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旭,徐元玉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和措施。2016 年10 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制定。提出要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2017 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针对14~35 周岁的青年,强调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求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并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4]。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体育课程的改革从目的上来说是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然而从结果上来看差强人意。现阶段,从整体来说我国青少年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发育指标呈上升趋势,但是速度、耐力等身体机能素质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学生在进入大学教育之前,高考的硬性指标及文化课程繁重等因素导致学生的体质发展不达标,体育锻炼意识缺乏从而使大学公共体育课开展的难度增大,效果不明显。如今高校体育更是受到高校教育的冷落,其原因不在于项目本身,而是学生和社会的普遍认识发生了一定的偏差,因而对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整体方向不够明确。高等学校肩负着研究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学生的体质状况好坏关系着学生在校时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及毕业后能否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因此,深入分析高校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与要求及所存在的问题,明确青少年体质健康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高校体育工作,弥补薄弱环节,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强调终身锻炼,学会科学的锻炼方式以及强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中:大学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 个学期共计144 学时),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 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min。大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 人,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根据具体环境安排课程,教学方法要求多种多样。教学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3 个方面。《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提出体育课的考试内容要反应学生的心肺功能,学生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明确地提出了关于学生健康体质锻炼的基本内容要求[8]。
2.2.1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不明确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在体育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高校中实际的体育目标更为重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忽视了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教育的实践。因此,部分的高校学生虽然意识到体育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以及对自身缺乏、健康的促进等问题上随波逐流,在运动项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都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2.2.2 高校体育设置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性
为了有效地课程的安排,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必须以《纲要》的课时标准,结合各自学校的情况,安排合理的课时,以达到预期所要的效果,课的人数需要合理的安排。现如今,高校普遍存在课时安排不足,人数超出规定范围的情况,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影响了学生锻炼的水平。
2.2.3 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及针对性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及手段太过陈旧是当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部分教师未能意识到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依旧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中,教师过多的重视竞技体育的教学,其中项目技巧练习过多而运动负荷过小,有氧与无氧运动比例严重失衡,使高校体育教学无法达到科学锻炼的效果 。而有些体育运动教学项目内容难度过高, 学生无法适应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在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性,学生在进行自主选课中也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选课,这就容易造成课程的不确定性,学生学习容易半途而废。
2.2.4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受《纲要》的影响,虽然有评价体质健康的方法及标准,但趋同与其他教育课程的作用和功能,更多予以语言的表述或定性理论的指导;高校体育课程在进行教学时,教学评价是最后的环节,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末端。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 考试成绩由学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来评定,而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往往也会忽略理论知识的评价,使学生不能充分的掌握技术动作的原理及核心。另外,在教学评价中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体,而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往往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其实这也是一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所以不能发挥评价的全部作用。再次,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在学习课程时的表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应该受到评价。最后,课程中最容易忽视将教学评价结果向学生及时反馈,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就会大打折扣。
课程的目标设置应根据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方法进行设定,坚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属性及功能效用,强调身体活动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目的。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同时结合科学理论的指导方法,开设具有自身发展重点及特色体育课程,同时强调身体练习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身体练习,获得有效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教师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下,安排课堂人数,控制在标准的范围之内,保证课堂的效率。在安排课程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时,注重学生在每节课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使充分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参与度,保证在充足的课时中,学生可以学到知识,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锻炼水平。
首先,实施分类教学。对学生进行身体基础的判断,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状况,根据体育锻炼的内容、功能等实施教学。在选课之前,教师需要对所有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并让学生通过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但是,学校的体育课程的教学选择性应当有所保留,而不是完全地交给学生,过重于娱乐,忽视体育锻炼的本质。其次,学校大力开发课堂资源。引进更多的体育锻炼设施,开设更多有趣的体育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康为主要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推出不同的体育训练方法,强化体育教学体制,做到真正为学生服务。在校期间培养一项或多项体育兴趣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基本的体能保障。
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应根据学校的教育现状制定合理的目标,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要求,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以达到对教学产生最大的支撑和帮助,能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锻炼中去,促进体质健康的发展。
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大事,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影响到青少年的自身发展。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被忽视。因此,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与运动兴趣是高校体育教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还需广大体育教师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