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4月-2018年8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共180例参与本次研究,使用数字随机方法对全部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施行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患者苏醒期间的心率、血压、躁动程度。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压、心率的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值血压水平和心率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基础值对比,两组苏醒值的血压水平和心率水平都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躁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可以降低患者血压和心率的波动幅度,从而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间的躁动反应,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 应用效果; 护理满意度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8.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8-0-02
通常而言,患者麻醉苏醒后会伴随不同程度的焦虑、疼痛、意识模糊等不良症状[1]。在苏醒期间,患者的生理反应也表现为一定的反常现象,例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特别是老年手术患者、幼儿患者[2]。因此,积极护理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9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并且与9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的常规护理效果对比,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4月-2018年8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共180例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95例,女85例,年龄30~80岁,平均(42.62±3.32)岁,麻醉时间1.5~6 h,平均(4.10±0.82)h,術前睡眠时间2~8 h,平均(5.50±0.50)h。使用数字随机方法对全部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各组90例。观察组男45例,女45例,年龄30~80岁,平均(42.62±3.30)岁,麻醉时间1.5~6 h,平均(4.10±0.81)h,术前睡眠时间2~8 h,平均(5.50±0.10)h;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30~80岁,平均(42.50±3.32)岁,麻醉时间1.5~6 h,平均(4.09±0.82)h,术前睡眠时间2~8 h,平均(5.40±0.10)h。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术后为患者监测生命体征,去除枕头,让患者以平卧位休息,并且把患者头部向一侧偏转,唤醒患者,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施行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护理环节如下。
1.2.1 语言唤醒 麻醉后患者进入恢复室内,护理人员可轻声唤醒患者,在唤醒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对某些词语反应明显,则可以重复该类词语,一直到唤醒患者为止。同时需要对患者苏醒的时间、肌力恢复、应激反应等状态进行详细记录[3]。
1.2.2 心理护理 术后探视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主动询问患者术后的感受,耐心为患者的不适感原因进行降解,让患者了解自己病情的情况,从而避免过度忧虑,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及时告知医生患者的不适感,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1.2.3 术后舒适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去除枕头,采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顺畅无阻,及时吸净痰液,同时应防止身体对神经血管造成过长时间的压迫从而导致患者的血压升高。可以采取约束带,仔细调整合适的松紧度。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定时调整,按摩四肢,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对患者的身体状态进行认真的观察,避免苏醒后情绪过于焦躁。尤其是神经中枢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功能障碍的患者,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反应情况,一旦发生躁动,则需立即报告医师[6]。
1.2.4 镇痛护理 术后疼痛感给患者身心带来一定的痛苦,应当给予有效的镇痛护理,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减少患者对疼痛感的关注,例如播放愉悦的音乐,还可以在病房内放置熏香,可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促进晚间睡眠[7-8]。必要时按照医嘱使用镇痛剂。
1.2.5 密切观察动脉血气变化 全麻对患者的动脉血气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麻醉药物的残留影响患者正常通气,容易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因此,需要对患者的动脉血气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尤其是确保患者的呼吸顺畅。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苏醒期间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躁动程度。躁动反应共4个级别,0~3分,分值越高,躁动反应越严重越明显。0分为无躁动。
护理满意度则运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进行评定,主要分为三个等级:非常满意,患者的评分在90分以上;满意:患者的评分在75~89分;低于75分则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与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苏醒期的血压和心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压、心率的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值血压水平和心率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苏醒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基础值对比,两组苏醒值的血压水平和心率水平都有明显變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躁动反应率比较
观察组:0分80例,1分10例,2分0例,3分0例,躁动反应率11.11%(10/90);对照组:0分40例,1分30例,2分10例,3分10例,躁动反应率55.56%(50/90)。观察组躁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50例,较为满意36例,不满意4例,护理满意度95.56%(86/90);对照组:非常满意30例,较为满意20例,不满意40例,护理满意度55.56%(50/9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全身麻醉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麻醉方式。在麻醉护理的过程中,麻醉开始至患者意识恢复的阶段非常重要。当患者进入麻醉状态超过一定时间,其意识恢复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疼痛、无力等[9-11]。因此,缩短麻醉时间,加快患者意识恢复,是减少麻醉后并发症的关键。必须对麻醉手术患者进行积极护理干预,从而减少麻醉苏醒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麻醉苏醒后的舒适感。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压、心率的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值血压水平和心率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苏醒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基础值对比,两组苏醒值的血压水平和心率水平都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质量,减少患者苏醒后的躁动反应,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舒适感和护理满意度。综合护理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干预,针对性较强,通过连续的外界声音唤醒,提高患者的神经敏感度,促使患者大脑意识加快恢复。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药物残留相关。麻醉苏醒后,患者极易出现不间断的情绪波动,甚至于身体感到明显疼痛、无力等不适,导致患者心率和血压加快、升高。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术后舒适感,缩短麻醉苏醒期间的时间,从而达到减少术后麻醉并发症的目的。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可以降低患者血压和心率的波动幅度,从而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间的躁动反应,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欢.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28):6394-6395.
[2]逯岩.综合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2(2):143,147.
[3]叶友英.综合护理模式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5):118-120.
[4]段晓芬.综合护理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缓解腹部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1):130-131.
[5]杜颖,王秀红,李秀娟.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中外医疗,2015,34(21):127-128,131.
[6]朱庆容.综合护理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降低腹部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3):31-33.
[7]邹雪芹.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9):957-958.
[8]范林芳,赵婧伶,唐佳,等.综合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3):227-229.
[9]马雪.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降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02-104.
[10]李霞,李华,杜秀云,等.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6,37(6):1559-1560.
[11] Sara C Mistry,Richard Lin,Hazel Mumphansha,et al.Newborn resuscitation skills in health care providers at a zambian tertiary center,and comparison t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ndards[J].Anesthesia & Analgesia,2018,217(1):21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