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丽
摘 要:世界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延伸和丰富,它呈现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相遇时的状态,对我们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世界华文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目前对于东南亚华文文学、北美华文文学、大洋洲和欧洲华文文学为主的几大研究板块有丰富的成果。欧洲华文文学研究则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作品严肃性和文体特征拉开了与读者和研究者的距离,同时作家作品分散在欧洲40多个国家和十几种语言中,增加了研究难度。本文通过系统整理欧洲华文文学研究现状进而展望欧华文学研究趋势。
关键词:欧华文学;研究综述
随着全球化和世界共同体的发展,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逐渐融合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关键部分,东南亚华文文学拥有庞大的华人华侨族群和经济基础,与“五四”的亲密关系基本上同步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美华文文学有厚实的“精英”文化根基和数以百万计的新移民作强大后盾,移民国家自身的包容性和北美作家的笔耕不辍,成为海外研究的新宠。同时欧洲华文文学的研究目前较少,但欧洲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突出。“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为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研究欧洲华文文学的历史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为“一带一路”下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
欧洲华文文学研究依然面临诸多的问题。欧洲华文文学依托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精神传统,又吸收了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欧巴罗文化,将儒释道和基督教的浮士德精神融合在作品中,形成了严肃传统的以散文诗歌为主的作品。这区别与大陆地区普遍流行的小说体裁,诗歌和散文缺乏读者市场的同时也缺乏研究者的关注。欧洲文化和中华文化两种都具有千年历史的强大文化传统的保守性和排他性,也使得欧洲华文文学作品有文化分裂的特点。严肃性作品和文体特征是欧洲华文文学研究处于弱势地位的主要原因。其次欧洲国家的独特地理位置,作家作品分散在欧洲40多个国家和十几种语言中,也增加了研究难度。欧洲华人相对于其他地区华人人数少,且少“精英”数量少,成名作家和作品较少,关注度低,这都增加了整体性研究的难度。目前欧洲华文文学研究存在以下特点:
一、综述类研究少,难以反映欧洲华文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
综述性研究最能反映一个地区或作家的受关注程度和文学发展的整体状况。目前对欧洲华文文学研究的论文较少,综述类的文章更少。2011年统计的综述性文章仅有四篇,到2019年综述性论文也仅有10余篇,仅占海外华文综述性研究的十几分之一,而且多以主题式综述,少有整体全面研究。主题式综述主要概括欧华文学的总体特点,关注的知名作家作品特征,多为主题服务。其中黄万华的《平和长远、散中见聚:欧华文学的历史进程和现状》是通过详细介绍赵淑侠、程抱一、熊秉明、余心乐、高行健、虹影、熊式一等几个欧华著名作家提出了“平和长远,散中见聚”观点。为了说明欧华文学中西对话的特征,在每一个列举的作家中都要提到中西对话的具体表现。这样固然能够说明整体特征,但也少了个体的独特性。公仲《“万里长城”与“马其诺防线”之间的突围——欧洲华文文学的新态势》从移民史看中欧交流、从文化传播看欧华文学发展以及对欧洲华文作家进行了历史分类,包括第一代代表作家和新移民作家。戴瑶琴《圈地里的低吟浅唱——论现阶段欧洲华文文学》从文化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结构三个角度分析了欧华文学特点,困境和发展现状。这些文章都是对欧洲华文文学进行整体评价,对于研究欧洲华文文学的整体特征有重要作用。
自2011年到现在的欧华研究论文,综述性的依然较少,但研究角度更加新颖,更加注重整体性。赵淑侠《披荆斩棘,从无到有——析谈半世纪来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从历史发展角度,从来源和作家自身经历谈欧华文学发展。陆卓宁《离散与聚合——全球化时代的欧华文学》更加注重全球视野,《论欧洲华文女性文学的发生——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种视域》引入了女性视角,《冷战时期的欧华文学:忧患/裂变中演进与突围》在一段特殊时期内看欧华文学的演进。虽然有新的研究和新的角度,但这相对于其他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而言依然是非常有限的。
二、研究作家作品集中,新移民作家关注度低
欧洲华文文学研究多集中在少数几个作家上,尤其以知名作家、市场畅销作家为主且研究文本多为知名作品,对作家的整体研究较少。其中虹影是欧洲华文文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从专业学术搜索引擎上获取数据来看,目前对虹影小说的研究有近400篇,是其他欧华作家研究数量的总和。研究多集中在虹影的小说《英国情人》《饥饿的女儿》《上海王》《米米朵拉》等作品中,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非常充分的研究作家知名作品的特征。但整体上还是偏重小说研究,较少其他文学体裁的研究。虹影最初的创作是以诗歌创作进入文学世界的,现在的研究对于她早期诗歌和散文的研究较少,缺少根源性研究。再者对作家的整体研究也比较少,少有虹影论之类的整体性研究,多是对单个作家的单个作品进行研究。这一特点在其他作家身上也有体现,如程抱一、熊式一、熊秉明、赵淑侠、林湄等在大陆和欧洲都非常知名,他们通过在海外或大陆文坛获奖为人熟知,作品展现中西方文化碰撞和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对于研究海外外华文文学尤其是欧洲华文文学有重要作用,是欧华文学研究的重点。
