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位于苏州西南木渎古镇的灵岩山,地处太湖之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据传,因灵岩塔前有块灵芝石而得名灵岩山。灵岩山并不高,不足200米,但其拔奇挺秀;而灵岩山闻名于世,更在于其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灵岩山曾是春秋吴国的馆娃宫,相传也是越国奉献美女西施的地方。宋代范成大《吴郡志》载曰:“馆娃宫,今灵岩寺即其地也。山有琴台、西施洞、砚池、玩花池,山前有采香径,皆宫之故迹。”吴人称美女为娃,馆娃宫即美女所居之宫。史书记载,公元前494年,吴越争霸大战一场,结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只好向吴国称臣。为讨好并麻痹吴王,勾践向夫差献上西施等越国美女。吴王夫差欣然接受,并为宠幸西施而大兴土木,建造馆娃宫,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比较完备的早期诸侯王室园林。宫内铜勾玉槛,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从此,吴王夫差于馆娃宫中日夜笙歌、日益腐败。馆娃宫因倾城倾国之西施而闻名天下。至今,灵岩山尚存不少馆娃宫遗迹,包括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响屧廊、琴台、西施洞等,引人探访追思。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馆娃宫诗,供后人欣赏。
盛唐大诗人李白多次游览苏州的名胜古迹,写下了《乌栖曲》 《苏台览古》等佳作。还有一首《西施》与馆娃宫有关。诗曰: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春秋晚期吴越争霸可谓中国古代颇具传奇色彩的一段历史。但凡说到吴越争霸,说到勾践灭吴,就不能不提到越女西施;因为她是名满天下的绝色美女,是勾践实施亡吴九术之美人计的女主。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伐越之战中箭而死,其子夫差继位。为报杀父之仇,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94年率领大军打进了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被迫向吴国称臣求和,并忍辱负重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卧薪尝胆,力图报仇雪耻。《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越国谋臣文种向勾践献上破吴灭敌之“九术”,其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此条美人计谋颇具针对性,得到勾践的充分肯定:“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于是,勾践命大臣范蠡全国选美,在苎萝山下发现绝色美女西施。美人的标准,除了美貌,还需体态美、善歌舞。因此,越王安排专人对西施进行专业培训,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将西施这名浣纱女培训成为一位婀娜迷人的宫女。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特别开心,认为此“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于是,夫差兴建富丽堂皇的馆娃宫来宠幸西施。西施凭借着美貌与歌舞,导致吴王神魂颠倒、日日深宫醉不醒,越王勾践最终灭吴雪耻。
李白这首《西施》开头两句写西施原本是越国浣纱溪边的浣纱女,出生于诸暨苎萝村。苎萝山,位于浙江诸暨南,春秋时期属越国。苎萝山下有浣纱溪,西施的父亲卖柴、母亲浣纱。西施自幼常随母亲浣纱溪边,故又称浣纱女。三四句“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描写西施秀色出众,羞花闭月,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紧接着四句进一步描绘西施的天生丽质,不施粉黛,清秀脱俗。李白此诗比较直白,描绘了绝色佳人西施之美貌,描述了勾践将这绝艳美人献给吴国,西施的绝世容颜让夫差魂魄俱醉。馆娃宫因美女西施而声名远播,吴王夫差也因沉湎女色而国破身亡。唐朝诗人殷尧藩、皮日休等都有诗作咏叹馆娃宫。选录几首如下:
吴王爱歌舞,夜夜醉婵娟。见日吹红烛,和尘扫翠钿。
徒令勾践霸,不信子胥贤。莫问长洲草,荒凉无限年。 (殷尧藩《吴宫》)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
中唐诗人殷尧藩的《吴宫》进一步感叹越兴吴亡的缘由。《吴越春秋》记载,当越国向吴王进献美女时,吴国大臣伍子胥谏曰:“不可,王勿受也。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然而,吴王夫差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谏言,还认为这是勾践效忠吴国的表现。此诗写吴王夫差在馆娃宫日日沉醉于美女歌舞,不信不听贤臣伍子胥的忠告,因此导致越国勾践复兴称霸、吴国灭亡惨祸。
