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敏
摘 要 进入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反应最为迅速,积极吸取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各个层面都做出了顺应时代的调整。文章着重剖析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形式到本源的变化,在叙事元素上注重筛选与解读,视听元素侧重动态化视觉演绎,在实践追求上从把关人过渡到调解人,从提供产品到提供一体化服务等。
关键词 融媒体;电视民生新闻;电视节目形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8-0076-02
进入数字时代,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颠覆了大众曾经的感官体验、心理需求和观影习惯。在受众本位观的引导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反映最为敏感快速。“媒体融合打破了新旧媒体的边界,也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分发流程。”[1]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顺势而为,成果显著。在题材取向、新闻的互动方式、叙事的整合编排力度以及视听效果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观众需求。
1 叙事元素——整合编排之后的深入解读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元素包括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意义等七种。”[2]在以受众为核心的理念影响下,这些叙事元素的组合愈来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逻辑关系。随着媒体融合的日益深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新闻事件报道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
1.1 侧重整合编辑
数字时代,信息过剩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充斥在人们面前的是,不断被推送的同质化内容。新闻媒体的竞争压力早已不再是“纸包子”,为制造话题而绞尽脑汁,而是面临众多的新闻话题不知如何选择和编排的困境。在庞大的信息流中为受众甄别新闻价值,为受众筛选新闻内容才是电视媒体的生存技能。在这样的“买方市场”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必须由“采集发布新闻”向“整合新闻”发展。因此,在叙事过程中,“新闻策划”“新闻专题”“链接新闻”制作能力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来说也愈发重要。
1.2 加强解读评论
面对海量的信息,考验电视人的不再是如何获取信息,而是如何对信息进行解读。现在,吸引观众的不只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事件背后的意义。为了赢得更多的注意力资源,电视民生新闻从主导单向的传播方式转变为分享互动方式。新闻解读和新闻评论已经成为许多电视新闻栏目改版的主线和重点。“我在现场”成为常态,“我说现场”和“我评现场”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突破点,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关联、评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信息的第二落点。
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微评”两字经常出现在栏目的下方,如《直播南京》节目中,打出:周涛评论:想群众之所想绝不是一句口号!用了两分钟来进行评论。在《新闻眼》中也有类似报道,如“微评《中国式闯红灯从何而来?绿灯持续时间短 导致市民无奈抢行》”。微评成为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常见的部分。
2 视听元素——动态化效果演绎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为逼真、震撼的视觉体验。“在网络中,人与内容的关系往往是不稳定的。有时反倒是形式(例如界面风格、用户体验)对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产生较强的制约作用。所以用户体验常常比内容更能成为人们依赖某一产品的理由。”[3]网络媒体绚丽夺目和灵活闪动的画面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视觉需求。闪动的标题、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小动画的采用等动态表达成为观众习以为常的接受方式。
融入新媒体技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节目本身包括图像、动画、图画和字幕等进行了改革。
2.1 虚拟影像的运用
虚拟影像在电视节目中,可以起到美化电视画面、情景再现以及对报道的解释说明等作用。传统节目中,主持人进行信息播报时,传递只有声音这一单元素,大大弱化了电视的“视”效果。而虚拟影像的出现,演播室、主持人的解说与虚拟影像相配合,共同构成整个电视画面。对单纯的声音因素进行补充,突出了电视的“视”效果,提高了新闻的可视性。
如江苏城市频道的《新闻眼》在关于鲸群搁浅新闻的报道,就在主持人在演播室中报道的时候,直接从画面左下角进入一只栩栩如生的鲸鱼冲到电视画面中的视觉效果。当然,虚拟影像的使用还处于探索期,有时画面影像占据了屏幕的3/4,主持人只剩下一个头在说话,笔者认为这种视觉效果有待考量。
2.2 “动态”的主持人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主持人一改以往纹丝不动的雕像形象,成为了活生生的人。解说过程包括了主持人全景站立,主持人近景解说,主持人转头,主持人走向侧面,景别转换。如在《新闻眼》中,节目板块的划分就通过了主持人转头走向侧面,景别变小这三个动作完成,用主持人的自然运动完成了节目的过渡,一气呵成。不仅景别的变化,一些节目中还出现了拍摄角度的变化,如《直播南京》中,8090龙洋脱口秀环节中,用了多变的角度,俯拍、仰拍等曾经不可能出现在演播室中的角度。这些镜头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主持人的风采,适应了现在年轻人多变的需求。
除此之外,配合演播室的屏幕,主持人还多了滑动、触摸等融媒体设备中常用的动作。如手部滑动之后,画面从小屏幕切到大屏幕。主持人的走动加上部分手势,使整个播报过程变得自然流畅,整个节目一直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中,节目变得灵活而不死板。
2.3 直播常态化
