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NQ2基因c.581C>T新发突变致大田原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9-07-15 08:07厉广栩喻树峰逯军陈明辉王丹虹陈秀灵
中国全科医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抗癫痫脑电图基因突变

厉广栩,喻树峰,逯军,陈明辉,王丹虹,陈秀灵

大田原综合征(OS)是一种以癫痫发作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罕见疾病,也称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伴爆发抑制(EIEE),由日本神经学家大田原(Ohtahara)于1976年首次报道,其主要临床特征和电生理特征为婴儿早期或新生儿期起病、频繁及难以控制的强直痉挛发作、典型暴发-抑制脑电图及精神运动发育落后[1-2]。OS可能的病因包括脑畸形、代谢紊乱和某些基因突变。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为发现更多致病基因提供了技术支持,迄今为止,已发现57个基因与OS有关[3],其中ARX、STXBP1、KCNQ2等基因已经被证实是OS的致病基因[4-6],基因突变作为OS的发病因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7]。笔者通过行全外显子组检测(WES),确诊了1例由KCNQ2基因c.581C>T新发突变导致的OS患儿,该致病突变位点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现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儿,女,28 d,因“反复抽搐25 d”于2018-03-10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就诊。患儿于出生后第3天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抽搐,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凝视,头向后仰,口唇青紫,四肢强直抖动,持续数秒后自行缓解,发作时体温正常,此后抽搐反复发生,1~3次/d,性质同前,曾在外院给予抗癫痫治疗22 d(具体用药情况不详),效果欠佳,入院前3 d抽搐频率增多,发作形式不断改变,时有双眼凝视、双手握拳、四肢屈曲,时有四肢抽动及强直、阵挛等。持续时间3~10 s,约8次/d。个人史:足月剖宫产,系第3胎第1产,孕晚期行腹部彩超提示胎儿头围增宽。出生时有轻度窒息史,Apgar评分1 min 6分,Apgar评分5 min 9分,Apgar评分10 min 10分;家族史:姑姑有癫痫病史,否认有其他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意识清晰,反应迟钝,精神运动发育落后,不能注视物体,追光、追物差,对说话声音反应差,头易偏斜,头围38 cm,前囟平软,直径约1.5 cm×2.0 cm,颈无抵抗,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双下足内翻,呈马蹄状,肌张力及肌力正常,原始反射能引出。辅助检查:2018-02-22外院颅脑MRI:脑沟变深,脑回变小,可能为先天性脑发育差;血尿串联质谱未见异常。2018-03-11入院进行血常规、血氨、血乳酸、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未见异常。2018-03-13行24 h动态脑电图示:持续性爆发、抑制图形;爆发段为高波幅杂乱尖波、尖慢波,持续2~3 s,右半球显著,抑制段为低波幅混合波,持续1~3 s(见图1)。结合患儿为新生儿、频繁及难以控制的强直痉挛发作的临床表现、典型爆发-抑制脑电图及运动发育落后,诊断为OS。予以丙戊酸钠、苯巴比妥抗癫痫治疗后,患儿抽搐控制欠佳,此后患儿多次因反复抽搐来本院就诊,随访期间抽搐未改善,在出生后第5个月死于癫痫持续状态。

2 基因突变分析

2.1 血液样本采集 取得患儿父母签署的送检知情同意书后,采集患儿4 ml及患儿父母、姑姑各2 ml外周静脉血,置于含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抗凝试管中,送往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进行WES。

