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丽,李 征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丰矿医院:1.检验科;2.急诊科,山东泰安 2714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糖而致机体脏器和血管组织代谢异常,引起神经及血管组织的改变,视网膜微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眼部血管闭塞,导致营养流失和视网膜功能的损坏[1]。据统计,糖尿病是全球各发达国家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2]。我国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和致盲率也呈上涨趋势,患病年龄段分布在20~80岁,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25.7%~38.5%[3]。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由于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过程中有多种炎性反应因素的参与,有学者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连锁反应过程[4]。E钙黏附素是一种钙离子依赖性的细胞黏附蛋白,存在于细胞表面或是分布在细胞外基质中,对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维持其正常形状以及细胞间的信号传递起关键作用[5],常作为上皮间质转化的上皮标志物。国外文献研究发现[6],玻璃体中骨膜蛋白高表达于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这表示骨膜蛋白有可能成为治疗眼部疾病的靶点。目前这两个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尚无相关研究,本文就血清骨膜蛋白、E钙黏附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男65例,女55例;年龄44~76岁,平均(54.06±8.52)岁;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T2DM组)40例,增生性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41例,非增生性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39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组(NC组),男24例,女21例。见表1。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2014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指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期。排除标准:(1)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以及肝脏疾病的患者;(2)伴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及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3)近期使用过皮质激素类、影响血液流变学药物的患者。
1.2测定指标 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就诊且未使用药物治疗,记录全部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压等相关资料情况,一律禁食10 h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6 mL。(1)日立全自动7600生化仪器检验空腹静脉血糖(FPG)、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2)ELISA法测定血清骨膜蛋白与E钙黏附素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免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仪器采用德国罗氏电化学发光仪Cobas6000-E601。(4)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空腹血糖(mmol/L)×空腹胰岛素(mIU/L)/22.5。(5)日本爱科莱HA8180型仪器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2.1各组生化指标比较 各组生化指标比较,随着病情的严重,患者HDL水平下降,而其他指标如FBG、HbA1C、PN、E-CD等显著升高(P<0.05)。见表2。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比较
注:与T2DM组比较,aP<0.05;与NC组比较,bP<0.05;-表示此项无数据
表2 不同组生化指标比较
续表2 不同组生化指标比较
注:与T2DM组比较,aP<0.05;与NC组比较,bP<0.05;与PDR组比较,cP<0.05
表3 各组骨膜蛋白、E钙黏附素水平比较
注:与T2DM组比较,aP<0.05;与NC组比较,bP<0.05;与PDR组比较,cP<0.05
2.2各组骨膜蛋白、E钙黏附素水平比较 与NC组比较,T2DM组、PDR组、NPDR组的骨膜蛋白、E钙黏附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T2DM组比较,PDR组、NPDR组的骨膜蛋白、E钙黏附素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PDR组比较,NPDR组的骨膜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见表3。
2.3Pearson 相关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骨膜蛋白与E钙黏附素呈正相关(r=0.634,P<0.001)。
2.4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伴有视网膜病变为因变量(否=0、是=1)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HOMA-IR≥3.89、骨膜蛋白≥82.03 pg/mL与E钙黏附素≥42.13 ng/mL是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见表4。
表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发生的微血管病变,病变过程包括白细胞聚集、黏附和移动、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管渗透压增加[7],糖尿病患者因为血液成分发生改变而引起细胞功能障碍,使血-视网膜无法正常运作。糖尿病可引起两种类型的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的视网膜病变是因为视网膜纤维增生刺激新生血管生长,导致视网膜脱落,还可能引起视力严重下降或失明。因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早期筛查及治疗方法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多种机制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主要包括高血糖、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多元醇-肌醇代谢障碍、线粒体的损伤、血流动力学异常、氧自由基的形成等[8]。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中,牵涉到多种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如血管内皮细胞、视网膜胶质细胞等。骨膜蛋白是存在于细胞间基质内的一种可溶性分泌型黏附蛋白,可以促进血管基质蛋白分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可诱导血管新生,并且参与多种组织器官的纤维化过程[9]。相关文献报道表明[1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中骨膜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在增生性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合并纤维血管膜(FVM)者玻璃体中骨膜蛋白水平高于无FVM者,说明骨膜蛋白异常升高在此疾病的发展中存在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发现血清骨膜蛋白水平在增生性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最高,说明血清骨膜蛋白对增生性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非增生性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FVM 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还提示,纤维血管膜上的纤维母细胞等同样可以增加骨膜蛋白的水平,高水平的骨膜蛋白再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参与FVM 的形成[11];有研究提示,注入骨膜蛋白特异性中和抗体可以延缓眼底病变的发展[12]。
黏附分子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黏附分子家族庞大,包括选择素家族、钙黏附素家族、整合素家族等[13]。E钙黏附素是一种抑制肿瘤侵入和转移的黏附分子蛋白,在维持正常上皮组织形态的稳定中有着强大的作用,它的功能障碍和结构缺失将会导致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在血管内破损、毛细血管堵塞及新生血管的生成中起关键作用[14]。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体内发现E钙黏附素水平显著增高,相关研究发现其水平与糖尿病类型和患病时间无关[15],在视网膜脱离病变或玻璃体出血时,E钙黏附素水平无明显差别,提示分子炎症机制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新生血管生成和纤维化过程中有着一定作用。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抑制E钙黏附素的相关表达,降低内皮细胞激活、糖化清蛋白等,起到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16]。国外相关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E钙黏附素存在过度表达的现象[17]。
本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骨膜蛋白与E钙黏附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升高,且随病症加重有增加趋势,血清骨膜蛋白、E钙黏附素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OMA-IR、骨膜蛋白与E钙黏附素是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危险因素,密切监测这些指标的水平变化,指标升高提示可能会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