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媛 刘春娇 陈咏梅 赵春艳 张辉
尿潴留是宫颈癌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尿潴留是指用力排尿后,膀胱内参与尿量≥100 mL[1]。尿潴留多发生于手术后6~8 h。有资料显示,尿潴留发生率因手术方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发生率为5%~52%[2]。尿潴留不仅会给患者身体和精神带来负面效应,还会对手术本身造成不利影响,如延缓外阴切口愈合、引发尿路感染等[3]。由于导致宫颈癌切除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本研究收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30例,分析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干预体会。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0—2018年收治的接受宫颈癌切除术的患者146例,剔除病例记录不全、失访和无意愿参与调查的患者,最终本研究入组宫颈癌患者13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审查部门批准。
1.2.1 数据采集 包括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处理、手术过程、并发症、后续治疗等内容,并进行汇总分析。依据是否出现术后尿潴留分为观察组(有尿潴留)68例和对照组(无尿潴留)62例。
1.2.2 数据分析 采用SAS 9.4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然后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4]。
2.1 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手术切除范围、留置倒尿时间、术前尿路感染、术前功能锻炼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切除范围、术前尿路感染、术前功能锻炼是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3 多因素分析 多单因素分显示,仅年龄、术前尿路感染、术前功能锻炼是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正常生理情况下,当膀胱内压增加至1.765 kPa(18 cmH2O)时,位于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会把神经刺激传导至骶髓的排尿中枢,使人体主观有排尿需求[5]。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膀胱内可能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或者排出不彻底,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尿潴留。尿潴留不是独立的疾病诊断,而是一个症状词汇。尿潴留临床表现为膀胱膨胀隆起,下腹部胀痛,急于排尿,但又不能排出,伴肛门部疼痛、下坠,腰骶部憋胀,患者辗转不安,非常痛苦,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6]。宫颈癌患者更容易在切除术后发生尿潴留,主要是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大,耗时较长;而且骨盆内内脏神经及肌肉组织复杂,易导致损伤,术后出现交感神经和(或)副交感神经支配障碍;加之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易引起神经反射性尿潴留,因此其尿潴留发生率较高[7]。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表2 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3 多因素分析结果
导致宫颈癌切除术后尿潴留危险因素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患者因素,如年龄、泌尿系统疾病史;二是手术因素,如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等;三是麻醉因素,如用药剂量、注药部位、麻醉方式等[8]。本研究中,我们旨在对宫颈癌切除术后发生尿潴留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心得体会。我们收集了130例宫颈癌手术切除病例,依据是否出现尿潴留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切除范围、术前尿路感染、术前功能锻炼是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单因素分结果显示,仅年龄、术前尿路感染、术前功能锻炼是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结合近年来护理实践体会,认为有效预防宫颈癌切除术后尿潴留的发生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3.1 盆底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 建议采用仿生物电刺激辅助治疗方法,配合生物反馈模式开展锻炼,30~45 min/次,2次/周[9]。
3.2 盆底肌肉收缩锻炼 主要锻炼的肌肉组织为肛周肌肉组织,收缩≥3 s/次,之后放松10 s,持续锻炼以20 min为1组,进行2~3组/d[10]。
3.3 排尿功能锻炼 坐位排尿,放松盆底肌肉,收缩腹部肌肉,憋气用力或用手按压腹部,帮助排尿,1组/30次,10组/d。
3.4 预防尿路感染 强化留置尿管期间的会阴护理,定期更换尿管。鼓励患者多饮水,1 000~1 500 mL/d。此外,需要定期复查尿常规。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针对宫颈癌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提前干预,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患者,术前应注意预防尿路感染,尽早进行盆底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盆底肌肉收缩锻炼和排尿功能训练等,以期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