2.2 WES 采用Qiagen Flexi Gene DNA Kit提取试剂盒(德国Qiagen公司)提取血液样本的基因组DNA。采用Sure Select Target Enrichment System目标序列富集试剂盒(美国Agilent公司)制备目标基因DNA文库。将制备好的基因组DNA文库杂交至靶向特异性捕获文库。应用NEXTSEQ 500测序仪(美国Illumina公司)测序。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基因致病性的判断 将测序平台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序数据通过工具BWA(v0.7.15)进行匹配比对,通过ANNOVAR(v2016-02-01)软件以及注释程序注释变异数据,包括通过RefSeq、Ensembl、UCSC等数据库进行基因相关注释,OMIM、HGMD、ClinVar等进行疾病相关注释,通过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Genomes)数据库、单核苷酸多态性(dbSNP)数据库以及大规模人群全外显子(ESP6500、ExAC)数据进行突变频率注释,使用PolyPhen2、SIFT和MutationTaster 3个工具分析变异对蛋白的损伤程度进而进行突变预测。通过频率及变异类别的筛选以及与疾病的相关关系,筛选出候选突变。

2.4 一代测序验证 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候选突变进行验证。对该样本需要验证的位点及其父母、姑姑的位点进行一代测序验证。

2.5 基因测序结果 患儿存在KCNQ2基因c.581C>T(p.Thr194Ile)杂合突变(见图2,本文图2彩图见本刊官网www.chinagp.net电子期刊相应文章)。对患儿及其父母、姑姑相同基因位点进行Sanger验证,未发现该错义变异,证实c.581C>T突变为新生变异。

3 文献复习

图1 大田原综合征患儿动态脑电图Figure 1 Suppression-burst patterns on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EEG)in the patient with ohtahara syndrome

以“大田原综合征”与“KCNQ2”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08-01,共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2篇[7-8],KCNQ2基因突变致OS病例3例,均为新发突变,其突变位点分别为c.793G>A、c.736G>C、c.1742G>A,均非 c.581C>T 突变。

图2 患儿及其父母、姑姑KCNQ2基因突变Sanger测序图Figure 2 Sanger sequencing validation of KCNQ2 gene mutation in this family

以“Ohtahara syndrome”and“KCNQ2”[Title/Abstract]为检索式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08-01,排除非临床病例报道及临床资料不全的文献,检索到4篇英文文献[6,10-12],KCNQ2基因突变致OS病例20例,均非c.581C>T突变,其突变位点分别为:ZHANG等[9]报道了1例,突变位点为c.1452G>C;MARTIN等[10]报道了1例,突变位点为c.827C>T;KATO等[5]报道了10例,突变位点分别为c.650C>A、c.794C>T、c.854C>A、c.881C>T(2例)、c.997C>T、c.1657C>T、c.1658G>T、c.1682C>T、c.1689C>G;MILH等[11]报道了8例,突变位点分别为c.860C>A、c.926C>T、c.821C>T、c.715G>C、c.881C>T(2例)、c.566G>T、c.2318dupG;均为新发突变。

目前国内外已报道OS患者的KCNQ2基因突变共23例,均为新发突变(100%)[5,7-11]。结合既往文献,本例OS患儿KCNQ2基因c.581C>T新发突变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使与OS相关的KCNQ2基因谱(突变位点)数据库更加丰富和完善,有利于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4 讨论

OS是一种罕见的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起病年龄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内,多数早至1个月之内,临床表现主要为难治性强直痉挛发作,可以成串发作类似婴儿痉挛发作,或孤立性出现,也可有局部运动性发作、一侧惊厥等发作形式[1,12]。脑电图表现为周期性暴发-抑制(高波幅的爆发波和地平波交替出现),清醒和睡眠状态中持续存在,但常在睡眠期更明显,脑电图是本病重要的诊断依据[2]。常伴有严重的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或停滞,神经影像学检查常有明显的异常发现[12]。本例患儿为新生儿期起病,存在频繁及难以控制的痉挛性发作的临床表现、典型暴发-抑制脑电图及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故诊断为OS。患儿无肌阵挛发作,脑电图清醒和睡眠状态中均持续存在典型的暴发-抑制,故不考虑婴儿早期肌阵挛性脑病。患儿发病年龄在1个月以内,脑电图无高峰节律紊乱,故不考虑婴儿痉挛症。患儿持续反复抽搐1月余,补充维生素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血糖及电解质均未见异常,故不考虑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及低血糖、低钙、低镁、维生素B6缺乏症等代谢异常性疾病所导致的新生儿惊厥。因此,本例患儿最终确诊为OS。

