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习效率导致诗歌的教学目标流于形式,并未发挥诗歌正面的导向功能。诗歌教学需要专门且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本文分析了各类教育专著、有关初中语文诗歌的教学文献和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归纳了阶段性功效突出的教学目标层级序列。
关键词:诗歌教学;层级目标体系;阶段性;三维目标分类
作者简介:段晗,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3-0087-02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格外重视诗歌的教育功能,但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却屡屡碰壁,这是因为他们在各阶段并未打下相应的基础,并没有知识与能力累积的过程。诗歌并非晦涩难懂,语文诗歌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精准,更要具备阶段性的表征。
在诗歌的教学中,以三维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导向,诗歌教学目标的层级体系具体可细化为三大阶段目标:总目标、学段目标、篇章目标。
1. 依据。首先,在学情上,初中语文学习体现着关键性的阶段发展功能。对于12-15岁的学生来说,学生要完全领会诗歌的内涵与主题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重要学情,总目标的设定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能力建构为辅。其次,教师必须考虑到教材上诗歌篇目的调整对初中阶段诗歌篇目的教与学带来的影响。据统计,“部编版”教材共收录30篇诗歌,其中古代诗歌22首,现代诗歌8首。诗歌在每册教材中平均占比13.6%。教学必须与教材、学情相适应,制订有针对性的诗歌教学目标策略,强化诗歌之间关联,从而使诗歌教学达到理想预期,摆脱尴尬的境地。
2. 总目标内容。首先,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初中阶段需要完成的要求如下:第一,能够运用普通话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诗歌;第二,掌握文章大意、主旨;第三,能够运用注释、参考书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了解作家、作品等基本的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拥有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功底是学生在学习诗歌上迈出的第一步。读其诗,懂其意,才能进行有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入学习。其次,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教师可设计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分析诗歌中重点字词,理清全诗脉络;第二,通过探究与合作,理解和解决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初中是掌握诗歌表达、修辞以及分析方法的重要阶段,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时要做到授之以渔,有针对性地践行二维目标。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总目标必须涵盖以下几点:第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诗歌内涵,把握诗歌的审美意境;第二,热爱中华语言文字,汲取优秀文化的营养,健全人格,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事实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理性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很难做到量化设计,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既是局限之处,又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学独特魅力的一大优势。叶圣陶先生就解读文本提出了“言为心声”的理论,读者都不能只运用精确的技巧与方法就完全领会作者的所思所想,学生还需要调动思维运用联想、想象、对比等手段体会文本、作家、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段目标位于诗歌教学目标层级体系的第二层,实践性强,有利于将总目标化整为零,从学段目标开始,诗歌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作用将会愈加明显。
1. 依据。学段目标的主要来源是上一级的总目标,学段目标的三个阶段是总目标三个维度要求的具体化,在数量上避免了目标的丢失,从学期目标开始,总目标将更具操作性以及指导性。
2. 学段目标内容。在七年级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大多数学生都停留在具象理解阶段,学生又刚入初中,初次接触初中诗歌篇目,因此,教师应稳扎稳打,突出教学的阶段特性。教学目标要加强学生对基础文学知识、重点字词的理解,通过夯实基础来唤醒初一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在八年级阶段,学生掌握文章大意、主旨,分析诗歌重点字词以及理清全诗脉络的能力上升了一个层次,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锻炼学生自主概括、归纳的能力。九年级是初中阶段诗歌学习由点到线最后到面的立体化建构过程。在这一阶段九年级学生即将面临中考的考验,因此,该阶段教学目标要以立体化建构为主体,教师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独立处理、分析诗歌的立体化思维。
篇章目标位于诗歌教学目标层级体系的第三层,具有以下功效:第一,培养想象和联想思维。具备联想和想象思维的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现代诗歌语句凝练,意境朦胧,其教学目标主要以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为主,难点是体会意象与意境的美感。闻一多的现代诗歌“三美理论”阐释了诗歌的美在于由具体联想到抽象审美的过程。以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为例,这篇诗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把握现代诗的韵律,运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再现天上街市灯火通明的场景,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街灯”“明星”“流星”等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诗人由现实街灯夜景联想天上星河的唯美过程,该诗在三维目标上侧重体会全诗恬静朦胧的气质美。
第二,引导学生领悟诗歌内涵,正确解读文本。现阶段,很多诗歌课程在主题剖析上陷入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循环,谈及杜甫必然将主题归纳为踌躇不得志,理想抱负无处施展;提到战争必然与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相互关联。以《木兰诗》为例,学生习惯性的理解是木兰替父从军,这首诗既展现了木兰忠君孝父的伟大形象,又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但这首叙事诗的重点不是描写残酷的战争场景,也不是在塑造一个骁勇善战的花木兰形象,而是想体现花木兰作为一名普通女子心灵的淳朴、亲切与自然。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言:“抓住文本,就是要‘去蔽,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空洞的‘英雄的概念”。因此,《木兰诗》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体会木兰身上大浪淘尽后渴望回归平凡与真挚的朴素情感。
第三,掌握诗歌赏析方法,并能进行同类项的归纳和对比。九年级学段目标应着重强调诗歌学习的立体化建构,这一点可以在诗歌教学的篇章目标中得到更加细致的延续。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三首诗歌《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要表达了作者感怀时光流逝,对故人旧事的慨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同类主题的归纳与对比,让学生重点体会同一意象的不同用处。马军平在《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与实践刍议》中曾提到“意象使用来寄寓诗人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因此,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学生以掌握第二、三维度目标为主,需理解“明月”这个意象的含义以及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并结合背景体会苏轼感叹物是人非、渴望亲人团聚的真切愿望。
教学目标看似是复杂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最轻松的部分,其实不然,它是语文课程的眼睛,其涉及的内容与结构对课程实施起到了前瞻性的作用。完整的目标层级序列有助于教师发掘诗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教学有的放矢。语文课的功效并非可有可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真正对学生大有裨益的语文课应从阶段性突出的教学目标开始,保证目标的连贯性,不冗陈、有重点,进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葉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 闻一多.诗的格律[J].晨报诗携,1925,(7).
[3]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4] 马军平.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与实践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7,(5):34-35.
[5] 李耳.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责任编辑 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