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 22405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 “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在全球化趋势加强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语境下,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求。在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特点又不脱离传统文化的土壤,使之融入现代生活,对陈旧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恢复其旺盛的生命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完善。2008年6月7日,文化部确定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其中包括了传统美术类的布老虎。
随着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与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实践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途径,恢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活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之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非遗布老虎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恢复布老虎“活力”体现了当代非遗保护进入第三阶段的重要理念,即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不违背布老虎饰品本真性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性保护的方式赋予其时尚性、趣味性、流行性,吸引年轻消费者关注,使布老虎饰品的传承进入活态良性的发展状态,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在我国,布老虎饰品的起源与发展源于人们的虎图腾崇拜。原始社会,人类受制于自然环境,生产力低下,早期人类的思维意识仍处于蒙昧混沌阶段,无法理解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恐惧迫使原始人类歪曲、神化自然现象,将希望寄托于超自然力,于是出现了原始的图腾崇拜。“上古崇拜老虎的精神信仰来源并不是单一的”,在险恶环境中,人类为了获得生存空间,与各种野兽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逐渐对猛兽产生了敬畏、祈求等心理。由于自身的脆弱,原始人对凶猛威武的老虎产生了既恐惧又仰慕等复杂矛盾的感情,虎崇拜借由图腾崇拜的方式逐步形成。
从远古人类文明初步诞生起,带有“护身”、“辟邪”等含义的装饰物逐渐出现在各个民族文化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民间习俗中有较多的遗存,布老虎也是基于上述原因成为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手工制品。为了保佑孩子的健康、平安,民间妇女通过制作布艺老虎枕头、老虎帽、老虎鞋、老虎围嘴、老虎肚兜等饰品,祈福自家孩子强壮、免受灾难等,这是形成布老虎流行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因为人们虎崇拜的敬畏心理及赋予老虎能够驱灾护身的寓意,使得布老虎自古代起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布老虎制作技艺因地域不同形成多种造型风格,但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布老虎的传承呈现不断萎缩的趋势,许多熟悉布老虎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因市场滞销不得不另谋出路,这也导致这一技艺的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城市打工的务工人员较多,村里会制作布老虎的妇女一般都年纪较大,由于制作布老虎耗时长、购买者少、价格较便宜等原因,阻碍了这一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布老虎这一非遗技艺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实施的主体主要是劳动妇女,具有高度的世俗化,其传承的特点是口传心授及各自区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惯例,具有较强的活态性、传承性和封闭性。由于乡村城镇化建设的加速进行,农村不再是闭塞落后的封闭空间,周边的乡镇、大中小城市文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布老虎逐渐从广为流传到濒临失传从侧面也说明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缺少了本土文化的滋养,传统技艺及无形的文化遗产也会失去旺盛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并非一种简单的文化形态,它的存在都是深植于民族、地域文化的传统之中,是地域社会中最具有延续性和活态性的文化事象。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较为凸显的一个特性,体现了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等在传承过程中靠人来延续和发展的特点。在此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常常通过传承人在不违背非遗本真性的前提下,为适应社会、历史发展进行的再创造而实现。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推动非遗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将濒临消失的民间技艺、民间习俗重新展示在大众视野中,恢复其活力,通过树立“非遗+双创”的理念,实现非遗“反哺”与“造血”的机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历史记忆的符号,凝聚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在传承的过程中保留了自身的精神属性,这些具有本真的人文属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巨大价值。布老虎展现出的装饰艺术、审美取向等,都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在其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保留这部分原始质朴的美好寓意,避免为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和满足某些市场需求进行较大程度的改头换面而变成粗制滥造的廉价小商品。在不违背其本真性的基础上进行解构重组,取其形,延其意,融入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时尚元素,使之符合新时代人们对于文创产品的消费需求。在2016年Gucci秋冬男装系列发布中,设计师Alessandro Michele将极富中国民间艺术特色的虎头帽进行大胆的二次设计,在保留虎头帽中护耳、老虎面部等经典元素的基础上,将传统虎头帽系扎的绳带加长并进行编织,形成饱满肌理的纹样,使用针织面料替换传统虎头帽棉布材质更具现代感,以贴布绣和刺绣的方式绣制虎眼、虎唇,帽身部分与虎头刺绣的图案采用了低明度与高纯度的色彩搭配,摈弃了传统虎头帽极富地域特色的高明度高纯度色彩组合。民族的也是世界的,Gucci 男装秀场中展示的虎头帽证明了日本知名设计师原研哉曾说过的:“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本土化资源,是走向国际化最宝贵的素材。”
在传承和发展非遗手工技艺的实践过程中,将非遗资源推向消费市场时存在一些被刻意放大的“去传统化”和“去乡土化”现象,非遗的本真性被淡化甚至被扭曲,在实现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中,非遗产品的开发与设计需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融入多元开放的时尚设计理念,既不背离非遗的内涵意蕴,同时也能使产品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情感诉求。布老虎的民俗文化符号显现了质朴的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根植于生活之上的再生是指导传承与创新这种古老非遗技艺的方式途径之一。在布老虎经典造型基础上,利用拼接、解构、变形延展等设计手法,丰富传统布老虎单一形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与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社会并由特定成员拥有的“实践、表现、表达的知识和技能”,它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创新的。生产性保护主要针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对其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与民众生活相连,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生产性保护是对非遗技艺活态传承方式的保护和延续,是实现非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途径。对于非遗布老虎的传承而言,生产性保护能够有效帮助个人或企业将产品推向市场,进入流通环节,从而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非遗技艺生产性保护显现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是基于传统的创新和融入当下的消费需求的再生产过程。
汲取传统布老虎的制作工艺、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经典元素,融入新颖别致的创作形式,通过生产保护,赋予其精神、物质层面的新时代审美内涵。利用生产性保护将新材质、新工艺等当代技术融入布老虎的实践创新中,一方面汲取非遗传统技艺的养分,另一方面通过新技术的探索实践突破和改良传统非遗布老虎的制作形式,在保留“老物件老味道”的基础赋予时代气息。通过生产性保护衍生非遗布老虎的品类,增加不同人群的消费选择,使非遗贴近百姓生活,在市场流通中产生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延续非遗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民族基因,是民族的根与魂,是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失去了这些就失去了我们民族的身份,因此非遗保护和传承需从小培养。我们要培养年轻人有这种认同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使这种抽象的认同变得可触摸、可接近,变得水乳交融、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方式。非遗布老虎能否在孩子们和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成长,这就需要和时代相契合。在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觉不断提升的新时代,在当今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非遗布老虎可利用时空自由度高的社交媒体、广播影视等渠道,以当今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叙事性的非遗故事,以动手动脚的身体体验,真正将非遗的种子播种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播撒在人们的心里。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艺术化的生活和生活的艺术化,体现了质朴本真的生活和人民更深层的精神追求,从“有形”到“无形”历经千秋岁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在新时代正以传统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作为优秀非遗项目的布老虎,需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丰富而生动表达和文化创意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启迪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忘本来,继往开来,非遗本身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