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棕 陈培军 贺军
摘 要:育才之任在于师,师之好坏在于师德。一个国家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建设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培育和引导人才的关键。本文针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责任,首先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从高校教师的人生境界、自由和使命三个方面来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的议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现状;师德建设
一、教师职业道德
论教师职业道德,首先需要考虑道德本身的含义。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作为标准,基于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仰的力量来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教师在长期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便是抽象道德向教师职业道德转变的过程,也是教师思想的自觉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受教者不仅对知识进行了学习,在思想观念上还受到教师行为与思想的极大影响,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影响国家的发展。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教育理念的变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思想启蒙阶段也是多方教育理念最繁盛的时期,出现了中国各大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教育哲学思想。诸子百家学说中,以孔子的“六艺”和“君子”之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思想教育的主流,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根基,还对中国古代教育后期的发展轨迹影响极大。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以德育人”和“文以载道”等基本理念,支撑着中国古代早期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光芒。当社会继续发展到魏晋时期时,儒家学说也随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开始玄学化。玄学以“静虚”与“无”为主的哲学观和人生观使得儒家政治所倡导的礼教与重视名誉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玄学崇尚自然而为和个性自由的人文精神,反对儒家狭隘的礼教束缚及思想人格的压制,尊重个人发展。这段时期也出现了代表士族利益和庶族利益的玄学大师,在吸收道家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拓展了早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为政治和社会服务等狭隘的教育理念,使得这段时期人文艺术表现出新风尚和新气息的发展局面。之后发展到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后,出现了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从而将古代教育理念推向了最终的发展形态,如“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传统。
在中国进入近现代之后,特别是晚清时期以来,在国外船坚炮利的压迫之下,使得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批能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思想压力下,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并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哲学思想、教育观念以及专业学科撰写成著作,对我国近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使传统的儒家教育理念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道路,直到今天通过一百多年的探索,从而走出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发展意义
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高校的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使思想文化建设得到极大的提高。高校教师作为优秀的知识文化传播者,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道德信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此期间所树立的三观更是影响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行为举止。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并存的姿态,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个人职业道德也是呈现上升状态,大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充满了激情与热爱,在教书育人和传道授业上也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并且得到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大部分教师表现出勤勉工作、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也有少数教师出现职业道德感逐渐缺失的现象,如对学生缺乏关怀,甚至呵斥和打骂学生等,还容易受不良风气诱惑,行为举止缺乏担当,甚至在当今多元化信息的冲击之下,导致教师正统思想观念受到歪曲,职业认同感降低,使命感减弱,事业心逐渐淡化的现象。另外在国内外技术和知识结构不断革新的大环境下,有不少高校教师过于保守,缺乏危机意识,使得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得以改善,教学呈现照本宣科的方式,在自己专业领域上出现学术造假,甚至还有些教师利用自己在教育领域的权威来获取私人利益。这些问题对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影响到高校育人育才的质量,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的管理,提高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职业道德在新的时代下自然就有新的要求和基本原则,要加强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学习,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能热爱教育事业这份工作,关怀且严格的要求和督促学生,要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拓展思想深度,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量,从而在传授学生知识时变得游刃有余;要为人师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争做道德楷模,发扬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为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教师作为学校的形象大使,社会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者,是先进文化与知识的传播者,是学校名誉的承载者,更是培育良好教育环境的奠基者和践行者。只有在教师职业道德氛围浓烈的环境,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和教育,积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抵制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教师的行为举止,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感。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高校教师除了具备极高水准的学术功力之外,还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在知识和人格的双重魅力之下,影响和教育学生走向成才之路。
四、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在信息高速迭代更新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高校教师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教师作为一个国家育人育才的重要职位,就得有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思想觉悟,提升自我的职业要求。基于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出发,从树立教师的人生境界、自由和使命三个方面来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责任。
教育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项人文主义事业,其意义在于使受教育者受到思想的启蒙,心智的成长,并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传授世界先进的文化,因此教育的一个基本目就是促使人首先成人,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发生转向,提升其人生境界。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为一项基本的自我要求和职责。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就应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关注自己的道德情操,人的精神和心灵问题是一个无关现实功利的问题,它是一个人道德情操的表现,如果一名高校教师只将自己的视野放在如何评职称和教育荣誉上,那么就偏离了以关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本质,并且也偏离了作为教师主体最根本的存在意义。有道德情操的教师会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如何增强自己的内心信念和信仰,从而又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树立教师的人生境界是反思自己行为举止的基础,提升自己信念的源泉,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时学习的榜样。
其次高校教师应该有相应的自由。国外著名教育学者将“自由”描述为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时的自主思考和行动的一种状态或者是权利,是人创造价值和真知的基础,也是激发自身道德良知的根基。一般来说高校教师都有教书育人和学术科研两方面的工作,而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受非常多的碎片化知识,从而影响他们对于世界整体的认知。教师本身就是历经重重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所以在学术和教育行动上应有自己的相对自由,学术知识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仅仅受制于权威的存在,教育行动是教师职业道德良知的实践过程,它应该具有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和生命厚度,而不能完全受制于教学制度,这样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才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教师才会更有激情投入到自己的教育事业,关注学生的个性,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与學生交流互动,相互尊重,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随着社会时代发展而不落伍。
最后就是高校教师要树立教育的使命。高校教师在聚焦于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应当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教育学生内心向善和充满爱意。在经济与科技发达的今天,教育的结果并不是仅仅培育专业性知识的人才,因为人们很容易受到花花世界的诱惑,而异化了人本身的存在,但和谐美好的社会以及幸福快乐的人生才是作为人应该的追求,钱财和外在荣誉不能衡量人内心的幸福感,而且物质文明越发达,人心越倾向于冷漠状态,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结合起来,因为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如果年轻人的内心情感没有得到正确的发展,它影响着世界未来命运的发展。因此要时刻牢记高校教师的育人使命职责,弘扬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在教育上追求心智与才能一体化培养的育人理念,追求科学与人文主义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薪火相传,推动当今社会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发展,能够贯古通今引领时代,从而启迪未来。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的存在,有着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举止要求,它是融合了教学技能,学术知识和教学管理的一门教育艺术,承担着为国家育人育才的特殊职责,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责使命是做好一个教师的根本要求,是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修平.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教育哲学意蕴[J].教师教育学 报,2018,5(3):1-9.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16-218.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