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不忘,国学常新

2019-07-15 03:35刘衍庚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学辅导大赛

刘衍庚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一直心存这样的想法:把国学渗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尽自己所能,在职任范围内改变国学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状态。中华之星国学大赛的举办,无异于在浩瀚的国学海洋中为广大师生投下一条渡舟,最起码,它昭示着国学已经从象牙塔中走进“寻常百姓家”了。

我们大概是在2017年七八月间接到报名通知的,从接到通知的那天起,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就投入到紧张的筹备之中。由于有了上次(第二届)参赛的经验,这一次从宣传、发动,到报名都驾轻就熟、有条不紊。我辅导的学生宋秀文获全国三等奖,这对一个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讲实属不易。下面,我把自己的辅导过程与辅导心得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

辅导过程大体经歷了这样几个阶段:

一、宣传大赛,营造氛围

接到国学大赛的通知,上至学校领导,下到语文组老师都高度重视,学校责成校招办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各级部语文组组长协调各年级语文老师,通过学生会、团委不失时机地向全体学生宣讲学好国学的重要性、参加国学大赛的意义。经过一周的宣传,学校开始出现学国学、用国学的氛围,学生对国学也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很多同学对国学产生了兴趣,萌生了参赛的念头。这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参赛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工协作,准备材料

国学包容万象、浩如烟海,除了大赛组委会指定的《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一书,还有很多材料需要整理。好在语文组老师人手多,大家分工协作,互通有无,很快便编辑出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备赛辅导材料。

以上主要是老师做的工作,至此,学生还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三、课堂植入,激发兴趣

国学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语文学科虽也有“文以载道”的便利,但生硬地将国学知识引入课堂未免呆板。我们根据辅导材料中每篇文章的不同特点,摘取其中有关国学内容,在合适的时机于语文课堂上讲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明显。于是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写一写”,如对某一国学知识的认识(小论文)、读书札记、随感等,从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评点,积极肯定,所教的两个班学习国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四、大处着眼,细节入手

前者要求学生对国学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要了解国学产生、发展、丰富、成熟的一般脉络;后者是针对每个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给予及时的、区分不同对象的指导、纠正,除了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引导,在文章的结构布局、起承转合甚至个别词句的使用上,都给予认真的指导。

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真正进入了学习与备赛的状态。

不论从什么角度上讲,国学大赛的举办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许它的影响不及央视、和地方卫视的一些专题节目,但它通过主办方与学生的直接对接,简化、降低了学生步入国学的程序、门槛,目的更明确,指向更精准,效果更实在。国学的传承和发扬毕竟还是要靠下一代来实现的,如果国学大赛能唤醒沉睡于学生思想深处的国学意识,我想举办国学大赛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再者,国学大赛的成功举办,助推了当下的“国学热”,不可否认,背后的功利驱动——自主招生、特长招生是吸引广大师生投身其中的一大原因,但学国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获得一块“敲门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既是自觉的国学传承者,又是自觉的国学维护者。国学的火焰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熄灭,传承、发扬国学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尤其是青年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还有,国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学习国学,不能故步自封或孤芳自赏,而是在学习中思考、判断,汲取营养,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民族文化,在传统的躯体里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因而,国学进课堂,不应该为进而进,走过场;而应把国学的精髓灌注给学生,让国学参与到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精神的塑造过程中,从而保住中华文化的根本。如此,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发展中既融入世界,又能保持自我;我们每个人也才能“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我真诚希望:传统不忘,国学常新。

猜你喜欢
国学辅导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垂”改成“掉”,好不好?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