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燕
摘 要:美术学习中,应该让兴趣成为持久的情感态度,浓浓的兴趣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学理念上,应以个性多元为落点;学习方式上,应以情境氛围为活力;评价方式上,应以全面正向为突破,以此打造精彩、厚重、理想的美术新时空。
关键词:兴趣激发;个性多元;情境氛围;全面正向
曾有人言:“兴趣就像看不见的手左右着人生成功的层面。”也有专家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满怀敬意。的确,技能技法固然很重要,但兴趣的勃发更为重要。没有活泼泼的兴趣,学习就缺乏源动力、持久的热情和不懈的注意力;没有兴趣,学习就是枯燥无味、机械应付、无滋无味的“代名词”。尤其是小學美术学习中,更应在浓浓的兴趣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教学理念上,应以个性多元为落点
美术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个性行为。如果教师总是让孩子们表达成人的思想,总是让孩子们创作“大人画”,总是为迎合比赛、为装饰教室墙壁、为装点周边环境而画画,那么,孩子们的兴趣必将日渐泯灭,热情必将日渐枯竭。在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美术教学应杜绝整齐划一,倡导个性多元;一定要杜绝纯粹的“复制粘贴”,而倡导有创意的绘画活动,力求“仿中有变”“仿中有新”,切实实现孩子们真切、自由、率真的创意绘画活动。想想,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那么绘画的兴趣怎能不日益高涨呢?
以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这个地方有点怪》的教学为例,可以就教材中“改变事物的惯常状态”一句而引发孩子们的想象画(如小猪骑摩托),可以通过“添画”的方式进行自由绘画(如向日葵和人脸结合),可以通过“放大”和“缩小”进行想象绘画(如摩天大楼一样的长颈鹿)……
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这样的个性化创意美术活动,并且引领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观察、去绘画、去反馈,在美术的天空中尽情翱翔、自由挥洒、创意人生。当这种创意活动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和个性特征,从而不知不觉地沉浸在美术的原野中而“乐不思蜀”。美术教师应该通过有创意的美术活动,时不时从众生中“拎”出一个独特的学生,加以雕琢,辅之以“琼浆玉液”,最终成就为货真价实的创意性美术人才。
二、学习方式上,应以情境氛围为活力
“只有通过教学之‘趣,才能寻回学习的趣味。”[1]小学美术学习更是如此。教学之“趣”主要表现在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的传送方式上。实践证明,一味地理论灌输,只落得个昏昏欲睡的下场。唯有以境激趣,通过营造新颖、活泼、别致的情境氛围,才能打开孩子们的学习之门。
在《这个地方有点怪》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播放电影《阿凡提》片段,以此触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动态出示教材中的画面:大白菜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野猪长出了飞翔的翅膀、骆驼的驼峰上站着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小猴子开起了高速火车……
以上“大森林”等在教材中本来是静态的画面,但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使之摇曳生姿,使之“翩翩起舞”,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学习的镜头十足,他们观摩、想象、创作的热情一涨再涨,自然,富有创意、美妙、多姿之作品的大量涌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让孩子们眼前一亮的方式不仅仅是多媒体,也许仅仅是一个有点发笑的谜语、一支富有情调的曲子、一段逼真形象的影像、一个意蕴十足的游戏……就能点燃激情,只要师生善于捕捉“生成点”和“延伸点”,孩子们的兴趣之火就会熊熊燃烧。
三、评价方式上,应以全面正向为突破
作品完稿了,如何评价,如何让“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老师——进行评价显得不可或缺。因为,评价一旦“落地生根”,则会引发和影响孩子们的后续学习活动。负评价或不好的评价将会扼杀孩子们的兴趣,换来的只是他们的垂头丧气、绘画的敷衍了事和教师的无可奈何。而好的、正向的、全面的评价,则给予孩子们无穷的创作动力,使之兴致盎然、有滋有味、余味无穷地沉浸在美术学习中而不知不觉。
如在《这个地方有点怪》的绘画中,有的给大象安上了翅膀,有的让企鹅骑上了自行车,有的让乌龟坐上了宇宙飞船……这样的作品,教师能一棍子“打死”吗?孩子们可正是因为这些动物的“缓慢”才触发了让它们“快一点儿”的“爱心想象”。所以,教师应该给予正向评价:“真好,你的想象建立在爱心的基础上。”“你能表达善良,挺不错的。”“丰富、有创意、善想象”……
美术作品创作中,一定不能用一种统一的尺度对孩子们的多元绘画、个性绘画和创意绘画“一棍子打死”,不能用“像不像”为评价的最高尺度,不能用“没有积极向上的思想”等评价而对学生的绘画按下“暂停键”,而应用“好不好”激发孩子们的多元创作,用“有创意”激发孩子们的个性创作,用“想象力丰富”来激发孩子们的创意创作。如此,孩子们才有持久的、稳定的绘画活力和热情;如此,“学生评价的体系,才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2]
一个美术教师,如果总是在绘画场景的选择方面、题材的确定方面、绘画手法的创新方面,评价的正向激励方面,都能活泼泼地唤醒孩子们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那么,必将打造精彩、厚重、理想的美术新时空。
参考文献:
[1]陈智峰.追求教学之“趣”[J].教师月刊,2017(4):19.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