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社会意识形态对中外纪录片人文关怀表达的影响

2019-07-13 13:59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9年24期
关键词:关怀跨文化纪录片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221000)

一、前言

随着纪录片产业逐渐由小众文化走向大众视野,纪录片内容与文化符号的构造与剖析也愈来愈得到大众的关注与青睐。自纪录片产业发展以来,以“真实地记录”为宗旨,纪录片的功用由发展初期的政治宣传工具逐渐演变成时下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

中外迥异的社会发展历程与各自所遵循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其纪录片发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尤其随着人类社会科技进步与中外文化软实力的不断上升,中外纪录片的创作与内容安排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政治思想宣传,而是更多地将目光放在民族文化宣导和价值观传播层面上,其中纪录片内人文关怀的表达与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成为近年来中外纪录片不约而同的侧重点。在跨文化交流愈渐频繁的当下,中外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各自纪录片人文关怀表达层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纪录片中人文关怀表达的重要性

以14世纪到16世纪时期西方盛行的文艺复兴为开端,人们逐渐将眼光从神学、宗教等形而上学的观念转移到“人”的身上,一切的实践活动强调“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体现。这一效果同样应用在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当中,纪录片创作者通过镜头发现与记录人与自然、社会乃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纪录片的镜头不再是简单的记录与拍摄,而是渗透着浓重的人文关怀。时下纪录片不仅仅担当着“记录真实”的作用,同时也是承载社会道义,关注人文发展的重要工具。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应当把弘扬正确价值引导,传递人文关怀的重任当做自身发展的标杆。因此,人文精神的渗透与人文关怀的表达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尤其在国际交流成为时代发展的热点话题,跨文化交流促使全球文化融合与二次发展,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内容同样得到了更加新颖的表现方式。如何将人文关怀通过纪录片这一途径更好得向受众传达重要的发展思想,同样决定了纪录片生命力的关键。

三、中外纪录片中对于人文关怀的表现方式与转变

(一)相同之处

中外纪录片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大多将纪录片重点表现的内容从政治宣传转向自然社科、人文纪录等表现话题,人物传记和自然社会观察成为纪录片时下最热门的选题。中外纪录片在记录时代发展与自然变化的同时,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寄托在纪录片创作中,不仅更多地关注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多样性的发展之上,更从以往公式化的政治范畴中跳脱出来,纪录片不再僵硬地沦为政治党派或是宗教统治的武器,也不再一味地沉迷在历史长河的伤痛之中。例如,中外纪录片在自然题材上争先出现《地球脉动》《蓝色星球》《鸟瞰中国》《看见台湾》等优秀作品,在观察自然变迁与生物习性的同时,纪录片同样也在向观众传达更多的思想:学习自然的发展规律,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处关系。无论是中国纪录片还是世界纪录片在积极进行创作的同时,正在贯彻人文主义进行思想的再深化。

(二)不同之处

1.外国纪录片

以《意志的胜利》和《夜与雾》等具有浓重政治色彩的作品为代表,早期外国纪录片(尤其是欧洲与美国)往往出于政治目的进行人文主义表现,纪录片一度沦为政治控制手段,例如《意志的胜利》中多次展现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和谐美好的画面,极力描绘出希特勒纳粹势力统治下德国制度规范、人民生活幸福的画面。然而,其掩藏在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人文关怀表象之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政治宣传和政党统治。

而随着进入21世纪,外国纪录片的内容选择则更多的关注社会自然与人物传记等主题上。例如,美国导演路易·西霍尤斯拍摄于2009年的电影纪录片《海豚湾》以电影故事为框架,以纪实手法记录了日本太地町当地渔民捕杀海豚的详细经过1。该片不仅在社会敏感时期积极的抛出恰当的话题,同时又交予观众反省自己,强调人与自然正确相处之道。另外,以社会纪实类电影制作闻名的韩国日本等国家,也以《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纪实72小时》等作品将纪实作品中人文关怀推向顶点。相较于欧洲与美国等创作的大型题材的纪录片带来的震惊与撼动,东亚国家的作品更多着眼于社会中不起眼的角色,以更加贴近受众、让受众用感同身受的视角切实体会到纪实作品中承载的社会责任与对人类社会的关注与道德呼吁。

与此同时,在跨文化日渐频繁的当下愈来愈多的国际纪录片创作人同时将目光放到中国。例如,日本NHK拍摄的纪录片《富人与农民工》讨论的是中国存在的严重贫富差距问题、英国BBC制作的《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等皆是将眼光放在了中国的人物与文化,在理解学习的认识中国的同时,人文主义通过跨文化的途径从原本狭隘的个人关怀主义上升到全人类生存与发展模式与思想的表达。

