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
摘 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这是因为我国初中生在美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千人一面”问题已经影响了我国多元化人才的形成与发展,并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与教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从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艺术表达、保护学生的个性化艺术创作信心、组织个性化美术作业创作三个角度分析初中美术教师应如何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个性发展;改革探索
从本质上说,美术课程本身也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大胆想象为基础的,需要初中美术教师全面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为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做好准备。但是,我国初中美术教育看重的是学生是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充足的美术知识与标准技能,所以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临摹要求,或多或少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成长,降低了我国美术专业的人才质量。在一项社会调查中,有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各类美术技能的掌握是最精准的,但是创作力却十分低下。对此,初中美术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多表现、多质疑,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艺术表达
初中美术课程并不一定是要培养出专业的美术人才,目的在于通过经典的美术知识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尝试通过视觉艺术展开个人表达。从这个层面来说,促使学生在美术领域实现个性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要保证学生的自由创作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艺术见解,以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与自由辩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展开个性创作。
如在“熟悉的物品”一课教学中,笔者便准备了大量的静物绘画作品,希望学生可以自主表达描绘静物外形所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在静物绘画作品的启发下,本班学生指出描绘静物最重要的要素便是观察角度,因为观察角度直接决定了静物造型的具体组成,以及光线明暗变化等多个绘画因素。然后,笔者展示了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绘画工具下的相关作品,包括水彩画、素描画、油画等,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绘画工具将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视觉效果。接下来,学生便阐述自己对于描绘静物作品所应选择的绘画工具、构图角度、表达手法等多个内容,据此展开艺术创造。
二、保护学生的个性化艺术创作信心
每个初中生在创作一幅视觉艺术作品时,都会融合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生活态度,所以他们所选择的创作手法、艺术表现形式甚至是事物造型都是不同的。如果当学生做出与标准答案不符的艺术创作行为时,我们以批评、责怪对待学生,那么将会打击学生自信,使其重新回到教师所设定的艺术发展领域之中。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从专业角度客观点评学生的美术作品,指出每个学生的艺术优势与創作不足,则可进一步激发初中生的创作才能。因此,我们需要以个性化点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坚持自我。
如在“花的变化”一课教学中,本班学生需通过观察花卉的生长形态作为描绘花卉图案的基本前提,然后通过美术形式展示花卉之美,重点学习表现花卉变化的六个技法。在本课美术创作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只是简单描绘了花朵的外形,以大篇幅的花瓣展示了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个艺术表现形式使得整幅作品看起来十分单调、空洞,无法给人视觉之美。然而,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个学生就是为了通过简单的花瓣来表达他曾经在花卉园区所看到的自然景象,希望通过紧凑的花朵感受各类花卉努力生长的积极性。对此,笔者先是肯定了学生的创作理念,同时为其讲解了“留白”技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新设计了画面布局,既保留了学生的创作理念,又美化了学生所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
三、组织个性化美术作业创作
现在有许多初中学校依然十分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将美术置于副科教学地位,虽然会保证美术学科的基本教学课时,但是并不会布置充足的美术作业。然而,技能需要在练习中形成与发展,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也需要个性化的美术作业为辅助,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该设计并组织个性化美术作业任务,针对性地挖掘每一个初中生的美术创作才能,促使初中生在专项练习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美术水平。
如在“耕牛·战马”一课教学中,本班学生需根据自己对耕牛、战马的印象展开美术创作,而笔者也为此设计了不同的美术作业任务:已经掌握了造型艺术手法,且创造力较高的学生应尝试自主设计耕牛、战马的艺术造型,合理布局,选择最能表达自己对战马、耕牛这两种动物形象的绘画工具;对耕牛、战马历史故事了解甚少的学生需首先调查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从历史图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耕牛、战马图片进行临摹,练习中国画对线条的表现要求。
总而言之,美术学科本就是需要体现学生个性化特征的艺术学科,需要初中生根据自己的视觉艺术感官与创作才华才能完成基本的美术创作任务。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个性表达与自由创作,让美术学科真正成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李红.探讨初中美术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166.
[2]林星.如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发展学生的个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7(7):167-16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