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生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民医院骨科,青海海东 810799)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是目前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4例老年患者进行分析,对比不同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对44例符合该研究条件(年龄≥60岁,符合手术操作标准)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患者进行分析,所选患者均满足诊疗标准[1],患者本人无意识障碍和交流障碍,自愿选择手术方式。根据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n=22)男性 12 例,女性 10 例,年龄 62~79 岁,平均年龄(66.41±3.58)岁。 对照组(n=22)男性 12 例,女性10 例,年龄 63~80 岁,平均年龄(66.39±3.41)岁。 研究内容满足伦理要求,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纳入标准[2]:(1)签署治疗同意书者;(2)符合诊断治疗标准者;(3)无其他高危因素者;(4)自愿参与研究者;(5)治疗依从性比较高者;(6)无过敏体质者。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严格按照手术操作流程为患者正确执行手术治疗,做好术后相应处理。
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同时对比2组术后3个月疼痛及髋关节评分,其中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VAS)量表进行判断,评分范围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3 分表示轻微疼痛,4~6 分表示疼痛症状影响到患者睡眠,但患者尚能耐受,7~10分表示疼痛难忍。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量表进行评分,取分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关节功能恢复越好[3]。
选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证实,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2组患者术中情况对比(±s)
表1 2组患者术中情况对比(±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观察组(n=22)对照组(n=22)t值P值256.53±20.52 391.63±23.58 9.821 0.000 51.26±5.80 68.99±6.89 13.599 0.000 13.61±2.23 16.75±4.02 10.231 0.000
观察组术后3个月VAS疼痛评分(3.22±0.14)分、Harris评分(78.98±4.58)分,对照组分别为(5.56±1.56)分、(66.87±2.66)分,2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主要原因在于股骨粗隆结构比较特殊,随着年龄的增长,该部分骨量会逐渐减少,进而导致骨强度受到影响,容易引发骨折。如若不能及时为患者开展对症治疗及相应处理,则会增加患者治疗风险,导致髋关节畸形。目前,临床主张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最大程度保证骨折复位,维持结构稳定性,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功能。PFNA内固定疗法再股骨粗隆见骨折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临床应用优势显著,属于微创手术范畴,操作简便,切口短,可对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进行严格控制。与此同时,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PFNA内固定疗法可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能够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PFNA内固定采用螺旋刀片,可有效避免传统术式所产生的Z字效应,可对周围骨质进行有效夯实。文献[4]报道,PFNA内固定治疗无须扩髓,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患者原有骨质,强化抗旋转性能。文献[5]报道认为,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术式,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该研究结果证实,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可控,且术后3个月VAS疼痛评分、Harris评分改善程度更为显著,总体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但是,该研究未对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应不断丰富研究内容,适当增加此方面内容,为患者治疗提供最佳建议,促进临床诊疗工作不断完善。通过总结发现,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更加符合老年患者实际需要,不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可控,同时可改善术后恢复效果,具有临床优势。