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煦晨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在新时代下,城乡居民非常注重身体保健,要么坚持晨练,要么奔向健身会所,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体质、消除疲劳,同时也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氛围的形成。不难发现,我国未来社会体育事业将会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相关负责人员必须明确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打造更多能够适应现代体育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不断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冲出传统体育竞技模式的滞后性,逐渐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将“终身体育”理念落实到位,不断开拓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本文着重研究市场导向下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
大体上讲,社会体育专业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注重专业的应用性,又注重人才培养的创新性,这一切表明社会体育必须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创新”不但是当前社会追求的理念,也是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体育人才培养,都要适当地渗入“创新”的元素,努力做到与时俱进,抓住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不断增强学生在这方面的创新能力,为当前体育市场的最新需求添油加醋。从社会体育创新人才的特征来看,主要包括2 个方面:一是将体育产业链与社会体育专业学习进行融合,二是将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体育实践应用进行融合。只有这样,社会体育创新人才能会拥有最基本的社会体育业务技能,才有希望成为现代社会体育的创新人才,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体育产业顺应时代需求,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加大自我革新力度,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这就使得社会体育产业需要更多的体育人才。然而,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工作效率低下,很难在现有基础上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其结果是原地踏步走,没有任何见效,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无法胜任更高层次需求的体育工作。与此同时,《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推动了社会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了健身运动的行列,即体育人口数量猛增。尽管我国体育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缺乏一批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为其服务,突出体现为市场需求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极不协调,这一切都要求尽快制定社会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划。
“社会体育”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尽管许多人都对它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与研究,但至今还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通常来讲,人们都把“社会体育”与大众体育、群众体育联系在一起,认为三者就是同一个概念,因为它们都是区别于竞技或学校体育以外的内容,这样的理解也不足为怪。从本质上讲,社会体育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以及所有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行业,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易于对其进行准确定义和归类。另外,由于我国的社会体育起步较晚,且发展极其缓慢,像婴幼儿体育、家庭体育等都为新兴体育产业,直接导致我们对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存在概念不清、结构不合理的种种问题。由此可见,当前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缺乏明确定位,培养内容不合理,抑制了社会体育对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直接导致市场上部分社会体育职位的空缺。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一切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倾向,我国社会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也在不断延伸,多元化、多层次的运营趋势也十分突出,这种局面下的人才需求结构自然就变得更加复杂,急需一批拥有各方面技能的优秀体育人才。实际上,我国体育界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方法不正确,特别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模糊不清,如大部分教练员都认为社会体育人才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于是就大量融入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学内容,而忽视了社会体育专业的核心要点。很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向达不到市场导向下的人才需求标准,最终使得社会体育人才不能全面掌握社会体育人才应当具备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技巧,直接导致人才供给落后于社会体育市场需求。
作为社会体育创新人才,其创新点在于服务社会,只有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时代步伐,突出社会体育服务的亮点,才能真正满足现代人的体育需求。据了解,在许多高校,30%左右的毕业生直接从事社会体育工作,40%左右的毕业生去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剩余30%左右的毕业生则从事其他行业。该数据表明我国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社会体育工作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体育人才就业渠道有限,一旦寻不到工作,部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不得不转行;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学生就业观念滞后、择业标准过高等的影响,极易形成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付出得不到回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体育产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社会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充分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特点,创办特色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作为培养体育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体育院校首先要适应社会需求,注重学生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强调“一专多能”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让他们真正成为“多能型”的社会体育创新人才。其次,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指导,从思想上纠正他们错误解的就业观,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要紧密联系企业,让学生实时了解社会体育就业市场的需求动态。最后,创建“校企合作”的教育平台,争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贴近市场需求的社会体育课程设置,以便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市场导向下社会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化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一是体育教练员或体育教师需要将理论课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相结合,合理地采用直观性较强的媒体课程内容,给学生一种新颖的听课方式,以这种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大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并采用先进的同步摄像法教学补充传统的人体示范教法,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动作,清晰地分辨体育项目。再次,教育部门要科学地调整社会体育人才考试评分体系及评价体系,实现社会体育专业考试和人才评价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有效考核学生的各方面素养。最后,提高选修课的授课比重,将社会体育专业学科与边缘学科进行交叉渗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不断满足现代社会体育市场对创新人才能力的要求。
体育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它对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强健的体质,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学习、生活与工作,才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从我国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整个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十分落后,像教练的业绩考核只注重“中国特色”,严重脱离国际标准,没有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无法增强社会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为此,政府必须转变职能,逐步下放相关权力,完善社会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一要根据社会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立足当前,着眼于体育市场发展的未来,不断优化体育资源的配置;二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层层推进社会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创新,提升社会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人才不断涌现,以不同的参与动机在各大体坛崭露头角,而社会各界更希望提拔和栽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运动员,只有他们才能担当体育创新的重任,即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至关重要。首先,要求用人单位与学校教练或教师进行双向选择,以契约等形式为基准,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充分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用工制度,鼓励双方都能全力履行各自在社会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责。其次,强化激励政策,一是“薪酬”方面,需要以教练员的业绩考核为标准;二是“福利待遇”方面,应当以辅导员和教练员能否积极响应、配合、创新培养模式为评价标准,这样有助于增强市场导向下社会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市场导向下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国家体育部门必须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育人措施,丰富体育人才的知识文化体系,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的体育创新人才。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着体育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决不能以“量”取胜,而是要求社会对体育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朝着“质”的方向发展,全方位培养体育人才,从而为社会体育人才的就业、创业和健身消费市场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