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清代乾嘉时期的性灵派大诗人袁枚与苏州吴江黎里古镇颇有缘分。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放,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为官勤政颇有名声,然仕途不爽,因此,三十三岁时辞去江宁知县,于南京小仓山购买原属江宁织造隋赫德的“隋园”,改建为“随园”。袁枚是清代中期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袁枚在随园度过近五十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选随园诗话,发现文学人才,广收诗歌弟子,桃李满天下,人称“随园先生”,为当时诗坛所宗。
作为清代乾嘉时期“性灵派”诗歌领袖,袁枚总领乾嘉文苑五十年。性灵说强调诗歌“吟咏情性”的特点,认为诗歌由情所生,诗歌的本质即真实自然地表达感情。袁枚性格开朗,喜好结交各方人士。在随园赋闲期间,袁枚与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诗人广泛交游交往,积极倡导并实践其“性灵说”。因此,其诗歌主张和诗论影响十分深远,所标举的“性灵”诗论更是风靡乾嘉诗坛,开创了清代诗坛清新局面。
吴江黎里古镇位于苏浙沪之要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史载,公元前496年,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槜李之战发生在黎里,两军激战于御儿荡。到了晋代,黎里已有零散的村落;宋元时期,村户遍布,人口渐增;明代中期,居民千百家,已是吴江大镇;清乾嘉年间,古镇更趋繁荣,跻身江南名镇。
黎里古镇人杰地灵,文化昌盛。据《黎里镇志》 载,自宋至清,考中进士26人,举人61人。明清时期,黎里官宦之家众多,硕学通儒,诗画名家,人才辈出,古镇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因此,各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袁枚与黎里的缘分包含好几层关系。其一,他与黎里人、后任工部尚书的周元理是乾隆戊午(1738)同年中举,关系友好;其二,袁枚的侄女袁淑芳嫁给黎里文人陈燮;其三,黎里名士徐达源、吴琼仙夫妻是袁枚的诗弟子,交谊深厚。尤其是,袁枚女弟子中吴江籍的共有3人,其中袁淑芳、吴琼仙2人在黎里。更何况,袁枚的吴江诗友郭麐、徐达源、袁棠、陈燮等都是性灵诗派的代表。袁枚曾应邀来到黎里,留住徐达源家的小眠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黎里行》,描绘出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古镇美景图画。诗曰:
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
花草有静态,鸟雀亦驯驯。从无夜吠犬,门不设司阍。
长廊三里复,无须垫角巾。家家棹小舟,目不识车轮。
勾栏无处访,樗蒲声不闻。丝萝不外附,重叠为婚姻。
不知何氏富,不知谁家贫。更有奇女子,嫁与贤郎君。
双双来执贽,宾宾拜起频。留住小眠斋,款如骨肉亲。
我喜风俗美,更感古谊敦。逝将去故土,十万来买邻。
非徒强张邴,兼且联朱陈。有女此地嫁,有男此地婚。
庶几子与孙,永作羲轩民。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袁枚此诗可谓其性灵说诗歌理论的创作实践,由衷表达了诗人黎里之行的真实感受,盛赞黎里古镇的风土人情,情真而语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开头两句“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点明黎里的地理位置和富于诗意的别称。黎里地处吴江东南部,距吴江县城30公里,向以风物清嘉闻名江南。旧传因村南多黎花,故称黎花里,别名梨花村,后被简称为黎里。“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两句内涵丰富,诗人借用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典故,自比武陵渔人探寻桃花源,引出黎里犹如桃源似的古朴风貌与美好生活。“花草有静态,鸟雀亦驯驯。从无夜吠犬,门不设司阍”几句,突出描写黎里的宁静,静得单纯,静得温婉,静得超脱。在黎里,花草静美,鸟雀温顺,夜晚从无狗叫声,家家户户也不用关大门,俨然一个质朴自然的大同社会。在诗人笔下,这是一块原生态的风水宝地,这是一个安宁祥和的桃源胜地。
