的成型方式之一。从大量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手拉还的历史与陶器的出现同在。传统的拉坯使用手搅轮。

手拉坯成型中有十九道工序,包括:抱泥头、小叉、大叉、割线、上板、凉坯、镟坯、镟底、抹还、炕坯、设计饰件、饰件制作、饰件干燥、粘饰件、素烧装窑、点火素烧、素烧出窑、捡选、糊水。

具体操作为:将泥团按放于旋转的轮盘正中部位,双手用力拉出器物的初步形状,在雏形的基础上,双手一里一外拉成完整的器物。用细线从器物底部割幵,使器物与泥团分离。将器物坯胎放在坯板上,放至阴凉通风处或烘烤使其失水变硬,将晾至有一定硬度的器物坯胎放在轮盘上,用铉刀进行坯体、足底修整。用软布沾水轻擦坯胎,除去镟刀留下的痕迹,使坯体光滑。将坯胎放至有一定温度的坑房中干燥。部分器物有装饰性物件,先设计其大小和形状,釆用徒手制作,或用模具制作。做好的饰件放入坑房干燥,将干燥的饰件用稀泥浆粘接在干后的坯胎上。将制作好的坯胎装入窑中。钧瓷分素烧、釉烧两次烧成,素烧温度在左右,素烧后有一定硬度的坯胎出窑备,逐个检查、挑选,有炸裂、变形者挑出抛弃,优良者准备上釉。

《豆 壶》

2、徒手捏制成型

又叫纯手工成型,即不辅助任何机器仅依靠人手进行形状制作,有揉泥、插、雕刻等。手工成型,各种制作方法都可以使用,并且在生产钧瓷产品时,制作者通常会结合自身技艺特色进行再创造,以表达独特思想与理念,把艺术家的情感和造诣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去。

3、印坯成型

印坯成型在现代工艺上,常见于规则多边形器物,钧瓷艺人成为“异型器”。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经典钧瓷器出戟尊、葵花盆等均采用印坯成型的工艺。印坯成型是人工用可塑软泥在模具中翻印制品的方法。此法一般使用于复制钧瓷传统多边形器皿。模具必须要求使用吸水性原料制成。传统钩瓷的模具使用陶制模具,当代钧瓷的模具为石膏模具。模具表里均有固定形状,将泥料打成厚度适中的泥片,填入模具内,使泥料与模具无缝贴合,然后使用软牛皮或绒布捆绑。成型后,在连接处涂抹泥浆干燥后进行精修。

4、注浆成型

注浆成型是在新中国出现后才逐渐使用的一种成型方法,是对传统的印坯成型的改良,能够进行钧瓷的大规模制作。将调配好的粘土注入预先设计好的模具中,由于模具材质特点可以让粘土吸附在模具壁上,因此形成所需形状坯体。浆料注射完后,坯体在放置过程中缓慢硬化,当硬度符合指标要求后敲开模具,清除残余石膏,最后进行坯体修整即可。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空腔型钧瓷的制作,如花瓶、酒樽等。

二、各个历史时期钧瓷成型技艺造型特征

1、宋代钧瓷造型特征

宋代官窑钧瓷从形制上划分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圆形为基础的器型。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单柄洗、钵式碗、渣斗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碗,上海博物馆的鼓钉洗等均属此类。

另一类是异型器。最具典型性的属花盆、尊等。钧瓷花盆是北宋皇室中使用最多的器型。据统计珍藏于北京、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及其他馆的,以及从钧台窑发掘出来的器物残片中,