晚唐诗人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构思与众不同。前二句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边轻歌曼舞、通宵享乐,一边摸黑行军、短兵长戟;一边志得意满、毫无戒备,一边出其不意乘虚袭击。在鲜明的对比中,吴越兴亡的缘由蕴含其中。然而,此诗的三四句出人意料地将矛头转向越王,指责勾践只送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这里诗人是运用曲笔明讽越王,暗刺夫差沉湎酒色、荒淫误国,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晚唐吴中著名诗人陆龟蒙也曾寻访馆娃宫,其诗《吴宫怀古》写道: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香径”即“采香径”,位于苏州灵岩山南,通胥口香山。相传,吴王种香草于香山,采香径专为西施与宫女泛舟去香山采香而开凿。此诗毫不客气,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吴国统治者。吴王夫差不仅奢侈荒淫,而且目光短浅,没有战略眼光;任用奸臣,没有识人之明;刚愎自用,没有纳谏的雅量;北上中原穷兵黩武,造成国内民不聊生,民心丧失……“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二句尖锐犀利地揭示出历史真相,表明吴国灭亡之故,并非红颜祸水,见识高超。要知道,历来吟咏西施的诗作多把亡吴的缘故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男性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陆龟蒙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打破了“女人是祸水”这一传统的陈腐观点,闪射出深刻的思想光辉。更有意义的是,诗人吟咏吴宫故迹,不仅是对历史的慨叹,而且也是对晚唐腐败现实的针砭,令人深思。
春秋时夫差所建的馆娃宫中,有条颇具特色的长廊名为响屧廊。《吴郡志》云:“响屧廊在灵岩山寺。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屧,廊虚而响,故名。”屧,即木底鞋,传说吴王让西施等越女吴娃穿着木底鞋在响屧廊上轻歌曼舞。当年,吴王夫差得知西施擅长歌舞时,命人将馆娃宫一条长廊的地下挖空,然后放进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着木底鞋翩翩起舞,脚下就会发出有节奏的回声,清脆悦耳,此廊因此得名响屧廊。响屧廊可谓灵岩山上著名古迹。许多诗词吟咏之,选录如下。
廊坏空留响屧名,为因西子绕廊行。
可怜伍相终朝谏,谁记当时曳履声。
(宋王禹偁《题响屧廊壁》)
君王厌丝竹,鸣屧时清耳。独步六宫春,香尘不曾起。
那知未旋踵,麋鹿游遗址。响沉明月中,迹泯荒苔里。
此夕意谁过,空廊有僧履。
(明高启《响屧廊》)
繁花漫道当年甚,举目荒凉秋色凛。
宝琴已断凤皇吟,碧井空留麋鹿饮。
响屧长廊故几间,于今惟见草斑斑。
山头只有旧时月,曾照吴王西子颜。
(明唐寅《姑苏八咏·响屧廊》)
屧廊移得苎萝春,沉醉君王夜宴频。
台畔卧薪台上舞,可知同是不眠人。
(清庞鸣《吴宫词》)
北宋初期曾在苏州任职的王禹偁,雍熙二年(985)游灵岩山,想到这里曾是吴国馆娃宫旧址,想起那位至今仍被一团迷雾笼罩的吴宫红颜,想起那位犯颜直谏的忠臣伍子胥,想起当年吴王夫差的一时雄霸和瞬间衰亡,诗人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在响屧廊壁上,写下《题响屧廊壁》。诗写长廊虽坏,却因西施曼妙的舞步声,人们千年不忘;而当年那位终朝直谏的伍子胥,急步朝堂,曳履奔驱,谁又能忆起他的忠言,还有他急促的脚步声呢?令人感慨不已。
明初大诗人高启的《响屧廊》也具有精警内涵。诗中的“麋鹿”是个典故。吴王夫差缺乏慧眼,看不清假为臣服的勾践具有卧薪尝胆复国灭吴之心,伍子胥直言劝谏没有效果,因此叹息道:“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意即吴国即将灭亡。高启在此用“麋鹿”的典故,说明吴王夫差沉醉于西施美色,不纳忠臣伍子胥的谏言,最终招来亡国之祸。诗人感叹曾经强大的吴国就在西施的举足之间倾垮了。响屧廊故迹荒芜,明月当空,此时此刻僧人行走廊上的声音,却是那么清晰。历史竟如此富有戏剧性。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唐寅的《响屧廊》也是古今兴衰对比,充满哀婉情韵。
清代诗人庞鸣的这首《吴宫词》还是运用对比手法,构思新颖。“台畔卧薪台上舞,可知同是不眠人”,写吴王夫差频频夜宴荒淫奢侈,而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报仇,同是不眠人,对比如此鲜明,两国的兴亡成败由此可见。史载,吴越夫椒一战,勾践失败后表面上向夫差称臣,用花言巧语忽悠吴王,而内心深处并不甘心,后“闻吴王淫而好色”,便进贡西施等美女取悦夫差,诱惑其进一步奢侈腐败;而与吴王夫差荒淫堕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王勾践则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二十年后,即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终于复仇灭吴,成为新的霸主。春秋晚期吴越争霸这段历史虽然短暂,却是江南地区历史舞台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历代文人墨客往往通过吟咏馆娃宫的怀古诗篇,抒发兴亡盛衰之感,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耐人寻味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