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情境促进能力内化

2019-07-11 11:04李作玉
新课程·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

李作玉

摘 要:小学数学学习是一种对数学规律进行认识的复杂过程,老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尤其在刚刚接触到“图形的认识”内容时,更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能力内化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承担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让教学和生活发生关联,从而提升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下面以小学数学中“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一、设计理论依据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节内容中,第一次引出“周长”这个概念,要求学生能够描述这两种图形的周长含义,并且能够计算这两种图形的周长,学习这一内容包含数学概念的学习,属于陈述性知识教学,同时也包含对图形的计算教学,是“怎么做”的内容,又属于程序性知识教学,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应该将两种知识教学包含其中,但是教学中应该侧重于“怎么做”的教学,基于这一认识,可进行如下的设计。

二、教学设计

(一)程序性知识教学步骤设计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在知识的获取阶段与陈述性知识一样,但是到了对知识进行转化与运用阶段时两者是有区别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由以下六个步骤来完成:

1.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与告知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目标。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和概念。

3.向学生呈现有组织的新知识。

4.向学生阐述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引发新知学习的欲望。

5.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反馈与指导。

6.根据生活情境掌握新技能。

(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分析与阐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属于规则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引起学生学习注意与告知学生学习预期目标

老师可在上课之前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身边的课桌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吗?下面请每个小组想想办法,求出课桌桌面的周长是多少?(老师要提前准备好细绳和尺子)

接下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这个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方法有:

1.用细绳子将课桌四周用米尺量出其周长;

2.量出课桌四边的长度相加;

3.量出长和宽的长度,计算周长。

老师点拨:同学们,经过测量我们发现课桌的桌面是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你们应该掌握两方面的知识,一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或是实物,你们要能准确地计算出周长;二要能说明两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由。

(二)提示学生回忆旧知概念

老师引导:同学们,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需要知道哪方面的知识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之前我们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线段之和,下面让我们利用这些知识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三)向学生呈现出本节内容中有组织的新知识

1.复习旧知的过程中激活相关规则

老师引导学生:同学们知道了课桌桌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方法能计算出我们学校篮球场的周长呢?(老师提示,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汇报结论。

2.利用知识迁移引出新规则

学生中最后出现的计算方法有:

方法一:28+15+28+15=86(米)

方法二: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方法三:(28+15)×2=86(米)

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1)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并说明喜欢的理由;(2)让学生发现并讲出哪种方法是最简便的。

3.呈现新例支持新规则

(1)老师展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正例与反例(略),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正确公式,给学生提示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计算方法。

(2)出示新例题(略)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3)引导学生进一步训练,巩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4.提供变式练习,促进学生由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1)根据题意计算周长(单位:厘米)。

(2)计算下列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略)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先量一下,再计算。

(3)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图形略)。

设计意图:练习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学生将公式的运用自动化,学生学习了规则,要在练习中内化为自我的知识和能力,并将其巩固到记忆中,以便于今后的运用。

5.向学生提供技能应用于不同生活情境中的实例,检验学习效果

(1)课后相关练习题;

(2)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多少?

(3)测量一下自己卧室的周长是多少?明白计算公式。

总之,本节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回答“怎么样、怎么办”的问题,当学生知道了“怎么样、怎么办”之后,也要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让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关联,将程序性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參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小学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沃尔特·迪克,卢·凯瑞,詹姆斯·凯瑞.系统化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 刘晓宇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