钧瓷花盆在北宋宫廷用瓷中占绝对多数,造型的变化也颇为丰富。仅盆托的样式,就有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渣斗式、六角形、长方形等近10种。另一类异性器尊、鼎,造型设计大都是脱胎于青铜器起的原型。尊虽然有盛酒、焚香的实用功能,但它更主要的是在使用上十分注重符合礼制,适应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宗法等级和礼乐制度的物化形式——礼器。这些功能主要通过它的造型与装饰体现出来。受此传统的影响,宋代官窑钧瓷在这类作品的造型与装饰中体现出一种法度严谨、古朴端庄、线条简洁、寓意高远的特点,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出戟尊便是宋代官窑钧瓷的典型代表之作。出戟尊为仿商周青铜器造型。敞口,颈部束收,鼓腹,束腰,外撇,圈足。器身分上中下三段,饰以四行相应的棱,俗称出戟,故城出戟尊。器形线条优美,仿佛随着抑扬、委婉、幽雅的乐曲进入到旋律优美的意境,柔韧的线条赋予了高大的尊体圆润、丰满、浑厚的风韵。釉色淡雅、含蓄,尊体挺拔俊逸,给人以恢宏古朴之美感。出戟尊的造型设计十分吻合美学形式美的基本法则,那就是“多样统一”原则,即“寓变化于整齐”。上中下三段,比例协调。鼓、束、收、放的层次中,形成张弛、开合的对比效果。于颈、腹、足三个部位四面出戟,条直线状的戟棱角分明,分布均匀,对称合理,装饰简洁,整齐一律,给人一种稳重而又有气势的视觉感受;在多样性、变化性中,又展现出了内在的和谐和统一,使作品的造型与装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反映出了本质上的整体性。

钧瓷民窑器型主要有盘、碗、瓶、洗、盒、碟等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几种不同的形制,造型规整,主要以实用瓷为主。

《吉庆有余》

2、金元时期钧瓷的基本特征

元代钧瓷造型上器型硕大,改变了宋代钧瓷尺寸相对较小的格局。一方面因为宋代钧瓷一般用钵烧制,技术层面对尺寸有限制;另一方面跟宋代审美有直接联系。而元代的统治者为蒙古族,因为族群和地域的影响,使得元代审美与宋代具有较大的差别,元代各窑口出土的瓷器,都较宋代显得硕大厚重。如1970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一件元钧釉刻已西年铭文双耳大炉,体形硕大,高达42.7厘米;1972年在北京后桃园元代遗址出土的一对钧瓷双耳连座大瓶,通高达64厘米,为前代钧瓷器所未有之大件品。元代钧瓷器型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审美特征。元代钧瓷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罐、炉、盘等。炉和瓶具有自身的特点,出现了带盖的瓶,罐以及连座式大瓶。其中,连座式大瓶为元代所特有的造型。

《豆豆瓶》

3、明清时期的基本特征

随着钧瓷“官窑”身份的丧失,钩瓷生产便以实用性为主,而这种实用器具的生产目的,使宋钧瓷官窑生产时的选料精细、做工考究、烧成复杂、对产品质量要求苟刻、不计成本等工艺特点没有继承发展。其生产的坛、罐、酒瓶、碗、盆等产品,普遍存在着胎质粗松、质量不高、做工粗糖等问题,使整个钧瓷产品的艺术价值大幅下降。

《君 趣》

4、晚清民国

晚清民国钧瓷造型的主要特征主要是碗、盘、盆、瓶、鼎、洗、寿桃等。装饰上瓶、炉的耳饰主要以狮虎异兽为造型,并出现了缕空工艺,器物底部有打底款。底款为四字篆书,正方形,结构为左起念为钧瓷艺人的姓制钧窑。釉色方面,用氧化焰烧制的钧瓷主要以绿色系、天蓝、月白色为主;用还原焰烧制的“卢钧”,釉色丰富,釉面综合绿、蓝、红、紫等色系交织其中,自于烧制卢钧的燃料为焦炭,因而呈现磨砂光质感,并伴随金、银斑,古朴厚重,风格鲜明。

