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梅 余美侨 王为实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早期母婴分离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5所幼儿园进行自制母婴分离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问卷819份, 有效问卷680份, 有效率为83.0%, 根据0~3岁母婴依恋形成的3个阶段(出生后~12周、12周~6月龄、6月龄~3岁), 详细调查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有无早期(0~3岁)母婴分离经历、分离时间点、分离时间长度(≤3个月、>3个月)等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将儿童分为分离组与未分离组, 并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进行儿童家长问卷调查。比较分离组与未分离组儿童的基本情况、SDQ评分及分离组不同分离时间点和不同分离时间长度儿童的评分。结果 680个儿童中, 分离组(412个, 占比为60.6%), 未分离组(268个, 占比为39.4%)。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独生子女比例、家庭月收入等人口学基本信息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组儿童SDQ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亲社会行为评分分别为(2.6±0.5)、(2.4±0.4)、(4.8±0.7)、(3.5±0.6)、(5.7±
0.8)分, 未分离组儿童分别为(2.3±0.4)、(2.1±0.3)、(4.5±0.5)、(3.2±0.4)、(6.2±0.9)分;分离组儿童SDQ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评分均高于未分离组, 亲社会行为评分低于未分离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离时间点儿童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亲社会行为评分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时间≤3个月儿童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评分均低于分离时间>3个月儿童, 亲社会行为评分高于分离时间>3个月儿童,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婴早期分离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更为突出, 亲社会行为相对更差, 而且分离越早, 分离时间越长, 发生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越大。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及早实施心理与行为干预。
【关键词】 早期母婴分离;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08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early mother-infant separation on emotional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 LIU Li-mei, YU Mei-qiao, WANG Wei-shi.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Shenzhen Longgang Distric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Shenzhen 5181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early maternal-infant separation on emotional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 Methods 5 kindergartens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o conduct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mother-infant separation. 10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819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68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83.0%. According to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formation of mother-infant attachment at 0~3 years old (birth ~ 12 weeks, 12 weeks ~ 6 months,
6 months ~ 3 years), the general demographic data, the experience of early mother-infant separation (0~3 years old), the separation time point and the separation time length (≤ 3 months and > 3 month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the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separation group and nuseparated group, and the parents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by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 (SDQ) (parent edition). The basic situation, SDQ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separation group and unseparated group and the scores of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separation time points and different separation time lengths in separation group was compared. Results In 680 children, there were 412 cases in separation group, accounting for 60.6%,
268 cases in unseparated group, accounting for 39.4%.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ge, proportion of only-child and monthly family income (P>0.05). Separation group had emotional symptoms, conduct problems, multiple attention deficits,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prosocial behavior scores respectively as (2.6±0.5), (2.4±0.4), (4.8±0.7), (3.5±0.6) and (5.7±0.8) points, which were (2.3±0.4), (2.1±0.3), (4.5±0.5), (3.2±0.4) and (6.2±0.9) points in nuseparated group. Separation group had higher SDQ score of emotional symptoms, conduct problems, hyperactivity attention deficits and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than unseparated group, and lower prosocial behavior score than unseparated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motional symptoms, conduct problems, hyperactivity attention deficits and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separation time points (P<0.05). Children with separation time ≤ 3 months had lower emotional symptoms, conduct problems, hyperactivity attention deficits and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score than children with separation time > 3 months,
and higher prosocial behavior score than children with separation time > 3 months.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motional symptoms, behavioral problems, hyperactivity attention deficits and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s are more prominent in early separation of mother and infan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s worse. The earlier separation, the longer separation time, the greater the risk of emotional behavior problems. Sufficien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Key words】 Early mother-infant separation; Preschool children; Emotional behavior
