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藤信之
如果总是把“顺利”看作理所当然,那么,当出现“不顺”时,人们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只有承受过“不顺”这样的“负面经历”,才能在跌倒后有勇气重新站起来。然而,很多人似乎忘了这一点。
我曾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和我同寝室的是一个德国人。一天,我们一起去海水浴场,并在那里见到了这样一对日本母子。
孩子在海边玩沙子,母亲看到后,连忙提醒他:“那里太危险了!去海浪打不到的地方玩。”孩子看上去很不情愿,但还是听话地换了一个地方,开始用沙子堆城堡。不一会儿,海浪“哗啦”一声打过来,把城堡卷走了。孩子不甘心,又在原地堆了一座城堡,可是无情的海浪再度袭来,城堡又不见了。孩子继续重建,城堡被冲毁;孩子又重建,城堡又被冲毁……反复几次后,一旁的母亲不满地说道:“为什么不先收集沙子呢?这样才会比较有效率,对吧?城堡周围是不是还要搭建围墙、挖护城河啊?”她一边说,一边替孩子堆起了城堡。
德国室友对我说:“阿信,这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似乎能代表你们国家的大部分人吧?父母什么都替孩子提前做好,根本不给孩子失败的权利。这和我们德国人所受的教育完全相反。”
“失败的权利”这几个字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刺进我心里。从表面上看,那个日本母亲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而实际上,这是不相信孩子的表现。德国父母就不一样了,他们非常信任孩子,很多时候都只是在一旁默默守护,不会轻易插手。他们觉得,每一个孩子都应享有失败的权利,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
德国室友还告诉我,备受德国人推崇的“工匠精神”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最好的工艺品是无数次失败后的产物。”这是在告诉我们,失败对成功至关重要,我们要从容地对待失败。
我不禁陷入深思,曾几何时,日本也有过类似的理念。例如在培养人才方面,过去很舍得花时间,并且允许员工通过犯错误来积累经验。然而现在,在“效率第一”“零失败”之类的口号下,所有人都生活在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只要政策稍有停滞,总理就得下台;只要火车误点,站务人员就要受到责罚;只要辞掉稳定的工作,就有可能一辈子做打工族。或许正是这种不容许犯错、不包容失败的环境,才造成了如今普遍的社会偏见——把不足和不顺视为不好的东西。社会环境之所以越來越令人窒息,究其根源,正是这种狭隘的思想所导致的。
对失败的承受力和容忍度,体现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强弱,这也决定了一个人对幸福的感悟能力。假设一项业务的签约率只有1%,那么也许你会遭遇99次拒绝。有的人不气馁、不退缩、不妥协,屡败屡战,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一个希望与泪水并存的过程,对于内心强大的人而言,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了一些,即使最后仍旧没能取得理想的结果,他们也能坦然接受,继续前进。然而对于内心柔弱、对挫折耐受力差的人而言,失败是可怕的恶魔,会摧毁他们原有的自信心,令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放弃自己,不仅事业得不到发展,连幸福也无从谈起。
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权利,我们要做的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为最后的成功积蓄能量。我始终相信,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不会计较眼前的失败,也不会阻止别人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