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人文学院 李涛 李萍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下文简称《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意见提出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1]。而人力资源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第一要素[2],因此《意见》中提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措施包括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句容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区”茅山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高的旅游知名度。“十五”规划以来,句容市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各乡镇、各部门的积极性,旅游业已经成为句容市的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人次达134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3.6亿元,同比增长11.96%[3]。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目前有1家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14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8家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各村镇的草莓节、樱花节、葡萄节等旅游节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次调查以句容市14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句容市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决定了乡村旅游点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水平,通过笔者调查,句容市14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从业人员中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共4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4%,本科以上学历5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6%,高层次人才总体数量严重不足。虽然句容市每年参加中国镇江“双高”人才交流会、百家企业高校行、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等活动,实施了“福地英才”项目,但主要是针对农业项目和工业企业进行的人才引进,缺少对旅游行业人才的引进。2017年句容出台了《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及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旨在吸引旅游人才,但落实进度并不理想。高层次人才的缺失导致句容市星级乡村旅游点在整体发展上出现了重复建设、特色不鲜明、缺乏创新性等问题。14家乡村旅游点的主要项目集中在茶叶种植和观赏、瓜果种植和采摘、花卉观赏、餐饮和垂钓等方面,园内高端型、创新型项目较少,盈利能力欠缺。
笔者对句容市14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的调查发现,从业人员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21.6%,26~45岁的占22.3%,46~60岁的占38.4%,60岁以上占17.7%,46岁以上的人员中,65.6%为女性,从事岗位主要是园艺、餐饮和客房等一线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总体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6.2%,高中学历占22.2%,大专学历占15.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造成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导致乡村旅游点的服务人员大多以46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为主,无论是旅游服务的水平还是旅游点的发展空间都受到了限制。
通过笔者调查,目前乡村旅游点一线服务人员的年人均收入在21600元左右,基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在37200元之间。2017年句容市城镇常住居民收入为44015.2元,农村常住居民收入为20527元[3],因此目前乡村旅游服务人员收入略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而基层管理人员收入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相差较大,导致乡村旅游点基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流动率较高,平均员工流动率为28.3%。不稳定的员工队伍导致乡村旅游点总体服务水平缺乏稳定性,只能提供餐饮、客房和导览等基本服务,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人性化服务,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企业培训是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要途径。目前句容市四星级乡村旅游点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培训次数约1.29次,培训时间平均时间约1.43天。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与绿化养护、餐饮、客房和导游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方面。对于其他方面如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礼仪、沟通能力、基层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较少,导致服务人员服务能力存在欠缺,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不足。此外,还存在缺乏资金投入、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培训计划等问题。
乡村旅游企业人员流动率高的关键在于待遇较低,因此,乡村旅游企业吸引并留住从业人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升其工资待遇,而提升工资待遇企业就必须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虽然句容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较好,但多数企业效益并不高,部分企业要靠政府的扶持才能维持其经营,如以花海观赏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点,由于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且时间较短,仅凭花海观赏很难获得持续收入。《意见》中提出了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1],旅游企业在经营中应加强自身“造血”能力,可采用“旅游+”的模式,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民宿、特色集镇和节庆活动等融入到旅游中去,使句容市的乡村旅游成为全产业、全季节、全天候、全年龄段的产品,提升其收入及效益,为从业人员的待遇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句容市的乡村旅游是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在后续的发展上,句容市政府应在政策、公共物品投入、对企业的补贴和统筹协调方面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在乡村旅游的人力资源建设方面应给予支持。应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建立旅游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对引进的人才给予生活补贴、培训补贴;建立旅游人才评定评审委员会和专家库,建设句容市乡村旅游人才信息库,提高旅游人才信息使用效率;完善职能部门流转落实和人才考核督办机制,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动态监测;完善配套的旅游人才评价体系,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结合,开展技能大赛,选拔出优胜者重点培养。
《意见》提出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1]。目前句容市乡村旅游建设缺乏高层次人才,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也亟待提高。因此,句容市应结合当地情况,在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中立足本地,与当地的高校和职业学校合作,从当地旅游从业及相关人员中挑选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同时在选材上注意城市与乡村本地和外地之间的关系。在培训上可以建立三层次培训体系:第一层次主要培训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负责人,这一类人员应有产业发展方面的广阔视野及战略思维,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应起到引领作用,应着重培养其调查研究能力、科学思维方式、决策能力和信息储备;第二层次主要培训政府主管部门的执行人员和旅游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这一类人员主要负责政策和指令的落实工作,应侧重对其理解、执行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进行培养;第三层次主要培训乡村旅游企业的服务人员,主要包括旅行社导游、餐饮、客房服务员、厨师等,主要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每个地区的当地村民对当地的历史、风俗、传统等最为熟悉和了解,同时对于旅游地的情感也最为深厚,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当地的人和风物。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4],因此在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中可以尝试采取更灵活的方式。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家庭经营主体;第二类是村办经营主体;第三类是社会经营主体。单独的家庭经营主体虽然是以村民为主,但由于缺乏规划、资本和创意,其竞争力要弱于后两种。要提高家庭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经营能力可以采用“家庭+村办”或“家庭+社会”的经营模式。如江苏省周庄镇打造的香村·祁庄的旅游产品,就属于“家庭+社会”的经营模式,具体做法是由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买断30年的当地农民自住房,投资将民居造成中高档民宿,同时吸引原住户参与此民居的经营和管理。如此可以吸引许多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回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