三、紫砂的源起和手工成型介绍

关于宜兴紫砂壶的起源,前人多认为始于明代。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创始篇》记载,金沙寺有寺僧习惯用陶缸,故选用细土加以洗练捏坯为壶,并放入陶穴烧之,遂得以传世。《正始篇》记载供春为吴氏家童,而此时吴氏正读书于金沙寺,供春聪明过人,向寺人、僧人学习制作紫砂的技术,并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使用竹刀。供春充分利用泥陶的本色,烧造的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石”的说法。鉴于他的名望,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自此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供春也成为紫砂工艺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然而,也有人对此提出疑问,指出北宋梅尧臣有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等,认为此处的“紫泥”“砂罂”即指紫砂茶具。

从相关文献和传世紫砂器可以看出,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紫砂技艺体系,是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改进了制作方法,即运用泥条镶接拍打法凭空成型。这种巨大创制的高难度技巧,虽然也经过时大彬父辈们的共同实践,但经过他的集成和总结,成功创制了传统意义上紫砂专门的基础技法。正如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云:“天生时大神通神,千奇万状信手出。”几百年来,紫砂从业人员,就是在这种基础技法的训练下成长着、传承着,“手工拍打镶接成型法技艺”也成为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砂壶的传统手工制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项特别的工艺和文化内容,也是最有价值和最值得重视、传承的内容。它成形于农业文明时代,经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而成为一套完备有序的手工技艺,充分体现了紫砂壶艺人的聪明才智和多彩多姿的审美情趣。

这种制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个体完成单个创作,因而带有丰富的个性特征,其手法也因人而异,从而使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

传统手工制作茶壶的过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打泥片,打泥条,打坨只

打泥片是制作茶壶的第一道工序。将湿润适度的紫砂块泥在泥凳上展延,形成所需的厚度和圆度,要点是厚薄均匀。泥片打成后,视茶壶的大小再用矩车划成所需要的规格待用。

打泥条是把备好的泥条块用搭子捶打展延成长条泥片,平正后均匀,厚度由所做作品需要而定,划出平行,略长于所用之尺寸备用。

打坨只和打泥片一样,只是稍厚一些,敲打的泥片多为圆形,大多为左手拿泥片,右手拿搭子,边打左手边转,往往是要求中间厚,四周相对薄的泥片,整体厚度也较先前的泥片为薄,最后放在泥凳中间整匀。

《垕 缘》

2、四种基本的成型手法——围身筒、打身简、镶身筒和合身筒

紫砂壶的传统手工成型工序基本有四种手法,即:用泥条围圈镶接成型的“围身筒成型法”,将围圈好的身筒继续拍打凭空成型的“打身筒成型法”,用泥片镶接成型的“镶身筒成型法”,和将上下两个泥片虚坨成深浅半圆部件合为一体成型的“合身筒成型法”。最多使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成型技法,则是“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成型方法。

“围身筒成型法”,将泥条在转盘上围成圆筒或锥形筒,把两端叠合,用鳑鲏刀斜向以叠合处一次切开,即形成能对接得很好斜接面,然后沾水将对接的切口黏连好,身筒就围好了。

“打身筒成型法”。这种成型方法是紫砂壶传统工艺里最为关键的手法,适用于在围身筒的基础上再以左手衬在圆筒内,以右手握着薄木拍子,很自然地一拍一拍向圆筒拍打过去,逐步收口。顺序为,一般先拍器皿的底部,待口收到与尺寸一样时,就用滋泥(用与身简相同的泥料加水调和而成的泥浆)把底片黏接在身筒的收口上,翻身过来,用竹拍子去掉筒底部黏接的多余滋泥。接着开始拍打器皿的上半部,拍打至口径符合要求,再用口片粘好口面,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球鼓形的空心壶,久待身简晾至一定干度后才能继续操作,并依操作程按步完工。

“镶身筒成型法”则适用于方形(包括四方、六方、八方等)器皿制品。操作程序是先按产品设计要求的尺寸配制样板,依样板在泥片上裁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形制规格要求用滋泥粘贴镶接,直至完整地拼镶好一件方形或多边的身筒,然后一如打身筒的办法配制和连接其他附件。

