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温故而知新”

2019-07-13 01:45林文海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语文教学

林文海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温故知新 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065-01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观点(见《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为师矣。那么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呢?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学生完全成了填充知识的仓库,学生对老师教授的知识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为了应对学校的统考——考试既是考学生,更是在考老师,教师的一切利益(绩效的发放、评优选先等等)都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很难有“新知”,为了应对考试,教师也绝对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新知”,在死记硬背中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列了十条,其中的第四条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即让学生真正做到在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时,更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获得“新知”呢?

一、教师努力做到“不愤不啟”诱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一个劣等教师给人奉送真理,一个优等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也曾说过:“教学生不能将所点的金给他(金子虽多终有尽日),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这说明,要诱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在教学方式上有创造性,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13课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有这么一个句子“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我在讲到这个句子时,先让学生结合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横”字?为什么不用“有”“坐落着”等词,让学生在质疑中,从探究中获得了“新知”,并且学生对当时的病态的中国社会也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教师也很容易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人们也常说,学贵有疑,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带有一定启发性和一定难度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在“疑”的探究中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探究的精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课(不限语文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杂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被动、死记、填充式的教学方法,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来,因此,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强调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再次指出,要“改变课程实践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五步教学法“复习—导入—讲授—总结—作业”,八股文式的传授知识过程,忽视了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解决的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求新意识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一种多向思维方式。运用到学习上,发散思想可以架起由已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提高悟性,变知识为智力,真正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效果。(《发散思维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下))那么,语文老师怎样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假设、途径或答案,让学生在释疑中跳出常规套路,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题方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效果,从而获得新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有意识训练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教师进行此种训练,不能满足于已经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而要在此基础上,继续让学生寻求新的正确答案,直到山穷水尽为止。在人教版(2011年版)《风筝》的课后练习中有一个选择题,我在讲题之前,首先请学生来谈一谈这篇文章收录在鲁迅的哪部作品集中?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创作目的?并告知学生当从多个角度阅读,并且进行小组交流,随后小组内展开探疑、辩论,最后同学中出现了以下观点:选择1:反映手足情,文章反映了“我”与小兄弟之间浓浓的手足情。理由是在学而优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我”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并希望小兄弟把心思用在读“书”上。选择2:反映作者的自省精神,文章反映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理由是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选择3:反映游戏于儿童的意义。理由是: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甚至还有学生抛开课文的束缚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为唤醒像弟弟一样精神麻木的人。理由是结合鲁迅的《呐喊》等文章,以及小兄弟到给“我”的是“无可把握的悲哀”。尽管学生的答案不是尽善尽美,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思维得到发散,阅读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学生也从教师所讲的知识中获得了“新知”。

“溫故而知新”贵在一个“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的贺信(2013年4月)》中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我们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温故而知新”精神,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