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截图”:摇人心旌的一幕

2019-07-15 03:35谈胜轶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下片思妇词作

谈胜轶

读者在对词作的阅读鉴赏中,或许会困于其语言表达中时空的不规则组合,感叹词人神思的倏忽跳跃、变幻莫测,时有读词“难于上青天”的体验。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词作中的时间和空间并非按直线流程来安排,且不同时空之间的切换常常也不作交代,其语义结构自由而松弛。甚至在有些词作里,作者还会故意将一个完整的事件击碎,拾掇其中的某一片段,把它镶嵌在词的上片或下片,或横跨上、下片的醒目处,使之极富画面感,进而成为全篇最摇人心旌的一幕。对于这种技巧,笔者姑且名之曰“截图”。下面拟结合具体词作,谈谈运用“截图”产生的审美效果。

先看看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其词曰: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应当是一首意境高远阔大、苍茫深邃的驿亭题壁之作,极富艺术价值,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关于其作者之考证、内容之解读,历来众说纷纭,迄今难有定论。仅就内容言,或曰游子思归,或曰思妇念远,或曰二者兼有。之所以会有这些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因为词作中抒情主人公形象、身份的模糊和时空布局的不确定性引发了读者对虚实画面的不同切分。其中的“截圖”技巧,尤应引起读者的关注。该词所写的人物,上片“有人楼上愁”的“人”比较模糊,若此楼指荒郊野外的“驿楼”,则其“人”应是游子;若此楼指“玉楼”,则其“人”应是思妇。下片“玉阶空伫立”,是谁伫立于白色的石阶上?这只能理解为思妇,因为“玉阶”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中习惯与女性匹配,常见于闺情、宫怨之类的作品,如李白的《玉阶怨》中就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的诗句。也有学者指出,词中的“玉阶”原为“玉梯”,即使这样,“玉梯”是借指“玉楼”,照意象使用的审美心理来看,也不大可能指向男性。

如果该词的主人公是游子,那么其内容应是抒写“游子思归”。词的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远处一大片平整的树林,有茫茫的暮霭弥漫其间,荒寒僻静的远山青如碧玉,山色转深,越发惹人愁绪纷起。值此深秋日暮时分,仍在旅途奔波的游子倍觉孤寂,不禁想到家人此时此刻也正翘首云天、暝色望断,苦盼自己归去却屡屡落空,只见宿鸟归飞,却难觅自己的身影。也就是说,词的第三句至第六句,运用了“截图”技巧,将游子的“心理图景”截取下来,使之布列于两片之间。然后,游子又自己感叹:“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看来,永远要漂泊在路上了!在这种理解里,全词的空间顺序是“旅途→家中→旅途”,其虚实变化是“实写→虚写→实写”。此中的“截图”内涵尤为丰富,主人公悬想思妇见夜色渐渐侵入楼头,最终扩散至思妇内心,逼出一个“愁”字,然后,思妇又下楼来至玉阶之前,久久站立,盼望夫婿,不料撞入眼帘的却是急飞投宿的归鸟。其徙倚彷徨之状,鲜明可感。愈是如此,便愈能强化游子自己的思归之情。这种落想于对方的抒情,习见于中国古代诗歌,如果没有这一虚写的“截图”画面,全词的情感将难以深化,章法也会变得呆板,意境也将会因表现手法过于质实而难以灵动、浑成地被展现。

如果该词的主人公是思妇,那么其内容则是抒写“思妇念远”。这样,整个上片是写思妇“愁因薄暮起”(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过片二句写其见宿鸟急飞而思游子,下片结拍二句则是截取思妇的念想画面。这一“截图”是思妇在想象游子旅途之艰辛,感叹相逢无期,其口吻与“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李益《鹧鸪词》)相似。在这种理解里的“截图”,它强化的是思妇的抒情形象,同样有虚实相生之妙。

第三种理解便是词人运用了两个“截图”组合成全篇。上片是“截图一”,写“游子思归”;下片是“截图二”,写“思妇念远”。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二者互为映衬,“楼上凝愁”与“阶前伫立”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深情怀想联系在了一起。

上述三种理解都是合理的,也正好说明该词意境幽深,它的作者即使不是李白,也不失为第一流的作品。2004年的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已涉及此类多元解读现象。这里,我尝试运用“截图”的思路加以阐释,旨在总结出读词的一种方法,便于读者解读类似的词作。

我们不妨再看看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水晶帘里颇黎枕)是如何运用“截图”的。其词曰: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相较于上面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而言,这首词有极浓郁的脂粉香泽气息,是典型的闺情词。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香软、惊艳、孤寂。上片的一二句以闺房陈设的精美高华、香暖温丽烘染主人公的隐秘春思。水晶帘、颇黎枕、暖香、鸳鸯锦这些密集的意象除了暗示主人公身份的高贵,其共同营造的氛围也足以惹发她的绮丽春梦。一个“惹”字,写出了她的多愁善感,锦被上的“鸳鸯”图案亦反衬其深锁闺中的茕独寂寞。这正是“花间鼻祖”温庭筠惯写的“密而隐”的风格。接下去的六句截取的是她的梦境内容。其“截图”画面,绘景的两句安置在上片末尾,写人的四句构成整个下片。这样处理,便于词人以较多的笔墨突出人物在料峭春风中香步徘徊,以致幡胜摇曳、玉钗颤动的形象。全词因有了“截图”处理,其时间、空间的跨度极大,失去了常态意义下的连贯性。就时间而言,是由现在追叙过去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就空间而言,是由闺房写到江边。这些切换,在词中并无文字交代,仅有“惹梦”二字做了暗示。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梦境呢?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截图”中的意境加以还原,这里并无固定不变的答案。主人公或许是在一个初春的夜晚,身着浅白色衣衫,头戴人日(正月初七)剪裁的“花胜”(一种人形首饰,流行于唐宋),双鬓簪花,分隔面庞两边,将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又习惯性地来到了江边僻静的一隅——这是与心上人经常幽会的地方。然而,这个夜晚却不见那人露面,也不知他是否漂泊到了天涯海角。等了整整一夜,仍毫无音讯,主人公不禁心中怅然,她抬头一望,但见对岸江边,弱柳如烟,一钩残月斜挂天边,一群鸿雁正启程返乡,飞向北方……由此可知,“截图”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越香艳,就越能表现其内心的怅恨与失望,是所谓“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温庭筠《梦江南》)。这便是“截图”的妙处,读者须悉心体会。

综上所述,“截图”的内容多系词中主人公的心中念想,从表现形上说或回忆过去,或展望未来,或遥想远方,或呈现梦境等,皆是虚幻迷离的影像图景。因而,妙用“截图”可以收取虚实相映,揭示人物隐秘、幽微心理的艺术效果;词作的整体章法亦曲折多变、摇曳生姿,意境也会因之丰美深邃。进一步讲,语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将这种解读方法恰当地运用于文本阅读、分析以及应试答题中,相信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下片思妇词作
《迎春乐》词调研究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光伏玻璃冷端下片机组创新改造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
更 正
春光好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