2.中国纪录片

放眼回顾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其人文关怀是从形象化政论的狭隘视野中进行二次回归与深度解读的一次本质探寻。“进入90年代后,中国纪录片开始进入一个新高潮。中国电视曾经经历了长达20年的‘新闻纪录片时代’”2,最初开始发端的中国纪录片以《收租院》、《英雄的信阳人民》作品为代表秉持着真实记录的风格,相比较于同时期的外国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对于人文关怀表现的内容相对较少。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纪录片对于人文关怀的表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张以庆导演的《英与白》来说,平静冷淡的画面表达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英与白的相处模式,由此展现出人与自然生物的和谐相处模式与真挚情感。再而到进入21世纪颇有口碑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它将充满地方气息的工作画面与生活理念结合起来,在表现风味美食主题的同时,同样着笔墨在农民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以及人与人与自然的生存之道之上。

中国纪录片的人文关怀相较于世界纪录片,更多的关注在人文与传统。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涌现《话说长江》《望长城》《丝绸之路》《毛泽东》等优秀纪录片作品,其人文关怀往往体现在局部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历史经验思考等方面。进入新世纪,《鸟瞰中国》《看见台湾》等类似主题的作品却将人文关怀的范畴进行了再思索,在精神高度上上升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层面。

四、中外社会意识形态差异对各自纪录片人文关怀表现的影响

中外纪录片中各自对人文文怀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呈现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带来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给纪录片发展带来了重要的精神赋予。西方文化深受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人文精神浓烈,大多注重个体发展,注意个体发展,提倡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气。因此在纪录片创作上大多选题精准大胆,注重对于个体发展的表现。近来,我们不难在西方纪录片中发现,创作者往往会选用不起眼的主体,无论其有多么平凡,都善于塑造个体生命中不同寻常的价值。例如获创意艺术艾美奖七项奖项,拦获2019年度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记录作品《徒手攀岩》,主人公艾利克斯是攀岩领域的佼佼者,但是独立开这个领域,艾利克斯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青年男子。但是金国威、伊丽莎白·柴·瓦萨赫伊两位导演很自然地刻画出人物身上的独特发光点,将人性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中国纪录片市场,1949年前我国处于长期动荡时期,因此建国之后纪录片创作者恰能通过纪录片向我们传递着铭记历史、政治活动、英雄模范和关注社会阶级力量等富有力量与思考信息,以作为前一阶段的总结与思考。因此我国纪录片人文关怀在当时的阶段仅仅是一个流于表面的形式,创作者过于急切地想将热切的感情传达给观众,从而并没有深刻地挖掘到更大的人文范畴和精神领域。我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领导之下,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化道路,尤以张以庆的《幼儿园》为例,成为富有趣味且暗含人本教育的典型作品。但在早期的探索中,由于经验不足往往出现刻板和猎奇的心态,选题往往选用极端个例,将人本思想理解得过于狭隘。

随着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逐渐向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靠近,纪录片创作理念与风格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以近年来生命力日渐蓬勃的纪录片市场,对于传统的集体向心、民族荣誉的体现重视的同时,将视野同样也放在了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存的思考之上。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国产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在回顾历史和传统的同时,将人类历史与传统文化和民族情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相较于上个世纪一味的专注在风光记录的自然题材纪录片不同,《塑料王国》《航拍中国》《看见台湾》等作品在记录美好风光之外也披露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丑陋的另一面”,进一步思考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生存相处模式,并不断呼吁环保的重要性,甚至将人文关怀由传统的狭隘的视角上升到全人类的范围。

在此之外,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外合拍的纪录片作品正以高速进行发展。中外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接触与融合,给新世纪纪录片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鸟瞰中国》《我们诞生在中国》等作品获得初步成功之后,如何利用跨文化交流优化纪录片作品以及更好的宣扬人文精神成为纪录片行业创作与发展的下一个值得深思与挖掘的问题。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发展与积累,中外纪录片都在不断地实践与交流学习中逐渐摸索出各自的创作模式与价值取向。通过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纪录片的内容选择和精神意义赋予的确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其人文精神的表现内容与方式上。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中外纪录片创作者对于人文关怀的认识程度存在差别,因此在表现角度与探索深度上存在差异,但随着全球文化交流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外对于人文关怀的意识有了共同性的提高,人类的生存与未来展望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

纪录片在履行“记录真实”的最初功用的同时,如何向社会揭露表象之下深层次的“故事”,如何传达富有精神力量的画面语言,将蕴含深度的人文关怀内容通过纪实画面告知受众,唤醒社会,这将是纪录片长久蓬勃发展的关键。

注释:

1.百度百科《海豚湾》.

2.王晶,邢莉.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外纪录片[J].科技资讯,2014,12(35):226.

猜你喜欢
关怀跨文化纪录片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