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玉明
摘 要 一次采访成功与否,与选题、采访对象等多个要素相关。在万事俱备之后,提问,是采访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在电视采访过程中,记者更要善于提问,才能引导采访对象说出记者所需要的内容。如何提问,其中的功力,既是经验的积累,也是对记者情商的考验,还需要记者勤于准备善于思考。文章就笔者从事记者和访谈主持10多年的经验,对于提问的技巧做一些總结与思考。
关键词 采访;提问;谈话气氛;倾听者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5-0046-02
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记者在进行一次采访之前,需要尽量进行详细的准备。深入了解采访主题以及相关背景,查阅各种资料,对采访主题进行学习,拓展思维,做到对采访主题和相关背景了解通透。对采访目的进行深入思考。这次采访,是要宣传某项政策的利好,还是要挖掘某种精神?采访者需要在心里打一份腹稿。只有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问。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入了解。本次采访的对象是一位社会学专家,还是一位经济学专家,还是一位政客?采访对象的专业背景不同、身份不同,记者提问的方向也应不同,如果记者不能与采访对象站在同一个领域来对话,便只会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能跟采访对象深入沟通。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采访提问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2 营造适合谈话的气氛
要让采访对象能说出记者想要的话,需要营造一个和谐轻松又恰到好处的谈话氛围。
1)亲和力。记者需要让自己在社交方面越来越擅长,最好是称为“社交天才”。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采访对象,都要具有一种能力,那就是用简单的几句话和一个表情、一个手势,让对方拉近跟你的距离。如果在采访对象面前,你不苟言笑,或者是依然保持自己桀骜不驯的个性,那么,这场采访很可能无法进行。
2)巧妙的开场白。见到采访对象,一个幽默的开场白,能瞬间让大家放松起来,拉近心理距离。当然,玩笑不能开过度,要适宜采访对象的身份,适宜采访环境。
3)不卑不亢。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在采访中,记者需记住这个词,也需忘记这个词。一方面,用这个词来提醒自己,无论面对任何采访对象,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对方对话。当你采访一个地位和财富显赫的采访对象,不需要战战兢兢、谦卑过度;当你采访一个地位平平的如农民、清洁工、流浪者,甚至犯人时,也切忌高人一等。与对方站在平等的位置,真诚地对待对方,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平等,才能打破被采访者的心理屏障。
3 提问的方式
3.1 开门见山提问
很多情况下,采访提问不宜绕弯子,需要开门见山[1]。简单明了地介绍采访主题的背景,简明扼要地阐述问题,将更多的说话空间留给对方。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需要播出一些政策出台的反响、某个新闻事件的反响,这时,记者便需要去“海采”各方观点和意见。此时,除了用敏锐的眼光选取采访对象之外,提问时,简单阐述后,就应让采访对象发言。如果绕太多弯子,反而将问题复杂化,削弱了采访对象配合采访的积极性,为对方预设了很多心理压力。
3.2 具有真情实感的提问
希望采访对象说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话,那么也需要采访者真情实感的进行提问。设身处地地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去探讨问题。比如,政府谋划开展水污染治理,需要收集群众的建议,并发动群众积极响应支持。
记者:“站在你家门口,我能闻到一些河涌的臭味。你们天天闻着,受得了吗?”
对象:“很多年了,窗户都不敢开。也没办法……”
记者:“理解,政府马上就要下狠手治理这条河涌,如果能迅速治理好,相信你们就不会这么难受了。”
对象:“是吗?那就太好了,希望……”
记者:“没有老百姓的帮助,治理起来还是很困难的。你们可以做点什么?”
对象:“……”
3.3 间接提问
有一些问题,记者如果直接提问,有可能会让对方尴尬,或者不知从何处说起,但是,如何打开对方的话匣子,让采访对象说出心里话,可以采取间接提问的方式。顾左右而言他,故意制造一些误会,引起对方的解释,在解释中,透露出采访者想要的答案。比如,记者采访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一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平时只专注科研,很少谈起其它的事情。记者是第一次见到这位科学家。
记者:“某某老师,现在马上到春节了,今年回家过年吗?”
