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若曼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过程中让就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资助对象认定、资助管理机制的构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从根本上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推动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下面文章就从高校资助体系困境出发,探讨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体系 管理困境 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教育扶贫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精准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打赢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要“着力加强教育脱贫”,“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
1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
1.1贫困生认定缺乏有效性
贫困生的科学认定是高校开展资助管理的前提与基础,但目前很多高校的贫困生认定缺乏有效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落实。贫困生认定方式包括三种,分别是学校认定、基层组织认定及综合认定,大多以学生填写的表格及生源所在地的证明为准,没有进行核实,评定标准缺乏科学性与实效性,难以保证所有具有贫困生资助资格的学生家庭情况都贫困,可能有部分贫困生无法得到应有资助。除此之外,认定程序不合理也限制了管理工作的开展,分配指标与名额的方式并不科学。
1.2缺乏贫困生考核监督的长效机制
贫困生感恩教育不仅是高校、教师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资助政策日益完善,形式多样、范围宽泛和金额巨大,让诸多非贫困生垂涎欲滴,源头的监管不力、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更让部分学生钻了政策空子。首先,一是现阶段高校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定位不够准确。对于工作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并未制定标准, 最终导致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效果的不理想。其次,对资助队伍没有科学的管理机制。这造成资助工作缺乏长远性和计划性, 导致岗位流动性较大, 极大地限制了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1.3对资助对象的心理关怀缺失
当前高校资助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层面,并未真正从心理上对其进行关怀。从贫困生自身而言,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富裕家庭的同学与自身贫困家庭的差异,极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出现焦虑、自卑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刚入校不久,觉得自己家境不如别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开始埋头苦学,对集体活动不闻不问。由于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从而容易造成自我封闭、不合群等现象,随之可能会引发当今社会上的“校园贷”“裸贷”等一系列问题,这已经成为现在急需解决的热点难题。
2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发展对策
2.1建立科学的贫困生审核制度
学校在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时,要贯彻实施建档立卡制度,建档立卡制度具有精准性、发展性以及保密性等特点,这样每位通过审核的贫困生都有自己相对应的贫困档案。首先需要精准地统计入学学生的档案材料,以初步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其次可以通过发放、填写、回收《家庭情况调查表》来宏观了解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了解他们家庭收入的状况梯度;最后根据相关评定标准划分出贫困学生群体,给每一位贫困学生建立对应的档案。在需要认定的贫困目标确定后,学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学生干部等的主观能动性,及时了解贫困学生群体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状况;同时应对贫困学生群体加大关注力度,对身体状况有问题的学生要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
2.2加强贫困生信息动态管理
加强贫困生信息动态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学生个人信息系统,要求每个学生完善个人信息与家庭情况证明文件,定期跟踪调查,进行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评定贫困生资格。其次,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辅导员及相关教师、学生干部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与学习情况,准确判断其是否具有贫困生评定资质。再则,在初步评定的基础上建立分级档案,按照贫困等级为学生提供相应帮助,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更好的度过大学生活。最后,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大学阶段每个学生应享受的政策帮助,从而促进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3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增强资助育人效果的精准性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应将资助育人落到实处,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彰显新时代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扶困助学—立德树人—唱响中国梦”的特色通道上迈步前行;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充分尊重贫困生的隱私,保障他们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使贫困生树立“自救”意识,摈弃“等、靠、要”的念头,培养贫困生感恩的心、健全的人格、积极与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激励贫困生刻苦求学,奋发进取,学有所成,回报社会,增强贫困生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2.4以“质”塑人,实现自我
要注重引导贫困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和健康的心理,拥有梦想激发潜能,追求优质,不断实现自我。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树立自律意识,珍惜个人信用;还可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活动,将感恩教育从理论概念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增强贫困生对母校、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关心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等各种途径进行调适与疏导。
3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资助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高校要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大学生都享受到资助政策,从制度、心理健康等多角度入手,构建贫困生资助长效机制,实现教育、回馈的有效循环。
参考文献
[1] 孔令辉.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问题分析[J].时代教育,2016(15):130.
[2] 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1):95-96.
[3] 孟国忠,农春仕.论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