虽然目前OS确切的病因仍未知,但大量研究及文献报道证实部分OS与遗传密切相关,主要是指某些基因发生突变致病,多因离子通道异常或蛋白质结构改变所致[3-5,11]。CNQ2基因是编码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基因,定位于20q11.3,含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DNA长约4 kb,KCNQ2基因发生突变,可致钾离子通道功能障碍,通过使神经元阈值降低或者复极化受阻,增加神经元兴奋性,从而诱发癫痫[13]。OS相关的KCNQ2基因突变可对钾离子通道功能造成严重损害,作为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和γ-氨基丁酸(GABA)增强剂的瑞替加滨可通过降低神经元兴奋性来控制癫痫发作[13],故选择性打开Kv7.2/3钾离子通道的瑞替加滨治疗KCNQ2基因突变导致的OS可能更有效[14]。KCNQ2基因突变已被证实为OS的致病基因,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KCNQ2基因突变所致的OS绝大多数为新发突变[10-11,13]。本例患儿 KCNQ2 基因 c.581C>T(p.Thr194Ile)编码序列第581号核苷酸由C变为T,该变异导致第194号氨基酸由Thr(苏氨酸)变为Ile(异亮氨酸),可能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对患儿及其父母相同基因位点进行Sanger验证,未发现该错义变异,结合患儿基因型、临床表型及文献复习,并通过Polyphen2、SIFT和MutationTaster 3种基因软件预测,证实本例患儿KCNQ2基因c.581C>T为新发突变,且为本例OS患儿的致病突变。

OS是癫痫综合征的一种,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癫痫药物、类固醇激素、饮食疗法、手术治疗等。已有相关文献报道使用左乙拉西坦、氨己烯酸、水合氯醛治疗OS有一定疗效[15-17],临床上也尝试使用苯巴比妥、丙戊酸钠、托吡酯、苯二氮卓类等抗癫痫药控制OS抽搐,但疗效不一,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数据证实这些抗癫痫药物对OS的确切疗效。文献报道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一部分OS患儿有效[10,18],还有文献报道表明早期使用生酮饮食(高脂、低碳水化合物和适当蛋白质的饮食)对OS患儿的抽搐控制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对于使用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建议尽早使用生酮饮食。外科手术治疗也是OS患儿的一种治疗选择,尤其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19]。国外已经有多项大脑半球切除术(切除大脑的一侧)治疗OS的临床报道,但疗效尚不明确[20]。OS对药物治疗反应不好,发作后难以控制,预后差,超过一半的患儿死于婴儿期[21],存活下来的多在3~6个月时可以转变为婴儿痉挛症(West综合征)、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或部分性癫痫发作,并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脑瘫等神经系统问题[13]。本例患儿抗癫痫药物控制欠佳,最后于出生后第5个月死于癫痫持续状态。

综上所述,KCNQ2基因是OS的致病基因,KCNQ2基因c.581C>T新发突变是OS的致病突变。对于新生儿期起病,特别是脑电图具有暴发-抑制的难治性癫痫,若未找到明确病因,均建议行基因检查明确是否有基因突变。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实行OS相关致病基因的二代测序筛查有利于家庭优生优育,并能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作者贡献:厉广栩负责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撰写论文;喻树峰进行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结果分析与解释、文章修订;陈明辉、王丹虹、陈秀灵参与文献/资料收集;逯军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和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抗癫痫脑电图基因突变
脑电图检查的到底是什么
MPTP诱导树鼩帕金森病模型的脑电图描记与分析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睡眠剥夺在癫痫患儿视频脑电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抗癫痫药的干预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抗癫痫Ⅰ类新药派恩加滨获准临床研究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