文学研究更应该注意追溯源头和捡拾沧海遗珠,在欧洲华文文学发展历史上,早期移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早期移民包括打工者和留学生,打工者属于底层劳动者,基本上没有文学创作,但在民国时期公派留学的学生多以留学欧洲为主,他们在文化传播和中西文化影响以及展示中国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陈季同作为外交官,学贯中西,在欧多用外语进行创作,通过用法文创作《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快乐》《吾國》《中国人的戏剧》《巴黎印象记》《英勇的爱》等塑造中国人的形象,这一形象包括中国人的幸福观、家庭观,组织制度、家庭式,文化观、宗教道德。陈季同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欧洲出版西文著作并获得轰动影响的中国人,更是西学东渐的使者。林语堂也有在海外的创作经历和影响,但他们与欧洲华文文学的关系一直少有人研究。
新移民作家是目前欧洲华文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欧洲新移民文学作品内容丰富,类型独特,但目前对欧洲新移民文学的研究较少,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以侦探推理小说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家余心乐,有别于西方的侦探推理方式,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推理小说《生死线上》《松鹤楼》等作品。在欧洲华文文学作家中比较受欢迎的作家章平,以精美的诗篇步入文坛,25年从未停止过华文文学创作《冬之雪》在反映海外移民生活现状方面更有深度。目前整体对新移民作家的研究不是很充分,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内容进行研究。
三、国别研究和全球化视野成为新趋势
以移民国家为整体研究对象,对同一国家的海外华文作品作家进行研究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除了按照区域的进行板块研究,国别研究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拿大华文文学研究、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马来亚华文文学研究、日本华文文学研究等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欧洲国家众多,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移民背景为欧洲华文文学提供了相似的阐释。欧洲华文文学的国别研究有不同的国家特色,但相似度比较高,多是对不同国家的作家进行研究来体现国家特色,少有国家语言对华文文学的影响。法国华文文学、联邦德国华文文学、英国华文文学、意大利华文文学、比利时华文文学、瑞士华文文学在欧洲华文文学概述中较多出现,但在期刊论文中少有研究,基本上没有国别研究。车慧文的《欧洲作家作品与主流社会——德语地区重要作家作品初探》以德语为切入点,对1970年代至今欧华文学各类题材作家的主要作品与趋向进行整理介绍,并试图探讨各个作品在主流社会所产生的氛围及影响。这对于其他国家的华文文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注语言和文化背景对华文文学的影响,对华文文学作家进行整体概括。
20世纪末迅猛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深刻影响了世界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盟关系的不断加深而改变了原有的“零散化”特征。全球化的趋势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全球化视野,以欧洲为整体甚至以世界为整体进行全球化华文文学研究,以及欧洲华文文学在全球化视野中的独特性。陆卓宁的《离散与聚合——全球化时代的欧华文学》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分析区域地理与欧华主体结构的“在地”风貌、叙事行为的多世代融合与共生共在的话语空间、离散叙事“传统”书写的突破与欧华文学的“欧洲风”。文章从三个角度对欧华文学的全球性进行分析,将欧洲华文文学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深入探讨全球性。
综上所述,国内欧洲华文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对来说还显得比较滞后,不仅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相比显得不足,与欧洲华文文学创作本身来比,也显得比较迟钝。在加强综述性整体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新移民文学的关注和对全球化视野的发掘,进一步把握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规律,增强与中国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黄万华.百年欧华文学与中华文化传统[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7(03):5-15.
[2]黄万华.平和长远、散中见聚:欧华文学的历史进程和现状[J].华文文学,2009(06):62-68.
[3]公仲.“万里长城”与“马其诺防线”之间的突围——现当代欧洲华文文学新态势[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115-120+133.
[4]刘云.近二十年中国大陆欧洲华文文学研究综述——兼论欧华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J].华文文学,2011(03):92-97.
[5]赵淑侠.披荆斩棘,从无到有——析谈半世纪来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J].华文文学,2011(02).
[6]戴瑶琴.“圈地”里的低吟浅唱——论现阶段欧洲华文文学[J].华文文学,2007(05):67-71.
[7]陆卓宁.论欧洲华文女性文学的发生——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种视域[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1):1-8.
[8]陆卓宁.冷戰时期的欧华文学:忧患/裂变中演进与突围[J].华文文学,2017(01):21-25.
[9]陆卓宁.离散与聚合:全球化时代的欧华文学[J].华文文学,2018(04):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