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展开问卷调查和分析,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为例,在调查结果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软件技术专业“两共三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TIME”模型的建议。
关键词:软件技术;两共三合;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郭俐,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5-0135-02
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鼓励校企深度合作。行政主管部门为了鼓励企业、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相继推出了相应的国家项目来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成为职业教育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历史选择。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外比较典型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包括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等。[1]国内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成果较多。其中既有职教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国家战略层面上的研究,也有很多专家学者立足于某个案例剖析校企协同育人操作层面上的实践研究。有学者提出要解决校企合作全面升级的困境,需要打造协同平台,构建校企合作的生态系统;完善协同机制,实现合作平台的良性运转;找准协同要素,提升校企合作的效能。[2]有学者提出为了不断提升校企协同育人质量,学校需要优化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融入实践,加大实践,规范实践,优化实践教学。[3]“校企协同育人”要达到更好效果,关键在利益分配,当校企双方都能够从中提高绩效,合作才能持久。“两共三合”指校企共同打造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共同构建实践项目教学体系、校企文化融合、课程岗位契合、教学生产联合。文章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分析,结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校企合作现状,提出了实现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及“两共三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TIME”模型。
1.调查方法及过程。调查主要针对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与软件技术专业开展过合作的10家企业有关管理、技术人员进行。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共40份,收回问卷36份,有效问卷35份。
2.调查结论及分析。一是企业与学校开展的主要校企合作形式。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有:订单教育合作(数量为32,百分比91.4%)、现代学徒制合作(数量为31,百分比为88.5%)、共建实训基地(数量为31,百分比为88.5%)、企業技术人员到学校上课(数量为22,百分比为62.8%)、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课题研究(数量为30,百分比为85.7%)、学校教师参加企业技术改造(数量为20,百分比为57.1%)、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数量为10,百分比为28.5%)、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就业(数量为30,百分比为85.7%)、企业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数量为0,百分比为0)、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数量为16,百分比为45.7%)、企业技术人员参加专业人才培养制定(数量为30,百分比为85.7%)等形式。
二是企业的文化类型。迪尔和肯尼迪把企业文化分为四种类型:即“强人”文化;“拼命干、尽情玩”文化;“攻坚”文化;“过程”文化。“强人”文化鼓励内部竞争和创新,鼓励冒险。竞争性强、产品更新快。“拼命干、尽情玩”文化把工作与娱乐并重,鼓励职工完成风险较小的工作,竞争性不强、产品比较稳定。“攻坚”文化在具有周密分析基础上孤注一掷,一般投资大、见效慢。过程型文化着眼于如何做,基本没有工作的反馈,职工难以衡量他们所做的工作,机关性较强、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务。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软件行业的企业文化多数属于“强人”型或“拼命干、尽情玩”型,这两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分别占比55%和35%。
三是企业对“两共三合”的满意度。在回收的35份问卷中,对“两共三合”表示满意的有12份,占比34.2%;表示一般的20份占比57%;表示不满意的3份,占比8.5%。这个数据表明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学校与企业共同发现并改进,从而使校企合作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程度。
四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建议。调查问卷中企业对校企合作提出的比较有价值的建议有以下几点:其一,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办学,做到资源共享,教学科研切入生产实际;其二,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其三,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其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其五,改革考核方式,部分实践课程可采取校企综合考核;其六,推动教学团队建设,丰富教学团队人员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先后与二十多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合作,共同成立校企合作软件技术专业共建委员会。成员由行业、企业、学校专家构成,确定本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审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生就业、共建科研社会服务平台。软件技术专业还与某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成立了企业冠名软件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该软件学院不仅在管理机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等方面与企业完全接轨,而且按照企业岗位需求,企业投入资金建设全真实训环境,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对口就业率达到96%。
但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来看,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也伴随着双方利益不平衡、双方对合作的期望值都没有完全达到的问题。从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意愿而言,双方都表现出了较大的热情。企业希望学校能够为企业培养出“留得住”的人才,希望学校的教学植入企业的文化、课程内容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在企业生产需要的时候学生及时来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希望企业更加深入、更加担当的介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更加理解学校的难处。
1.核心要素。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是核心中的核心。只有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赢得企业认可,企业才可能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有信心,才可能愿意牺牲暂时的利益赢得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要获得企业的高度肯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架要充分适应软件行业人才需求;课程内容要能够抓住企业家的眼球;教学过程设计要留白,在企业生产急需的时候提供适度的人力资源支持。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润滑油作用。引进一个行业协会,相当于引进了几百家企业。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就能够尽量避免专业人才培养“偏离轨道”。
2.模式模型。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詹姆士·穆尔(James F. Moore)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寻求解决方案。商业生态系统理念是在不同利益诉求的企业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互赖、互依、共生的新型企业网络。借鉴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并基于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笔者提出“TIME”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模型。其中“T”代表教师(Teacher),“I”代表行业(Industry),“M”代表专业(Major),“E”代表企业(Enterprise)。教师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的核心,是首要要素,是行业、企业、专业能够紧密相连的关键;行业是纽带,是开办专业的首要参考要素,是统筹企业专业合作的重要一极;专业是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培养的依托,是规划、构建、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极;企业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校企协同育人成效的检验方,是人才培养的终端一级。
校企协同育人的事实证明,只有兼顾企业、学校双方的利益,才能实现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沈言.职业教育发展中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4.
[2] 徐胤莉.高职校企合作全面升级的困境与对策 [J].教育与职业,2018,(12):66-70.
[3] 余思瑶.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J].职教论坛,2018,(6):138-141.
责任编辑 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