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华
(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柔道运动管理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柔道运动自1979 年引入我国至今已有30 年历史,辽宁柔道自1992 年庄晓岩获得中国首块柔道金牌,至此开启了辽宁柔道在历届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队争金夺银的序幕。辽宁柔道尤其是女子柔道一度成为全运会乃至奥运会的优势项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改变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等因素的影响,辽宁柔道后备人才的实力已经呈现下滑趋势。我国竞技体育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受到普遍关注 。因此,辽宁竞技柔道项目想要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2021 年和2025 年全运会实现重大突破,必须破除后备人才培养和发展过程中的阻滞,保证人才数量,加强人才培养质量。
辽宁省各级体校竞技柔道后备人才发展困境及相应对策。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需要在沈阳市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关资料为本研究奠定理论支撑。
1.2.2 访谈法在2018 年辽宁省县区青少年柔道比赛期间各市体校柔道教练以及运动员进行深度访谈,详细了解本研究相关问题。对体校主管招生部门领导进行走访,了解真实信息。
1.2.3 总结分析法对调研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深入剖析辽宁柔道后备人才发展的桔梗与困境。
2.1.1 基层后备人才资源匮乏,选材过程流于形式选拔基层训练的运动员数量是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当今社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呵护已经从城市蔓延到农村。高考指挥棒的定位基本成为所有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向,从城到乡的越来越少有家庭愿意让孩子从事竞技体育训练。辽宁柔道项目在基层选材过程中发展学生和家长对柔道项目的认识存在盲点和偏见、不支持甚至抵触和拒绝的情况。基层教练员在选材时只能是通过简单的经验选材、目测、表面上是在对运动员进行选择,实际上几乎不存在选择的余地,因为教练员想选择的人数往往大于参与选材的学生人数。究其原因,首先就是柔道项目体育文化传播和社会认知程度低,很少有人了解柔道项目始于礼、终于礼的相关文化特征,项目推广和社会影响力严重不足。其次是跨界选材、跨项选材在柔道项目中难以实现。教练员表示希望从田径投掷项目、举重、摔跤等项目选择运动员,而这些项目的基层选材工作同样捉襟见肘。在基层选材可选择数量上的劣势严重制约着辽宁柔道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辽宁柔道项目省二线队曾经尝试在外省选材后进行培养,但在向上一级输送过程中出现“内部矛盾”,即一线队的选拔条件是省内比赛前3 名和全国比赛取得名次,而引进的外省运动员由于注册等原因无法参加辽宁省内比赛和全国比赛,因此造成引进和自身政策上的自相矛盾,严重影响引进后备人才的发展和数量。
2.1.2 基层训练水平良莠不齐,后备人才质量困境凸显运动队伍水平的高低,与教练员平时的训练、管理和比赛的临场指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柔道运动强调技战术的临场多变与合理,必须注重基础训练中摔柔感觉的培养和技术训练的规范性。柔道教练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专项技术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运动员技术培养能力。在走访辽宁省级运动队教练和主管领导时了解到辽宁柔道基层训练存在一定问题。基层向上输送的运动员技术水平的短板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基础技术存在很大问题,必须对运动员的基本技术进行纠正。省级教练员表示很多运动员的错误技术已经形成动力定型,纠正并形成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需要的过程往往比初学者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训练资源的浪费。基层教练有一半以上年龄超过50岁,其掌握的技术大多停留在20 世纪80年代的水平。而教练员参加培训倾向于省专业队教练,入门条件有职称等级限制,而职称等级较低的教练员又大多是急需学习提高的基层教练,因此造成补齐基础训练短板的困境。
2.1.3 训练环境和医疗保障困境亟待改善训练环境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场地设施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在座谈中绝大多数基层教练员表示,由于体制内经费分配等问题柔道项目基层训练的场地器材陈旧不足、设备条件的更新缓慢甚至停滞。很多柔道队需要和田径、举重共用力量训练场地器材,有的则与摔跤队穿插使用训练场地,训练环境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训练的效率和质量。在没有赞助和社会资金注入的情况下,仅凭政府拨款难以改善和提高训练条件,资金和限制成为柔道后备人才培养的又一掣肘。
竞技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难免出现伤病,部分体校的教练不能做到及时合理的处置,校内医生的水平和医疗设备也不能满足治疗和康复需要甚至是形同虚设。导致部分运动员甚至是优秀苗子运动员遗留伤病甚至退出柔道训练。受伤病困扰的运动员在继续训练或输送到上一级训练单位后有的不能承受训练负荷,有的则出现“夭折”现象。医疗服务的不足亦成为后备人才流失和高“淘汰率”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
