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2019-07-16 10:31钟子琦
青年时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词义

钟子琦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词义属于语言的范畴,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会对词义产生影响,不同民族的人借助色彩词描述客观世界,表达丰富情感。本文将以美术三原色红、黄、蓝为研究对象,对比以上色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语用和联想意义、探索其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了解英汉文化差异性,从而推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词义;色彩词;文化差异性;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系统,具有承载文化的功能,既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制约,又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词义在语言的范畴之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叶裴生在《语言学纲要》中指出,“词汇差异是语言差异最直接的体现,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彼得·特鲁吉尔(Peter 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的类型学》(Sociolinguistic Typology)中也表明“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重要差别。”

色彩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和描述,人类对色彩的认知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英语言中都存在大量表示色彩的词汇,但是由于不同民族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特性、政治制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同一色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意义不同,其被赋予的联想意义也大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对比美术三原色:红、黄、蓝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用法,探究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

一、红色

红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权力大、地位高之义。汉语中“红”与“朱”用于形容地位高贵、权力无限,英文中scarlet也具有高贵的联想之义,如确立某人为红衣主教,象征给予其权力与信任。

但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红色语义不同之处远超过相同之处。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红色情有独钟,将其视作褒义词。在古代,中国人赋予红色忠贞正义的联想意义。戏剧脸谱中,关羽一张红脸,象征其品质忠义、高尚;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指赤红的心),将爱国情结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近代,中国共产党给红色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用红色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用国旗“五星红旗”象征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建设国家;用“红歌”歌颂社会主义、共产党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再次,红色具有爱情的含义,与婚姻、感情相关的语义场中不乏“红颜知己”“绿窗红烛”等词汇。传统中国新郎新娘的穿戴为一身红色:新娘披着红盖头、穿着大红袄,新郎则佩戴大红花。直至今天中国人结婚仍穿戴象征喜庆、爱情的红色婚纱、在结婚仪式中延续走红毯的传统。此外,红色还代表吉利、旺盛、奖励以及祝福。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更为广泛地为中国人应用于形容人幸运,诸如“网红”“走红”等流行词语,表示某人或某物受到众人追捧。

西方却将红色作为贬义的代名词。首先,西方人通常将红色与暴力、血腥等结合起来,用have red hands表示杀人,用red revenge 表示血腥复仇。其次,西方在政治领域中用红色显示其消极的立场和负面的态度。他们将red视作共产主义的同义词,在政治新闻中用red regime 表示共产主义政权,用red activities特指“左派”激进活动,这充分印证了“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各种信仰和偏见”。再次,在西方人眼中,白色是希望、幸福的象征,而红色则是美好的反义词。英国人将the White Hall、美国人将the White House作为政府办事机构,而没有像中国故宫一样选取红色为主色调;西方婚礼中女士常穿白色婚纱(white wedding),男用全套正式晚礼服为白色(white tie),而传统中式婚礼则穿红衣、戴红花、贴红喜字、红对联,这体现出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最后,红色在西方不但没有象征旺盛、繁荣,反而象征亏损,诸如red letters指赤字, into the red表示经营每况愈下, a red year则表示本年入不敷出。

二、黄色

黄色在英汉文化中的共同含义是病态、萧瑟。由于黄色在强烈光照下常会失色,因此给人病态、颓废的心理联想。汉语中人们用“面黄肌瘦”形同人营养不良、病病歪歪的身体状态,英语中也用黄色相关词汇形容疾病侵袭,如yellow blight(枯黄病)、yellow fever (热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在汉语诗歌中常用“黄花”“黄叶”等意象象征萧瑟,衬托诗人凄凉与感伤的情绪,而英文戏剧和小说之中也借用黄色表达忧伤之感。

然而,黄色在英汉中的含义也有巨大的差异,在中文中以褒义居多,在英文中则贬义为主。从地理环境而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黄色为尊,对于黄河水、黄土地这些肥沃、丰厚的自然资源心怀敬畏,对开天辟地的祖先“黄帝”敬重不已。从历史背景而言,以五行说中居于五色中央的黄色象征土地与国家社稷,也象征正统与尊贵。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时期,皇帝具有无上的权力,具有穿黄袍、作黄敕、放黄榜的特权。从宗教文化而言,中国三大宗教之首佛教以黄色为基色,佛教僧侣常穿红黄道袍袈裟。道教也偏爱黄色,既反映了其对于健康长寿,黄发垂髫的向往,也显示出对于始祖黄帝的尊崇。道士也称“黄冠”,早期道教教团组织后喊的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由此可見黄色这一色彩词在中国产生的种种褒义联想。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词汇的扩充,黄色在汉语中也用于表示堕落、色情,暂不详述。

英语国家多将黄色视为下等颜色,赋予其贬义联想意义,这离不开宗教信仰和种族观念的影响。从宗教信仰角度看,西方基督教是英语社会中人们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犹大为了30枚银币而背叛耶稣,由于犹大总是身着黄衣,因此黄色具有背叛、胆怯的含义,西方用a yellow dog指卑鄙的人,用turn yellow表示变得胆怯懦弱。从种族观念角度,西方人将黄种人成为yellow race,将移民潮称为yellow peril(“黄祸”),这些与黄色相关的词汇折射出“东方威胁论”的观点,体现出欧美人对于19世纪大批来自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移民的恐慌。

三、蓝色

汉语中的蓝色现指天空的颜色、服饰的色彩或人脸的着色,引申义并不多。古代汉语中,蓝色不常直接表述,多以“青”“绿”指代之,或辅以“翠”“浅“构成颜色复合词。

蓝色在英汉文化中的语义差别如下:其一,西方和中国运用蓝色作为服饰的颜色,表示截然不同的含义。中国唐代诗词中常用“青衫”指代官位卑微的人,只有那些”八九品官穿浅青色或青色官服“。而英语中blue gown表示法官、律师,blue coat指穿蓝制服的美国警察,blue blood 表示贵族出身,由此可见西方人用blue形容备受尊敬、颇具品识和德才兼备的人。其二,汉语不常用蓝色表达内心感情,诸如悲痛、凄冷、孤寂之感,常会借用与“黄”相关的词汇委婉表达。而蓝色则被西方人看做一个蕴含丰富感情的颜色,直接体现出其忧郁、沮丧之感,将伤感的音乐叫做蓝调,说某人情绪低落或失落为in a blue mood,说某人垂头丧气为sing in the blues。其三,蓝色在西方具有不体面甚至猥亵的含义,西方人用blue novels, blue gads表示那些色情与下流的事物,而在中国则用“黄色“相关的颜色词表示相同的语义,诸如 “黄色小说”“黄色新闻”。

色彩词属于词汇的一种,是语言内部结构中最基本、最活跃的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英汉色彩词受到不同地理、历史、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表达的文化内涵大不相同。本文以美术三原色红、黄、蓝为例,对比其在英汉语言中的词义范围、语义褒贬的差异:红色、黄色在中国为尊贵的颜色,而在西方则用其代表血腥暴力、粗俗下流。蓝色在汉语中联想含义不多,但在英语中却表示多种情感,语义内涵丰富。同样的色彩词,在中西方表示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明晰色彩词的文化语义差异,探析其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要求。了解其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差異,方能打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绕开跨文化交际的陷阱。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比三种色彩词在英汉语言中的词义差异,探析不同民族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政治立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汉语语言和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更加深入地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文化,从而推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3]王璐.汉英色彩词汇联想碰壁与跨文化交际[J].山东社会科学,2005 (3): 111-113.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法律解释中的词义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试论汉日同形词词义的异同
字意与词义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