“合身筒成型法”适用于上下两等同大小的器型,如合欢壶、合盘壶等,操作程序是把划好的泥片,先用虚坨等工具分别拍成上下需合围的深浅半球形,然后将上下两半部分用滋泥黏合,即成。

紫砂造型制作技艺是从古代陶瓷制作技艺中演变发展而来,并且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制作技艺,这些制作技艺区别于其他陶瓷,在独有材质的运用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扁 福》

四、拍打成型在钧瓷中的应用

1、制泥

现代制泥相对简单快捷,大体分为:原料粉碎~磨浆~压滤水份~真空炼泥(数次)直到适合使用。

2、醒泥、做作料:

取陈腐好的瓷泥一块,根据设计作品的情况,用拍打工具将瓷泥料,拍打成干湿度基本一致,至不粘手为宜,此谓“醒泥”。然后分别分割好:壶身筒、上下封片、壶底壶口、壶流壶把、壶盖摘手的大体用泥备用,这是制壶的首要环节也称“做作料”。

3、拍壶身筒首先将作料拍打成所需的大小,这一环节可以随意(按自己作品设计要求),泥片厚度掌握在3mm左右为宜。然后裁切,这个环节关键在于,掌握泥性,轻拿轻拍,边拍必须边旋转转盘,拍打频率节奏要控制好,步调一致,才能拍成圆润规整的造型。

4、做上下封片取作料泥,拍打成泥片,厚度保持和身筒一致,不可有裂痕,拿在手上感觉既柔软细腻光滑,又紧密又富有弹性,这样才能使用。切出合适的型状和大小,同样放入保湿缸中待用。

待其基本到干湿一致时,从保湿缸中取出来,封闭上下片,使其成为一个全封闭状态的壶身。

5、做地足和天口

根据设计要求,用同样的方式把作料,拍打成与身筒厚度相同的泥片,裁切成所需大小的泥片;取出身筒在手转盘上,找中心点粘接上足片,继续调整,旋割出壶的圈足。用同样的方法,做上天口,放入保湿缸中待用。

6、做流、把、盖、摘手

壶流即俗称壶嘴,壶把、壶盖不需要多解释,壶盖上那方便开盖的小的称“摘手”。在手工制壶工艺中是一个要求很高的程序,制作中必须考虑壶把壶身,壶盖,摘手(盖的)同时配合进行,它们之间的大小比例即要协调,也要有各自的特点,它们和壶身筒之间更需要协调,连接要自然流畅。

流的制作:首先是在设计要求下进行,它的大小,这需要我们在工艺技术上,做到细心熟练掌握搓壶嘴技法和运用挖嘴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复训练中找到方法,此环节主要强调的是钧瓷壶的实用使用功能。

把的制作:在制作中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大小、粗细、长短,它的制作主要是搓这一手工技法,需要做到不能中空,弯曲弧形流畅,也同样需要与壶身连接自然流畅,也是需要长期训练,方能熟练掌握的方法。执壶时的舒适感。

摘手的制作:在流、把的大小、粗细的基础上协调制作,做到“的、流、把”三件配件既协调统一,相互关联,也各自独立,使用方便,手感舒适,依然我们要强调它的使用的使用功能。

壶盖的制作:在一把手工钧瓷壶的制作工艺中,盖的制作工艺主要是泥片成型,它的厚度和身筒厚度基本一致,可以略微厚些,以防烧制过程中发生变形,影响壶盖的密封程度,以造成制壶失败。在方法上是以手转盘和旋刀相结合。它主要可分为,嵌盖、压盖、截盖等,主要也是强调它的实用使用功能,最终的要求就是,通转、和缝。

7、按流、把:

