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300001)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愈发重视精神文化知识的保护与继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非文化物质遗产对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当前时期下,人们对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予了人们更广阔的视野,如何利用数字化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有效利用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朝代更迭和知识进步的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具有年代意义和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象征,它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兴衰,与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然而中国广阔的疆域使得收集和保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极为困难,虽然数字化的发展日益迅猛,但在许多落后地区仍然无法普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因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的更新越来越快,巨大的工作量和效率低下使得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难以为人所了解,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各种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气息的技艺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渐渐流失,大量的传统风俗习惯由于现今的快节奏生活而被人们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改善工作结构,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工作的高效性,确保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被人们发现并传承下去。
在数字化应用广泛的今天,数字化普遍运用到了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但对于非盈利性的文化保护方面的应用仍然停留在了较低的水平,往往只局限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信息的简单录入和统计,无法保证各地区的遗产条目都能得到同步和共享,群众无法通过简单方便方式的查看详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有关部门也只能通过繁琐的调查完善信息,无法通过更多的社会人士进行纠错和完善,而数字化的运维往往需要与时俱进的框架做支持,现阶段文化遗产方面无法得到等同于高新产业的重视,技术无法支持高速发展的技术与科技,简陋而落后的数据库系统更易出现漏洞和错误,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提高了维护的成本,浪费了更多的资源。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生活模式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使得青少年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渐渐失去了对古老的传统文化的兴趣,迫于生活的压力,除非世代精于某类技艺,否则很少有人能够怀有足够的热忱之心,坚守一种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文化遗产,因此,伴随着受众人群逐渐老龄化得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政策与模式,传统手艺人只会越来越少,最终所造成的结果显而易见。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起点,文化传承人为关键,媒体与创意文化公司为杠杆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运营新模式,当前低效的产业链使得国家提供的资金不能够得到高效的使用,社会各界无法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文化公司的展演,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的文化与技艺,进而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和传统文化的传递。在人民日益增产的文化需求下,文化事业部门应当把握机会,努力寻求模式的突破和与其他部门合作的可能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不但需要专业人士的维护,还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守护,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优方式便是去了解并乐于传承它,相关部门应当树立保护与传承观念,在切实出台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结合数字化的时代特点,通过多种方式联合宣传,开辟新型的商业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商品特色中去,在宣传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给予所属部门物质动力,提高了员工与传承者的积极性。如: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融媒体、微博等方式进行网络宣传,对于绘画、区域语言等非物质的艺术文化则可以寻求商业合作,与服装品牌、日常家用甚至是汽车品牌进行联名,实现在中青年群体的捆绑宣传,有效提高了受众群体的丰富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国家应当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数字化在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占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云端共享平台,使得全民皆可提交自己所见所闻的文化遗产,进而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筛选出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与探索精神的文化遗产,加以录入和整理,使全民加入到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上去。同时,应当研发简洁轻便的操作平台和搜索引擎,配以实时反馈模块,使人们能够通过简单的搜索了解到最全面的文化知识,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建议或纠正存在的错误,大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确性和普及性。
面对日益严重的继承者匮乏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逐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者的福利待遇,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进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运用上来,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在校园中普及宣传文化知识并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特色课程,吸引广大学生的兴趣。同时,文化单位可以开展面向社会的文化遗产免费学习和实践的多种活动,加以数字化技术,实现网上教学展示,吸引人们在日常闲暇时光中,足不出户的了解和学习传统的技艺与习俗,开拓自身的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由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共同决定的。有关部门应当在不损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寻求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补充。通过与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兴的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减少不必要的步骤,建立新型产业模式,将抽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更广泛的宣传模式和更加精简高效的体系传递到人民大众之中,提高经济效益,完善产业链的构成,同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初衷,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准则,避免通过只看重经济效益而对文化遗产进行大肆改动的行为来迎合部分群众的喜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被人们所重视,相关部门应当树立法律意识,完善法治观念,提高检测与监察的力度,重视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的同时,各部门应当切实加强保密措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漏洞盗取文化遗产知识所有权,进行不法交易,破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现代数字化的发展一方面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多种全新的模式和路径,相关部门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完善整理遗产名录,提供给广大人民接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针对知识产权问题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对文化知识的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全体中国公民的共同守护和努力,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一直走在探索更加完善的体系和制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