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刘康宁 孙青峰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靠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投资、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输出等硬实力,还要靠好的政策、传统优秀文化及高级职业人才等软实力,要实现多方共赢、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其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关键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很清晰地为国际化人才需具备的本质要素进行了界定。“一带一路”涉及地域范围广,需要的人才职业种类繁多,国情各不相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些情况和特点对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重在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本文结合实际,围绕如何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进行探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这是中国土壤的营养内核。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将进一步坚定学校的办学自信,也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扎根中国大地的“以文化人”。本文主要结合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旨在为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建筑人才保障。“一带一路”倡议要求职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带一路”包含60多个国家,加上官方语言和各种部族语言,使用语言种类将近200余种。要顺利展开“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当地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建筑专业高职国际化人才需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多种语言进行沟通和商务谈判、签约。另外,各国国情不一样,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建筑类高职人才不但需要熟悉项目所在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了解其国情习俗,提高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避免因为语言和习俗导致沟通不畅。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都要加强,只有培养这种复合型建筑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传达中国文化观和相关政策,有效开展商业交流,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和正常开展。
(2)保障“一带一路”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继承传统文化,挖掘习近平新时代精神的内涵。“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人才的要求是必须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勉精神。在对外交往中,职业化高职人才需要具备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国际化的博大视野等综合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建筑人才就是全盘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盲目模仿;相反,作为“一带一路”高职建筑人才应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义,需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要向外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历史文化的先进性,让合作方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愿意和我们交往合作。这就要求高职建筑人才不但专业水平扎实,还要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喜爱华夏传统和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高职建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把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融入进建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之内。结合“一带一路”的倡议,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八字校训“强学力行、厚德固本”,每个字开头,结合新时代对高职办学理念的理念,竭力保障“一带一路”的建筑人才培养,不断发扬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充分挖掘其新时代精神内涵,构建了“四梁八柱”的新校训精神。具体分解如下:第一,“强”——强识博闻,势如彍弩。强识博闻——见闻广博。[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势如彍弩——情势如同拉满的弩弓一样。[出处]:《孙子·兵势篇》“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第二,“学”——学问思辨,融会贯通。学问思辨——做学问必须广泛的学习、反复地推敲、缜密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第三,“力”——力学笃行,勤慎肃恭。力学笃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出处]:宋·陆游《陆伯政山堂稿序》“伯政家世为儒,力学笃行,至老不少衰”;勤慎肃恭——做人的美德。[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8回:“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第四,“行”——行远自迩,远求骐骥。行远自迩——走远路必须从近处迈出第一步。[出处]:《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远求骐骥——各处访求人材[出处]:《晋书·冯跋载记》“吾远求骐骥,不知近在东邻,何识子之晚也!”第五,“厚”——厚积薄发,载一抱素。厚积薄发——大量地、充分地积蓄,然后喷薄而出;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出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载一抱素——坚持一种信仰,固守素志。[出处]:王旡生《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珞珞雪芹,载一抱素。八斗奇才,千秋名著。”第六,“德”——德重恩弘,饮水思源。德重恩弘——道德高尚,恩惠广大。[出处]:唐·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显荣频烦,称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饮水思源——不忘本。[出处]:南北朝·庾信《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第七,“固”——固本培元,植志不回。固本培元——巩固根本,培养元神。[出处]:固本培元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元,本,是根本,元神的意思,即基础;植志不回——立志不回头。[出处]:唐·柳宗元《凌助教篷屋题诗序》“河间凌士燮……为儒官,守道端庄,植志不回。”第八,“本”——本深末茂,源远流长。本深末茂——事物根底深厚而富于生机,蓬勃茁壮。[出处]:唐·韩愈《答尉迟生书》“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舍,本深而末茂”;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出处]:《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
(3)基于“一带一路”这一利好的政策背景,搞好校企协同合作,激发办学活力,激励师生成长。校企协同合作,改革建筑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是改革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各大国际化企业是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力量。企业最了解市场和人才需求,对相关岗位职责及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最为明确,所以能给建筑类高职院校提供很多高职人才培养的合理建议,帮助建筑类高职院校科学的制定建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目标。另外,企业和行业、市场密切接触,拥有大量实际可用的宝贵资源,能为建筑类高职院校提供一个参与企业项目、工学交替、实习实践的平台,使建筑类高职师生高职多渠道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从而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校企协同合作,还应建立校企联合评价体系,改变建筑类高职院校单一、片面的人才评价,可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评价体系的制定。企业在市场需求和动向、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更有发言权,信息更准确和权威,因此有必要校企联合,共同对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体系、教育教学体制、学习管理制度等进行综合、科学、有效、客观的评价,继而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协助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更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基于“一带一路”这一利好的政策背景,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出台的校训,其精神内涵,与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之希望和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相吻合,勉励广大老师立德树人、淡泊名利、潜心耕耘、砥砺前行,同时也激励全体同学志存高远、勤学苦练、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体如下:“强识博闻、势如彍弩,学问思辨、融会贯通”四个词指导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勉励老师用“扎实学识”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力学笃行,勤慎肃恭;行远自迩,远求骐骥”四个词指导学校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勉励老师用“仁爱之心”培养学生,激励学生“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厚积薄发,载一抱素;德重恩弘,饮水思源”四个词指导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勉励老师用“道德情操”感化学生,激励学生“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固本培元,植志不回;本深末茂,源远流长”四个词指导学校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勉励老师用“理想信念”指引学生,激励学生“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校训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提炼与升华后的精髓之所在。
“一带一路”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这一新时代校训的精神内涵,为学院办学服务“一带一路”培养复合型人才注入了新的时代意义,既折射出学院的办学传统及治校方略,又表现出学院服务“一带一路”的真诚追求。学院将坚持把“四个自信”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自觉自信;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承载着新时代内涵的校训精神培养好老师,培育好学生,形成好校风;坚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中华优秀文化渗进学生的血液、浸入心扉,使学生从文化中获得智慧滋养和精神砥砺,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