科学家:“今年不能回家过年。”
记者:“您有几个春节没有回家了?”
科学家:“我有三年了,我们散裂中子源的科研人员们其实都跟我一样,为了散裂中子源的建设,经常不能回家过年跟家人团聚……”
记者见科学家的话匣子已经打开了,于是拿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10多年前,几位中科院的科学家坐着一辆破旧的面包车在看工地的场景。
记者:“某某老师,众所周知,科学家都是带有光环的,大家觉得他们工作的地方都很高大上。可这张照片里面,怎么几位科学家都不像是我们认识中的科学家呢?”
科学家:“其实不是这样的。科学家的工作往往很艰苦。这是十多年前,我们考察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工地时的场景。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我们为了节约经费,租了一辆拉鱼车,去工地,花了20块钱……”
很显然,科学家的已经开始用心地回顾过去,用心地给记者讲述他们的建设故事了。这时,记者再拿出一张照片,是如今散裂中子源建好的画面。
记者:“对比十年的变化,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世界第四座散裂中子源,回顾这十多年,您有什么感想?”
科学家:(很动情地说)中国散裂中子源,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我们用心呵护它的成长……我们为之骄傲,为祖国而骄傲!
(记者和科学家的眼中都含着泪水,摄像师抓拍下了这个细节。)
3.4 激将法提问
有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提问,显得比较被动。要么较为扭捏、不愿意配合,要么不愿意说出真心话。这时,记者可以采用激将法来提问。比如,记者采访某地公共厕所的建设亮点,采访对象不愿意上镜。
记者:“我看来看去,这里的公共厕所实在没有什么亮点。”
采访对象:“亮点肯定有啊。”
记者:“没发现啊,我在桂林采访那边的公共厕所,既有人性化的母婴设施,又有规范的管理。这边都没发现啊。”
采访对象:“我们这里也有啊,甚至比他们的更多,我们有第三衛生间,里面有母婴设施和一些用品,我们还有……”
记者:“但是好的设施需要好的管理啊,不然也是白搭。”
采访对象:“我们的管理也很严格啊……”
3.5 让蒙娜丽莎流眼泪
蒙娜丽莎的眼泪可以流,只是要看有没有泪点。记者曾经采访一位女校长,节目策划中,需要拍到她流眼泪的场景,以达到打动观众的目的。可是,这位女校长家庭幸福,当校长一路上也较为顺利,几乎找不出泪点。更为麻烦的是,这位女校长性格外向且较为强势,一看就不像是会轻易流泪的人。于是,记者想了一个办法。
记者:“您从教三十多年了,从当初20多岁的毕业生,到今天年龄又翻了一倍,您觉得幸福的是什么?”
校长:“当我的学生们给我门缝里面塞上小卡片时,对我说一些祝福语时,我感觉很幸福……”
记者:“您三十年都是在教育孩子们,您自己的孩子应该也教育地非常好。”
校长:“不是这样的,对我自己的孩子反而有愧。因为妈妈的爱要分给更多的孩子们。”
记者:“给您看一段视频。”
(视频中,是记者提前秘密联络校长儿子发来的,儿子在视频中说:“妈,小时候,我老是不理解你,因为妈妈好像不是专属于我的妈妈。可是长大后,我理解您了,您是我最好的榜样,我永远是您的小粉丝。”)
此时,校长已经泪如雨下,并有感而发,说了一些很情真意切的话。摄像师记录下了所有的细节。
4 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采访者不仅要会提问,也要会倾听。当采访对象讲述时,认真的、真诚的倾听,并时不时给对象积极的回应,一方面表达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一边倾听一边构思接下来的问题,开动脑筋,想想下面该如何更深层次的提问,让这一场采访大获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家燕.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