黎里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水道纵横,湖荡星罗棋布。“长廊三里复,无须垫角巾。家家棹小舟,目不识车轮”四句形象地描绘出黎里人家尽水乡的特色风貌。走进黎里,一条三里多长的清澈小河将街道分成南北两岸,小桥流水人家,景色宜人。小河窄窄的,两岸相伴的老街也是窄窄的,沿河街道上鳞次栉比的房屋粉墙黛瓦。引人注目的还有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这是一种连接河道与人家可以遮阳避雨的水乡特有建筑。黎里有蜿蜒连绵的廊道三里长,人们走在廊下青石板路上,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清代黎里诗人冯寿朋的《黎川棹歌》对此也有描述:“最好步廊檐比栉,青鞋入市总无泥。”黎里水网纵横交织,舟船是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古镇,临河而居的人家很多,家家户户自备小舟,进进出出摇荡自便。袁枚在诗中不仅绘出黎里水乡特色风貌,而且突出描写古镇的民风十分淳朴:“勾栏无处访,樗蒲声不闻。丝萝不外附,重叠为婚姻。不知何氏富,不知谁家贫。”“勾栏”指固定的娱乐场所,“樗蒲”是指古代一种博戏,亦指赌博。这里的人们生活方式单纯质朴,勤劳安分,加之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家家户户不分贫富,着实令人称奇。这是进一步描写黎里古镇犹如世外桃源般古朴美好。
紧承前面黎里“丝萝不外附”的婚姻状态,接下来,诗人具体描写古镇“更有奇女子,嫁与贤郎君”。这“奇女子”即指闺阁诗人吴琼仙,“贤郎君”是指黎里名士徐达源。这是一对文学夫妻、神仙眷侣。
徐达源(1767—1846),字岷江,号山民,黎里人。乾隆年间,曾任翰林院待诏。然秉性淡泊,不恋官场,在翰林院一年即返里,闭门著述。其工诗文,善绘画,所绘文人画墨梅疏简有度,透出苍凉古意,风格独特。著有《黎里志》 《吴郡甫里人物传》等。徐达源才华横溢,广交名贤高士,所居黎里禊湖,宾朋不绝,与当时的诗坛巨人吴锡麟、洪亮吉、赵翼等均为好友。其妻吴琼仙(1768—1803),字子佩,号珊珊,吴江平望人。生性聪颖,少入家塾读书,爱好诗文书画。其诗歌创作注重抒情,有感而发,独抒性灵,别具一格。经诗友介绍,吴琼仙与徐达源相识相知相爱。乾隆五十三年(1788),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夫妇情投意合,焚香赏画,弹琴赋诗,夫唱妇和,感情甚笃。吴琼仙的闺友、同为袁枚女弟子的袁淑芳赞美徐吴夫妇是“诗禅玉女共传灯”。这一对文学夫妻家临古木之桥,人住黎花之里,朝夕吟咏,彼歌此和,相亲相爱伉俪情深,为时人所慕。徐达源的好友赵翼有诗赞曰:“画眉才子便拈题,香阁联吟到日西。千百年来曾几见,人间如此好夫妻。”
乾隆年间,袁枚应邀来到黎里,在徐家小住几日。当袁枚看到琼仙所著《写韵楼诗稿》时,赞美琼仙诗“天机清妙”。有感于徐达源、吴琼仙夫妇的风雅,袁枚欣然决定正式收徐吴夫妇为入室弟子。对此,袁枚在《黎里行》诗中特作描述:“双双来执贽,宾宾拜起频。留住小眠斋,款如骨肉亲。”“执贽”为古代交际礼仪,拜谒尊长时所携见面礼物。用在这里即指徐吴夫妇作为弟子,拜袁枚为师,双方以师生相称。不难想象,袁枚留住徐家小眠斋几天,弟子款待先生亲如家人骨肉的情景。据说,吴琼仙亲自掌勺,以黎里特产银鱼和鸡蛋烹制出银鱼炒蛋等食品,热情招待袁枚老先生。银鱼炒蛋这道独特的菜肴,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味道清雅鲜美,美食家袁枚食后点赞不已。
《黎里行》尾部,诗人对本次黎里之行感慨地总结道:“我喜风俗美,更感古谊敦。逝将去故土,十万来买邻。非徒强张邴,兼且联朱陈。有女此地嫁,有男此地婚。庶几子与孙,永作羲轩民。”“羲轩”是指伏羲和轩辕氏黄帝。中华民族远古传说中最重要的祖先就是三皇五帝。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排列三皇第一位;黄帝,号轩辕氏,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共主,位于五帝之首。“羲轩”并称,代指中华民族。诗人直抒胸臆,深情地表达自己对黎里古镇的喜爱,进一步称赞黎里民风古朴美好,适宜居住,婚嫁在此,可永作中华民族的好子孙,这像是在为黎里古镇做广告。
袁枚随后在《随园诗话》写下一段话可作为长诗《黎里行》的注解:“余过吴江黎里,爱其风俗醇美,家无司阍,以路无乞丐也;夜户不闭,以邻无盗贼也;行者不乘车,不着屐,以左右皆长廊也,士大夫相互婚姻,丝萝不断。家制小舟,荡摇自便,有古桃源风。”
性灵派大诗人袁枚与黎里古镇的缘分,促成了诗人的黎里之行;诗人走进黎里之后观察细致,慧眼识宝,为黎里留下了堪称古镇广告词的诗篇《黎里行》,为人们认识黎里古镇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黎里行》不仅绘出一幅江南水乡古镇的自然风貌,而且突出描写民风淳朴、娴静祥和的人文景观,艺术地再现了黎里古镇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境界,充满着诗情画意,富有感染力。这真是黎里古镇的幸运!值得加倍珍惜。但愿黎里古镇淳朴民风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