在工艺流程中,这个环节要注意的要点就是,与壶身连接自然流畅,可以略高壶口,但不可低于壶口,必须着重强调的是,装流(壶嘴)之前要开好钧瓷壶的出水孔。在以前的陶瓷壶的工艺中,均为独孔,也谈不上什么工艺流程和工艺要求;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品质以及生活品味的变化,在茶壶的使用中,发现壶中茶叶容易在到茶时,随着茶汤一起注入杯中,而且很容易堵塞壶流(壶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造成到茶不畅,要取出壶那里的茶叶,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于是便出现了可以有滤茶叶功能的多孔茶壶,也就慢慢形成了茶壶制作工艺中的一个工艺流程,主要要求是开孔数量根据壶的大小和造型来决定,必须把握的原则就是,开出的出水孔要光滑整齐,数量由设计要求决对称平均即可。

8、开盖成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的是,开盖口的大小要和壶盖吻合,可略小盖颈最大部位,以做到烧成后方便整口,最终达到基本严丝合缝的要求。开好盖口后进行整体调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调整流、摘、把的大小和位置,三点一线;壶的整体造型线的流畅度,基本做到见角必灭,似弧非弧,似角非角,方可成器。然后喷水放入保湿缸中,坯体只能阴干,不可暴晒,以免开裂,瓷壶尤其需要重视这个环节,待坯体完全干透没有开裂现象,才可以进行修坯工作,修坯完成后放在阴凉处待素烧,到此一个钧瓷壶手工拍打成型工艺流程即告结束。

五、结语

说到“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宜兴的紫砂壶,他的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紫砂壶一直统领着高端茶壶市场的天下;而说到陶瓷的烧制,首先映入我们脑海应是钧瓷,她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器窑变位列五大名窑之首,钧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道路上,似乎所有的名人大家都是各自为政,发扬和传承着自己领域的技艺,从来没有哪个艺人想过把这两种非物质文化技艺进行过融合和创新,推陈出一种新的技艺,本人把紫砂的泥条拍打手工成型工艺灌注于钧瓷壶制作中来,随心制作出形状各异的原创钧瓷壶,由于瓷泥可塑性的缺点,使得本人前期的作品屡屡失败。作为一个热恋手工制作的匠人,本人大师有种不服输的犟劲,经过数次去宜兴实地调研、走访艺人大师、并去高校询问专家,经过反复试验和调配,结合专家的意见终于攻克瓷泥可塑性差的难关,把钧瓷的烧制技艺和紫砂的手工泥条拍打成型工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制瓷体系,达成两种制瓷记忆的强强联合,做出来的壶兼具着紫砂和钧瓷的优良基因,在外形上更加灵动,经过钧瓷窑火的精炼油面瑰丽多彩。

这种把紫砂壶的泥条拍打成型技艺引入钧瓷壶的制作之中不仅仅是制壶工艺上的突破,更是打破传统钧瓷行业工艺局限性,为钧瓷行业带来生机,使得传统钧瓷壶外形不在仅限于手拉坯而成的圆形,让艺术家的“随心而欲”做出诸如紫砂壶那般各种造型的器具,从而为钧瓷壶增添了新的品种。

匠人需要以技养身,更需要以心养技。这是一种匠心一种就本质而言,使人们对自然与物质的一种敬畏,并在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匠人应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的工作,穷尽一直,磨砺自己的技能,并能很好地享受专注做事带来的内心宁静。

虽然钧瓷与紫砂技艺得到了融汇,但是能否把这种手工泥条拍打成型工艺运用到汝官哥定其他四大名瓷之中,打通五大名瓷之间的关联,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世界在吵杂,而匠人的内心是宁静的,默默无闻的泥土经过匠人数月的拍打、抚摸,历经窑火的凝炼,摇身变成了价值连城的钧瓷原创壶,这既是泥的修炼过程更是匠人修身养性的心路历程,是艺人们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工艺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态度,是一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

猜你喜欢
钧瓷成型紫砂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叶腊石聚合成型及其旋转磁盘的制作方法
一种橡胶件转注模成型用导向治具
热成型零件点焊对碰撞的影响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