直播是电视媒体新闻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电视新闻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体现。直播网络媒体的即时性进一步推动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时效性。通过3G连线和卫星新闻采集方式SNG等新技术为新闻直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部分大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都采用演播室直播,除此之外,在融媒体技术辅助下,部分新闻报道也实现了直播。很多新闻节目组织了SNG团队对事件進行同步直播。如《直播南京》中的报道“这里为何纸屑满天”。本条报道是主持人在直播过程中插播进来的实时新闻。主持人简单介绍了新闻原由之后通过3G连线,播放新闻现场的画面,整条新闻同时同步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4 多屏配合,引入新媒体形象元素
在日常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使用工具。从IMAX超大屏幕电影,到数字宽屏电视,再到一般屏幕的电脑和电视,还有iPad和手机等小屏幕移动终端。可以说,各种尺寸各种类型的屏幕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完全接受了这种观影体验。在节目中,这种多屏视觉效果得到了应用。如江苏卫视的《新闻眼》,其演播室后面设置了两个大宽屏,在节目播报中,为了配合小景别,虚拟影像还会在屏幕下方设置一个小屏。这样就形成了大小三个屏幕配合的视觉体验。
美国媒体风暴公司总裁布莱恩·斯道姆认为,文字说明起了消除歧义的作用,但声音的加入将把对照片的认知带到更高一层的理解。视频新闻结合文字图像和声音,三者的综合对于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意义。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摆脱陈旧和保守的格调,引入观众熟悉的融媒体布景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在一些节目中,这种布景设置已经开始使用。如凤凰卫视的《全媒体全时空》中,其大屏幕设置就类似于iPad,而作为连线之一的屏幕则类似于iPhone。虚拟影像、融媒体形象等新元素增强了演播室的延伸性和空间感,丰富了电视屏幕的全新维度。
3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实践追求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融媒体的影响之下,整个节目的制作内容和流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节目的实践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3.1 从把关人到调解人和谐转变
进入数字时代,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新闻传播的平台。有看点、能激发他人兴趣的只言片语,都有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热议的话题。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在融媒体的冲击下日趋式微。
现在如果传统媒体妄想堵住或改变议题只能招来一片责骂。但传统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仍是新媒体无法企及的,职业化、系统化采集和发布新闻的能力,以及长期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电视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节目在编排的过程中就为观众理清了思路,发挥自身优势,以循循善诱的姿态担负调解人的角色。承担起对新闻进行解释与评析的任务,对新闻、信息和知识等多层面内容进行嫁接和整合,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促使事件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3.2 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的一体化升级
在这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互影响的时代,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局限抢时效、求准确、打“短平快”的思路。新闻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要升级为一种一体化服务,对新闻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体传播方式不同,电视民生新闻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如何在多种载体上针对这些载体的不同受众分配新闻信息,包括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采用不同传播方式、运用不同的传播技术,并且培育不同的增值产品,使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形成一体化的服务。
3.3 从播报到动态演绎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摆脱了传统的播报形式,转向了动态演绎。传统节目中,主持人正襟危坐,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单调正统,而在场面调度上,采用小景别,主持人占据了画面的一半左右,类似证件照。整个画面处于静止状态,画面只有主持人和字幕,十分枯燥。
融媒体兴起之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做了很多的尝试,运用了动画、视频开窗以及运动的主创人将节目做活。演播室变成开阔的空间,主持人站立,并随着节目安排走动变换位置,根据主持人的位置调整镜头景别,同时,加上动画的元素来配合主持人。这种场面调度使整个演播室处于运动状态。整个演播室成为了主持人为线索,画面为主体,动画为辅助的三大元素相互配合的演绎行为。
进入融媒体时代,在技术因素的推动下,新的媒体形式仍层出不穷,电视民生新闻以实验者的姿态不断地吸取融媒体形式为己所用,在实践中摸索转型升级之路。“传统媒体基于新聞策划和内容生产优势,同时转变话语方式、强化视觉创意和交互体验,生产的融媒体产品既有厚重内涵和人文关怀,又展现出人格化形象和个性化表达,兼具思想性、观赏性、互动性”[4]随着融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也会与时俱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纪忠慧.新闻专业主义视域下的电视新闻故事化——探寻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品牌塑造[J].电视研究,2018(7).
[2]孙宝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38.
[3]彭兰.网站经营:从“内容为王”到“关系为王”[J].信息网络,2010(5):12-15.
[4]曾祥敏,姜宇佳.内容创新 技术赋能 平台化建设——2017 年媒体融合发展综述[J].电视研究,2018(3).
作者简介:姜 敏,安徽广播电视台,编导,从事电视专题节目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