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辫换短发”:民国理发花样多

2019-07-12 05:37
文史博览 2019年5期
关键词:隐语灯柱剃头匠

民国后,中国人长辫换短发,这样一来,理发业发生了极大变化,理发师傅的剃头担子纷纷转变成了所谓的“厂子铺”。

“厂子铺”就是民国时期的理发店,就是在理发店里安上靠背椅子,对面的墙壁上挂起一面方形的大镜子,理发师穿的围裙由过去的青布或蓝布改成了漂白洋布。理发用的洗脸盆是苏白铜或白瓷盆,天热的时候,理发店的天花板上还挂了几排木框架,中间夹着一排扇子,拴上麻绳,由小徒弟来回拉动绳子,扇风纳凉,一般人叫它“土电扇”。

为了提升档次,理发店还多请擅长书法的人写招牌,什么“兴隆剃头铺”“容美厂子铺”等。而且,理发店还聘请理发高手“加盟”,当时称为“剃头司务”,收入按老板六理发师四的“四六开”分账。这种规模和气派自然比清朝时期的剃头担子大得多,因此,生意十分兴隆。

理发的工序也进一步考究起来。当时理发店的从业者又公议了一个理发业的行规,规定每到腊月初八至除夕夜,理发收双倍的价钱,由理发店的小徒弟敬顾客一支“哈德门”香烟,客人给点小费,这种小费由师娘、师哥大伙儿均分。

不过,民国初年,人们的思想还是很落后和守旧的,当时的女子是不敢进店理发的。这时,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理发行当为她们提供服务,理发师全是广东、扬州、苏州、上海的女子,称为“梳头婆”。这些做理发师的女子原是在大都市替富宦家的太太、少奶奶、小姐梳妆打扮的,有的则为名妓梳妆。

由于民国时期理发业的日益兴旺,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首先是理发店的标志。除了在大门上面安装霓虹灯招牌之外,还在门上竖立一根红、白、蓝三色相间的旋转灯柱,十分醒目。夜间,这种灯柱发出耀眼的灯光。据说,这规矩是从国外传入的。

其次,是小理发店和挑剃头担子的以及背剃头箱的发明了“罗祖帮”的通用隐语,用牛、月、汪、则、中、辰、星、张、崖、足代替一至十的数字。比如,理发的同行问:“你今天搞了多少个把头?”回答是:“月中把。”意思是问挣了多少钱,回答挣了两块五。若是回答:“则的几。”就是挣了四块多。

其三,因受到理发店、美容院的冲击,背箱子的剃头匠在城市难于求生,便去偏僻的乡镇和农村寻活儿,有的剃头匠专做“单看耳(给别人掏耳朵)”和推拿舒筋的生意。到了一个地方,向同行说隐语,依照行规可做三天,维持生活。

到了抗战中期,美、苏、英同盟军军事人员来到成都、昆明、桂林、西安等城市,理发店的生意更是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当时,电动磨面、吹发、烫发、染发纷纷出现,各种新式发型层出不穷,比如“空中堡垒”“大小香蕉卷”“骑士”“好莱坞明星”“出水芙蓉”等,让人眼花缭乱。

猜你喜欢
隐语灯柱剃头匠
日本红绿灯突然倒塌,元凶是狗尿
天空之城
连接天地的灯柱
读史长智商:我的“隐语”你懂吗
淳于髡:我的“隐语”你懂吗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隐语
剃头匠
剃头匠
隐语识歹人
乡下剃头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