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这是对“整本書阅读”的意义最为精辟的阐发。阅读的重大意义、“整本书阅读”在阅读中的中心地位、“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已经获得语文教育界同人的普遍重视。笔者认为,小组合作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交流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和阅读思考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个体的阅读、交往能力。那么,如何选择小组合作的时机,以提高阅读及小组合作的效率呢?
一、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不太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该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可见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是何等重要,它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笔者在工作初期曾组织学生对《西游记》人物进行交流研讨,提出的问题是:“《西游记》这本名著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这个题目看似不难,一般的同学都能说上几句,哪怕书还没有读过。于是,学生交头接耳,叽叽喳喳,极是热闹。但是,交流之时,只有几个语文基础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发了言,而且也只是流于形式,仅就大家耳熟能详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之类的情节做了简单讲述。可见,没有深入的阅读、思考,哪能有见解来讨论?更何谈思想的碰撞?其他同学也只是充当了听众、附和者的角色。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先静静地阅读,就读孙悟空拜师学艺那部分。同学们经过潜心阅读,再进行交流时便有了独到的见解,提出了很多问题:孙悟空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孙悟空是个怎样的学生?孙悟空的生活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让本领高强的孙悟空去拜是非不分、唠唠叨叨的唐僧为师?不一而足。带着疑惑再去和同伴交流、讨论,这样才能达成符合实际的、有效的阅读与合作学习,建立在自主阅读基础上的阅读合作才能成为学生思维走向深度的有力保障。
二、在自主阅读有疑惑时
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合作学习,但整本书阅读需要合作学习,因为初中生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繁乱复杂,他们的感受相对较少。再加上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颇多,他们的家庭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梦想,希望他们用知识去改变命运,所以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远远胜过了其他方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孩子们不明白文学书写的就是生活,不知道用自己的生活实践去反照文学作品。
如有孩子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在临别的时候只说了一句:“到那边来信。”对此,我不急于解惑,而是让他们讨论:“想想你亲历过的、看到的,或是从书本上得知的临别,那时人们会说些什么?为什么这么说?”他们从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探究诗人的心怀;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体察送别者的依依不舍的情谊;从“到了给我打个电话”这最为质朴的语言中解读出送别者的牵挂……在讨论交流中,他们感受到了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也感受到了朱自清的父亲在老境颓唐时对儿子的骨肉深情,怎能不动情?这样的时机是在我们阅读甚至语文课堂中随处可见的,展开讨论或许费时,但是收获是很可观的。
有一个同学读《水浒传》,有一次她很痛苦地跟我说:“老师,你为什么让我们读《水浒传》?不是打架就是喝酒,我读得快烦死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质问,我一时语塞,差点说出“别的孩子都能看,你为什么这么排斥”或“这是课标的要求”这类不负责任的话。但我很快冷静了下来:她是一个很文静内向的女孩子,肯定是在心里憋了很久才向我提出这样的疑惑。如果我这么轻率,不仅不能解决她的疑惑,还很可能使她产生挫败感,不愿或害怕读书。于是我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相信也有与你有同样疑惑的同学,我们就一起展开合作交流,集大家的智慧,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于是我设置了两个问题让他们合作探讨:“作者在《水浒传》中写好汉们的快乐或痛苦,为什么总是去描写‘打架或‘喝酒的场面?”“《水浒传》中,除了打架和喝酒,你还读出了什么?”经过研讨,有的小组发现了过去老百姓精神生活的匮乏;有的小组不同意,认为他们没有耕地,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就是他们的生活;还有的小组看出梁山好汉们没有太高的理想追求,他们的理想生活就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也是他们最后接受招安的原因所在……对于第二个问题,小组合作的热情更高,有的小组发现每次打架喝酒的原因、人员或场所均不同,喝酒的气氛也不同;有的小组发现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性格、特点、喜好、所长不同;有的小组还读出了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读出了封建官场的众生相……
这个孩子的疑惑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同学们也借此明白了怎样去深入地读一本好书——不只是看表面上的热闹,而是要透过现象认识社会、感受人物、反思生活。
三、在出现不同意见时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这是个人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认可的阶段,是一个爱钻牛角尖的时期。虽然老师的话有一定的权威,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往往采取保留态度。教师可以将他们有典型性的疑问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同学们一起合作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在与组员的争辩中明晰正误。
有一个学生在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对“法布尔对小动物是充满着爱怜的情感”这个公认的观点产生了质疑。她从法布尔的《蝉》中“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这一句中读出了法布尔对蝉的厌恶。我把这个问题下放到他们小组,让他们小组就《昆虫记》整本书去思考,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我再次请她讲述时,她结合法布尔对屎壳郎、蝴蝶、蟋蟀、蝗虫等动物的描写,更正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小动物,有的甚至是为人所厌恶的,但是在法布尔的笔下却是生动的、可爱的,可见‘不安静流露的不是作者的厌恶,在此只是客观描述而已。”质疑带给了大家理性思考的机会,小组成员们共同努力,终于拨开乌云见到了太阳。我借此机会告诉学生,其实真理也常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讨论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理。
这样的小组合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和自尊。
四、在内容理解的重难点处
在阅读的重点、难点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对阅读内容进行渗透和理解。引导学生高效阅读,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能做到循序渐进,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学生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的生命记忆,10篇作品中,描写孩童时期的文字都洋溢着童真童趣,议论现实的文字则是辛辣、批判的,正是这种“双重性”使得这本书内涵丰富、耐人寻味。阅读中,我就某些具体句、段向学生下达任务:“鲁迅在深情描绘儿时生活时也不忘插入少量精炼而冷峻的文字,渗透他的思考和批判,结合作品内容谈谈对这句(段)话的理解,并说说由此你结识了怎样的一个鲁迅。”对句子的理解可能不难,同学们经过认真阅读,能独立完成,但《朝花夕拾》中所体现的作者对现成结论的不盲从、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对问题深刻的分析,就需要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去理解。正是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独立精神与自由人格。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抓住开展小组合作的适当时机,恰当地组织学生思考、总结。唯有这样,方能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合作中互相启迪,拓宽阅读思路,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