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常州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称延陵、毗陵、兰陵,隋朝时改名为常州,一直沿用至今。而就常州的园林历史来讲,最早的私家园林出自汉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根据《咸淳毗陵志》记载,这座私家园林位于常州城西,是一处“山亭”,依据“汉封蒋澄为侯,其后有家焉”的描述,由此可认为这是一座典型的宅第花园。后至隋炀帝时期,炀帝东巡在毗陵郡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又称毗陵宫,距今已有1400余年。
常州是江南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常州园林也曾拥有过辉煌的历史,拥有过众多历史名园,只是不为现代人所熟知,这也与当地的遭遇有很大关系。从南宋至今,常州园林共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破坏,一次是元兵南侵,常州人民奋起抗争,房屋园林毁于一旦,一次是清末太平军与清军发生巷战,许多宅院名园焚毁殆尽。经过明清两代的休养生息,常州又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促进了常州私家园林的发展,李兆洛在《复园记》中说:“吾乡自明中叶以后,颇有园林之盛。”令人惋惜的直至民国,军阀混战,先前的园林也日渐衰落,有少量新园面世,但总体呈衰弱态势。后又经日寇占城,烧杀掳掠。常州城的物质文明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损毁,正是这三次战火使得常州古典园林所存甚少。
止园建造于公元1610年即万历三十八年,第一任园主吴亮,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辞官回乡后,在武进青山门外主持修建了面积约为32000平米的止园,并由晚明画家张宏绘制了一套《止园图》。
止园,不是正园,造园的时候吴亮的母亲仍在世,古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有父母在的地方永远是家之所在。另一方面,止,意为停止,克制。东晋陶潜曾作诗《止酒》,诗人知道戒酒对身体好,但又觉得戒酒会不开心,面对家人的劝诫,只好说“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对此著名学者袁行霈说,此“止”颇可玩味,人之祸患或因不知“止”所致也1。吴亮也恰有此意,在其止园题诗中有两句写道:当其适去时,可以止则止。但得止中趣,荣名如敝履。明确表示了其退隐市井安度晚年的思想。
根据复原的平面图来看,止园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主要的建筑景观分布在左起一二三块,对应西、中、东三部分。布局自然、疏密结合,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精修细剪得草坪,没有花坛,而是采用自然原始的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群、野趣横生,真正体现了道家思想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止园在建设设计中以水为主,水体形态多样包括沟、涧、渡、滩、溪、池等,内部的后开池水与外部河道交汇融合,更具有自然的清新气息。
近年中国园林博物馆,策划组织了“消失的园林”系列研究,拟将已经消失的历史名园重现。并于2017年展览了两件馆藏模型,一件是圆明园,另一件就是明代止园的复原立雕模型。
止园为何能与圆明园一起作为消失的园林中的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复原?止园第一任园主吴亮生于公元1526年,卒于1624年,恰是明王朝由盛转衰处于下坡的时期,但这并不影响江南园林艺术的发展。吴亮的家族在明代被誉为“江右望族”,家族中人多科举出身,吴亮的父亲吴中行就曾为明万历朝名臣,而出身于这样家族的吴亮也曾是官场中一员,后因党争纷沓、相互倾轧,回归乡里,又为便于照顾母亲,这才有了止园的存在。止园的主持修建者吴亮著有的《止园集》收录了他在园中居住时所写诗篇,十分注重铺叙实景,其中的《题止园》诗从第二首开始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了园中景致,吴亮的《止园记》、《止园诗》等都为止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
止园的复原不仅能使其本身让大众所认知,同时,也在宣传常州园林,这个被遗忘的江南古城,也曾拥有众多造园家、历史民园,它也曾在中国园林史上留下了辉煌印记。淡忘只是暂时的,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人们想游历江南园林时,也能想起除了苏州,常州也可以参观江南园林。
经过建筑历史学学者的考证与吴亮《止园记》中所说:兹园在青山门外,与嘉树园相望2。对比确立了止园旧址,位于现常州市区关河中路北,青山路、晋陵中路东的区域,旧址现为商品房住宅区,只剩整体格局依稀可见。
在这样没有实体存在的情况,止园依然值得被复原,该园林修建时期处于明朝后期,王朝的衰败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市民阶级,战乱一触即发,但江南依然繁盛,人口相对集中,人对改造自然充满了渴望,人化自然的程度也随之增加,当时计成的《园冶》还未成稿,但这并不妨碍时人对园林有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夙求。园林的发展与兴盛,是人们在城市生活后对于自然的怀念与向往,园林逐渐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需要一定的经济和物质条件,说白了就是需要人力、物力、经济实力,由此也可认为止园的复原也是江南园林繁盛时期的见证实例,在造园艺术和造园思想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地域性,同时还可以填补明代常州私家园林研究的学术空白。
不要说江南古典园林曾经何其多,就说常州在明清时期也是一座“百园之城”,如今只剩冰山一角,不论前因,只看今朝,止园的复原似乎给了更多消失园林能够重现的希望,事实也确实如此。随着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在全面提升中,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认识到古典园林的复原研究的重要意义。
或许还会觉得现在的城市不再需要古典山水园林的形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再适应于在园林中的生活,也没有必要对于逝去园林抱有过多憧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古人建造园林是为了贴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意境。而现代人日常忙于生计,放假若想融入于真实的山水间,并不会如古人一般困难,无须在城市中享受山林之乐。其实未必,现代生活步伐较快,人们反而更加享受慢节奏的体验,所谓的过“向往的生活”,住在有山有水的蘑菇屋,吃着自己收获的蔬菜水果,如田园女神李子柒般的生活,所期望得也不过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不也正是在追求天人合一。
古典园林的建造是古人对于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体现,当代人同样也会有类似的精神追求,由此也可促进园林的进一步发展与复原,只愿越来越多消失的园林,能够有重现的一天,常州园林能够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对于止园能够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注释:
1.范子烨,潇洒的庄严与幽默的崇高— —论陶渊明的“《止酒》体”及其思想意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0-17.
2.黄晓,程炜,刘珊珊 消失的园林——明代常州止园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12: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