早期母嬰分离是指婴幼儿时期母亲与年幼甚至是刚出生不久的子代分开, 由他人代养, 这会直接导致母婴依恋形成和发展的中断或者终止[1]。母婴依恋是婴儿与母亲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结, 是儿童形成安全感、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 因此, 早期母婴分离可能会对儿童日后的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2]。龙岗区聚集大量的非深圳户籍年轻劳动力, 其中不乏生育后将子代留在户籍地由他人代替教养者, 母婴分离至学龄前期、学龄期, 甚至更长时间, 即母婴依恋中断或终止[2]。母婴分离是个体生命早期的负性刺激事件, 严重影响个体后期的安全感、认知、神经心理行为的发展[3]。目前, 有关人群母婴分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的回顾性研究, 针对学龄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研究极少, 而成人的回顾性研究时间跨度大, 存在较大回忆偏移, 而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回忆偏移。因此, 本课题旨在研究早期分离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的影响, 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提供线索及指导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整群抽取2017年8月~2018年3月龙岗区5所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问卷
819份, 有效问卷680份, 有效率为83.0%, 用SDQ(父母版)问卷[3]收集评估学龄前的情绪行为问题信息, 所有儿童年龄3~6岁。排除标准:儿童具有明显的生理缺陷、合并家族病史、重症器质性疾病、精神性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等。儿童家长具有正常的理解与沟通能力,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 与儿童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研究方法 本次采用自制母婴分离问卷, 根据0~3岁
母婴依恋形成的3个阶段(出生后~12周、12周~6月龄、
6月龄~3岁), 详细调查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有无早期(0~3岁)母婴分离经历、分离时间点、分离时间长度等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分为分离组与未分离组。然后, 采用SDQ(父母版)问卷[3]进行儿童家长问卷调查, 调查前, 对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 统一调查标准与方法。SDQ问卷表由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亲社会行为5个因子组成, 每个因子皆有5道选择题, 共计
25道, 回答由“不符合、有点符合、完全符合”3个选项构成, 依次计分为“0、1、2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4个因子得分越高, 表示问题越显著;亲社会行为得分越高, 表示亲社会行为越好。比较分离组与未分离组儿童的基本情况、SDQ评分及分离组不同分离时间点和不同分离时间长度儿童的SDQ评分。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儿童基本情况比较 680个儿童中, 分离组(412个, 占比为60.6%), 未分离组(268个, 占比为39.4%)。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独生子女比例、家庭月收入等人口学基本信息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儿童SDQ评分比较 分离组儿童SDQ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评分均高于未分离组, 亲社会行为评分低于未分离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分离组不同分离时间点儿童SDQ评分比较 出生后~12周分离158个、12周~6月龄分离140个、6月龄~
3岁分离114个。不同分离时间点儿童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亲社会行为评分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分离组不同分离时间长度儿童SDQ评分比较 分离时间≤3个月177个、分离时间>3个月235个。分离时间
≤3个月儿童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评分均低于分离时间>3个月儿童, 亲社会行为评分高于分离时间>3个月儿童,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对母婴分离的研究源自于20世纪初心理学者对战乱、逃难儿童的观察, 在这些群体中婴儿期母婴就完全分离的儿童体格、智力、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出现发育迟滞, 且这种迟滞具有持续性, 对部分儿童甚至是终生性破坏。如Brodbeck等对婴儿的咿呀学语、哭闹进行精细的研究发现, 生后就住在孤儿院的6月龄婴儿发出声音明显比生活在家庭的婴儿少, 且随着月龄增长、分离时间增长, 差异越明显, 后期语言、智力发育落后尤其明显, 几乎无法完全恢复。因此, 此前有学者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轨迹的差异源于早期母婴分离或母婴依恋的缺失。
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是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 可分内向性行为问题(退缩、焦虑、抑郁、恐惧和强迫症状等)和外向性行为问题(多动、违抗和攻击性行为等)。童年早期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会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 也是青少年乃至是成年期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等的危险因素之
一[4]。母婴分离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母婴分离会导致小鼠各年龄段社交、认知、学习、记忆等能力受到损伤, 推测母婴分离作为小鼠生命早期严重的负性刺激, 会造成部分脑区的神经功能损伤[5, 6]。追踪研究提示外向性行为问题的稳定性高于内向性行为问题, 童年早期的外向性行为问题不利于后期的学业、行为、同伴关系的发展, 童年早期的焦虑、抑郁等内向性行为问题严重程度可以预测成年的情绪问
题[7, 8]。为及早发现干预这些行为, 学者们开始关注学龄前期行为问题的研究。目前, 在临床上关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少, 龙岗区是深圳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片区, 聚集了大量的非深圳户籍年轻劳动力, 研究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母婴早期分离之间的关系, 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调查的680个儿童中, 早期母婴分离的儿童412个(60.6%);未早期母婴分离的儿童268个(39.4%), 充分说明了龙岗区母婴早期分离现象的普遍存在性, 更加肯定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临床指导价值。同时, 分离组儿童SDQ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评分均高于未分离组, 亲社会行为评分低于未分离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时间点儿童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亲社会行为评分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时间≤3个月儿童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動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评分均低于分离时间>3个月儿童, 亲社会行为评分高于分离时间>3个月儿童,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存在早期母婴分离儿童较易发生儿童情绪行为问题, 而且分离越早, 分离时间越长, 发生情绪问题的风险越大。这些都会给儿童后续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需要引起家庭、学校足够重视, 及早对留守儿童实施心理与行为干预, 减少母婴分离。
参考文献
[1] 张宇翔, 刘建鹏, 陈佳欣, 等. 母婴分离动物研究及其进展. 海南医学, 2017, 28(6):943-946.
[2] 李沛霖, 刘鸿雁. 中国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生存分析方法的研究. 人口与发展, 2017, 23(2):
100-112.
[3] 刘昭璐, 傅茂笋, 徐凌忠, 等. 农村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5, 32(4):303-305.
[4] 向碧华, 曹健, 尹霞云, 等. 离异家庭监护父母情绪智力与儿童情绪行为适应的关系:儿童希望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5):943-945, 949.
[5] 何静, 王高华. 早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再应激及海马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7, 17(11):765-768.
[6] 杨海鹏, 王利微, 邵庆亮, 等. 出生早期母婴分离对新生小鼠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 17(26):
5034-5037.
[7] 刘建鹏, 张宇翔, 陈佳欣, 等. 母婴分离影响母亲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简述.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 27(5):665-667.
[8] 陈浩, 周旭东, 柴鹏飞, 等. 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行为与情绪调查. 预防医学, 2017, 29(4):417-418, 423.
[收稿日期:201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