2.1.4 输送渠道单一,培养目标舛误,育人困境明显辽宁柔道人才输送渠道仍然延续着基层体校和业余体校向省二线队再到一线队的单一形式。这种金字塔的培养模式一开始就表明会出现一大批不可能从事专业的青少年运动员。辽宁基层体校向省一线队输送1 人、二线队5 人均可视为省运会获得1 枚金牌,在功利思想驱使之下基层运动员培养过程中不注重运动员学业、超强符合训练等仅为比赛成绩而忽视运动员未来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情况难以避免。虽然在比赛前按照规定运动员都需要参加文化课的测验,但试问这些考试成绩是否真能够代表运动员真实的文化教育水平?美国( NCAA)宪章中写道:“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力、享受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运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后备人才的运动员首先必须被视为处于成长进程中的青少年并以国家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发展方向,只重视运动成绩进行培养不但违背国家对青少年的教育思想而且严重忽略了运动员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青少年诚然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素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才是正确的培养方向。
2.2.1 完善培养体制,拓宽培养输送渠道,建立科学的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固有的培养体制正在逐步变革,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王旭获得中国在奥运会女子摔跤项目首金,清华大学田径队打造多名中国飞人的事实说明高校与专业运动队同样具备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能力。在原有培养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后备人才输送和培养的多元化体制,根据俱乐部和高校的需要输送一定数量的后备人才,既能缓解后备人才培养资金和硬件的不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后备人才输送渠道单一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指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全面坚持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开放原来固有的单一项目三级训练网封闭模式,让社会、各个专业运动队共享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同时也让社会资源和各项目专业运动队的资源被后备人才共享。柔道名将孙福明出身田径投掷项目、中国女子摔跤首金王旭曾是柔道选手的实例说明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成才之路上已经起到重要作用。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要贯穿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摒弃一切为了运动成绩的片面思想。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成绩、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全面发展,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打造成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2.2.2 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全面发挥教练员作用,突破育人困境辽宁基层柔道教练员学历水平基本为本科以下。学历是反映了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并且是反映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教练员的学历代表着曾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也预示着其训练、科研的潜在能力。教练员的工作特点使其无法长时间离开岗位学习深造,只能通过短期的进修提高知识水平对学历教育的不足进行补充,教练员岗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对教练员的培训,在培训中解决训练实际问题,强调教练员培训的实用性。提高教练员对训练过程和训练质量的掌控、训练后恢复手段、降低伤病发生等能力,最大限度降低运动员“淘汰率”。同时还要提高教练员育人思想和能力培养,为后备人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2.2.3 宣传柔道项目价值和魅力,推广项目,打破无才可选的困境柔道强调“以礼始,以礼终”,对“礼”的不懈追求,这使得柔道运动对练习者的道德教育贯穿始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友善”。“精力善用、自他共荣”是柔道追求的最高境界。“精力善用”强调最有效的发挥身心力量,“自他共荣”强调的练习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与他人、社会共同发展。可见,柔道项目不但契合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还兼顾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柔道在创建初期确立“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基本技术原理,在比赛中更要尊重对手与裁判,在激烈对抗下提高身体素质,在规则和裁判的监督下恪守纪律,具有身体和思想双重教育价值。柔道的魅力在于它运用的文雅而灵活的力量,强调人脑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并非单纯力量的对比。综上,柔道运动并非是粗鲁的力量对抗而是高雅的刚柔并举,对人的身体和大脑都能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
竞技体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表演结合专业解说、免费教授技能等手段让柔道运动走进校园、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实现“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体现柔道的锻炼价值。学习山东中日友好道馆模式,在训练后开放运动队场馆进行柔道运动技术施教,在适当收费对训练经费进行补充的同时又能吸引更多的大众参与。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以此充实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从而在发挥柔道运动价值,展现柔道魅力。当社会以及更多人参与其中,柔道项目就可能具备更好的群众基础,具备更多的可训后备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